分享

海厦伤寒论笔记(五七)

 火帝养生_WSH 2021-04-02

伤寒论第四十八条原文: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二阳并病“→就是“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初得病。”发其汗“→太阳病刚得到的时候,发病人的汗,如果发透了就好了。如果发得不够透,汗先出不彻开处方的时候,药的剂量开得太少,病邪没有去,慢慢的,太阳证的时间过了以后,病的热邪转到阳明去了。

”续自微汗出,不恶寒,阳明证的话,还会流汗“因为肠的津液还会往外走,但是阳明证没有寒证,都是热证,表证已经没有了,入到里去了。如果这种情形的时候,”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要先看病人到底在阳明还是在太阳,要问病人还有没有怕风?怕冷?有没有流汗?如果这些都有,就是表证还没有去,有表证的时候脉很浮。

中医有个观念,当病人有表证的时候,绝对不能攻下,下之为逆。这种状况的时候,可以小发汗。用”桂枝汤加葛根“就可以了。前面已然发过汗了,后面怕发汗发太多了,所以用葛根把津液补回来。

设面色缘缘正赤,,阳气怫郁在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脸色红赤的时候,代表胃的热气往上冲,阳气浮在皮肤表面上。发又发不出来,当解之熏之。”熏“为古人用一种药草熬水,蒸其水气以取汗之法。就是用煮药草,病人坐在旁边,熏病人,让病人流一点汗。因为怕喝药喝太多,而病人津液已经不够,因为有阳明证表示津液不够了,肠胃的津液再伤到的话,大便一旦堵到了,就变成承气汤证。如果是血里面的水不够的话,就变成白虎汤证。怕吃药吃太多不好控制,所以用药去熏他。用外在的方法使病人流一点汗,这是比较浅的方法。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

这条辩讲的是,如果病刚好介在阳明和太阳之间,无法分辩,就问病人大便正不正常?如果还很正常,就不用管阳明。先解表再攻里,解表的同时,如果怕太重伤到津液,可以同时采用增加津液的药,吃稀饭或杏仁多加一点,或吃完”麻黄汤“以后,多吃些水梨,把肺的津液补回去。

这个48条辨讲的就是汗发得不够透彻,所以在太阳证的时候,给病人多发一点发汗,不会有事。因为”桂枝汤“里面有甘草、大枣,”麻黄汤“里面有杏仁,这样的方子是不会伤到津液的,所以”麻黄汤“里面麻黄开到五钱,杏仁也要开到五钱。如果吃了”麻黄汤“,因发汗发太过,造成贫血,那就是杏仁用太少了。

所有的症状都是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为什么知道汗出不彻呢?脉涩,涩脉,摸到的脉是扁的,所以,脉迟而细就是涩脉。汗出不彻,从脉可以看得出来,还有病人的陈述也可以看得出来。

皮肤痒,痒就是汗出不彻。最明显就是皮肤痒,风吹得很难过,这也是汗出不彻。汗发不透的时候,有时候是皮肤痒,有时候是皮肤有很紧的感觉。整个脸色是红润的,眼睛两边红红赤赤的,因为汗是从胃里面的津液来的,要发又发不出来。

胃气一直往上跑,整个冲在脸上,所以脸就会红红的,可是又流不出汗来。如果要很重的透发,太阳证的时候,就桂枝汤加重一些。如果表束到了,没有汗了,加”麻黄汤“进去。如果病人全部是热证,脉洪大、燥渴。用白虎汤,病人吃石膏的时候,也是得汗则解,。因此不单单只有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才有流汗的现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