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日读书挑战:Day1《苏格拉底的申辩篇》-真理-智慧-人生目的

 能行学社 2021-04-02

书名:《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对话集》商务印书馆

作者:柏拉图

分类:哲学

页数:74

阅读时间:2小时

推荐星级:※※※※

同类作品:《格黎东篇》《斐洞篇》《理想国》

大纲:70岁那年,苏格拉底走进雅典法庭,接受审判。提出控罪的人叫做梅雷多,指控有三条,说苏格拉底自以为是,颠倒黑白,蛊惑青年,论罪当死。法庭允许苏格拉底为自己申辩。这篇申辩被学生柏拉图记载在《对话录》之中,名为申辩篇。苏格拉底于是开启了一段精彩的申辩。他认为这一切控罪都是谣言。苏格拉底进行了三次申辩。第一次是逐条驳斥指控。第二条是法官有意改判,对自择刑罚进行表态。第三次是苏格拉底得知自己被判死罪后的表态。

以下为读书笔记内容:

苏格拉底对于这些控罪,予以否认。首先苏格拉底否认自己有智慧,否认自己什么都懂,没有能力教导别人。实际上,苏格拉底说自己拥有“属于人的智慧”,但绝不是指控者说的那种“超人般”的智慧。那么,指控者说苏格拉底有智慧的说法从何而来?所谓空穴来风,并非无因。“苏格拉底拥有“超人般”智慧,没有人比他更有智慧”这一谣言是怎么传起来的呢?

其实,早在苏格拉底接受审判之前的许多年,他的智慧之名早已名声在外,连雅典民主派人士凯瑞奉也慕名前往雅典著名求签圣地岱尔沛来询问神祗,是否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这点颇有城北徐公孰美的异曲同工之妙。

求签完毕,凯瑞奉拿着签文询问。解签的是一个女巫,名叫毕体亚。对于凯瑞奉的问题,她直接说:没有必要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说没有。于是这个事情就传开了,最后传到苏格拉底自己的耳朵。可见传播面之广。

大家都认为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但是苏格拉底心里却高兴不起来,他也许知道早晚会出事。他并不认为自己有智慧,但是又不禁想,那么神为什么作出这样的指示呢?百思不得其解之下,他希望找到答案,想知道神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神所指的智慧和他人为地智慧之间有没有区别。怎么去证明呢?他既然无法向神直接求证,只好向尘世,向人间求证。

怎么个求证呢?他想到了通过雅典社会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阶层的人,通过横向比较来证明。只要找到比他更有智慧的活人,那么答案不就不证自明了吗?好,坐言起行,马上行动。苏格拉底向政界、文艺界、手工业界发起了“智慧大挑战”。

第一个对手,就是政界人士(此处匿名)。苏格拉底发现了什么?这位政界人士声名显赫,苏格拉底没有透露,可见苏格拉底还是比较顾全别人的面子,二来也可为他争取一些支持。

苏格拉底通过谈话,他最擅长的“招数”来测试这位政界人士究竟有没有智慧。他发现了什么?这个人名不副实:很多人认为他有智慧,他自以为有智慧,但实际上没有智慧。结果,这位政界人士也发现了自己没有智慧的真相,于是恼羞成怒,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

苏格拉底继续寻找挑战者,但是结果还是一样,证明了那些名士只不过徒有虚名。苏格拉底心里不自在,也有几分恐惧,但是他还是以“探寻智慧”为天命,不断走访,不断追寻,不断探究。他得到的结论是:那些名声特别大的反而没什么真才实学,反而是那些名气小的还讲几分道理,有几分才华的。

文艺界苏格拉底也没放过,他探访了诗人。苏格拉底用子之矛攻彼之盾,向世人询问诗歌作品的真谛,令人跌眼镜的是,诗人对自己的作品却道不出所以然来。他们的创作并不是靠智慧,而是靠天分、凭灵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且自以为是。

最后是手工业界,苏格拉底挑战了哪些工于制造的专业人士,心想他们必然掌握了一些核心的智慧,不然怎么称得上能工巧匠,制作出美轮美奂的手工艺品呢?

苏格拉底发现了手工业界的人,确实有点本领,知道他许多不知道的事情,比他有智慧。但是手工艺人和诗人有同一个毛病,对自己的有迷之自信,这份自信扩大到了其他领域。

于是,苏格拉底扪心自问,是承认自己没有上述这类人的那种所谓的“智慧”呢,还是自以为是的自负而愚蠢呢?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苏格拉底最后选择和他们划清界限,他没有这些人所谓的智慧,只有自己“属于人的智慧”,不觉得自己什么都有智慧。翻译成白话,苏格拉底既不承认自己“聪明”,也不承认自己“自负”。他怀有一颗谦卑的心,一颗永不止步探寻真理的心。

正是这些举动,和对真理的坚持,在各行各业都结下了梁子。其实苏格拉底是这个意思:最有智慧的是神,人的智慧没有多大价值。凡人如若能像苏格拉底那样,承认自己没有智慧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相对而言)。但是在这么多敌对人士的演绎下,落得了一个“苏格拉兹自诩最有智慧”的大帽子了。回头看“苏格拉底自诩有智慧、不正派(evildoer)、穷天究地,无不钻研(speculation)、颠倒黑白,把没理的说成有理、蛊惑民众”这几项控罪,对于当权者、社会名流来说,苏格拉底确实犯众憎,变成了眼中钉肉中刺,不得不除。

苏格拉底“替天行道”,云游四方,按照神的旨意,审查别人,指出他们没有智慧。这些举动很快就引起了城里那些富家子弟的兴趣,他们有钱有闲,有样学样,学者苏格拉底的方法对被人刨根问底,让许多人出丑,于是那些出丑的人把气撒在苏格拉底身上,说他蛊惑思想,误人子弟,毒害青年。他们把苏格拉底成为智者(当时是贬义),穷天究地,不信神灵,颠倒是非黑白。

而这就是苏格拉底说的事情真相。所以这些指控,以前积累下来的流言蜚语,纯粹是“成见”。

这样的行为在雅典城内刮起了一股“探寻真理风”,和当时信奉神明的政教宗旨不符,长此以往必然会伤及政府的统治根基,所以达标政府和社会主要阶层的人必须站出来刹住这股“歪风邪气”。其中有三个杰出代表:梅雷多、安虞多、吕贡,分别代表政客、诗人、工匠三个行业,这也是苏格拉底接着要反驳的另一群对象。

这三人提出了新的控罪:

1。苏格拉底作恶多端(比不正派更甚)

2。毒害青年(比蛊惑更甚)

3。不信奉本帮神灵,另奉新灵

面对控罪,苏格拉底进行了非常有效而全面的申辩:

第一次申辩:驳斥诽谤

苏格拉底否认了原告的指控,并强调自己说的都是真话,而不是单纯能说会道。苏格拉底表示将用当地语言来抗辩,要求陪审员注意他所陈述的事实本身,而非陈述的方式是否合乎庭审风格。

苏格拉底说明将按照时间顺序对两类人进行驳斥,第一类是最近提出控诉的人,另一类是很久以前造谣诬陷的人。

苏格拉底转守为攻,采取了当堂对质的方式,揭穿那些控告者的谎言。第一个要怼的就是政界代表梅雷多,他作恶多端,轻浮不羁,一名讼棍,假装热心。

驳斥作恶多端、毒害青年:苏格拉底指出梅雷多的话不符合事实,即天下不可能只有苏格拉底毒害青年,其他人(法官)在教好青年。如果苏格拉底确实在教坏青年,梅雷多应该采取劝解、劝导的方式来提醒,而不是不闻不问,直接对簿公堂。

驳斥无神论:接着,苏格拉底否认了自己是个无神论者。他说自己不仅信奉本邦的神,也信奉灵机(demigods),神灵的孩子。既然如此,相信神灵的孩子,其实也是相信神灵,因为没有神灵就没有灵机(一种包含与被包含,全集与子集的关系)。

苏格拉底认为,这些控罪是众人的偏见和妒忌的大爆发而已。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坚守“本分和职责”不应该因为个人得失,有生命危险就不去捍卫“正确的事情”。他的接受了神灵的使命:终生研究哲学,考察自己,考察别人。

苏格拉底恪守“明辨智慧,直面未知”的理想,不能因为怕死就不去探寻真理。他认为那些只关心钱财,斤斤计较名声和虚荣,不关心智慧、真理和自己灵魂的人应该感到惭愧。人不应该只关心身体和财产,轻视自己的灵魂,美德并非来自钱财,钱财和利益来自美德。

苏格拉底坚持我行我素,虽百死而不悔。苏格拉底把自己比作一只附在老妈身上的牛虻,职责是叮一叮焕发精神,激发催促和责备雅典城邦的人们,时常关心美德。

苏格拉底说了自己为什么不从政:从政需要勇气,要做到刚正不阿,很难保全生命。一个人如果想为正义而斗争,又不想活一个短暂的时期,只能当一名平头百姓,绝不能做官。苏格拉底医生坚持公义,不愿同流合污。有教无类。那些愿意当苏格拉底弟子的人都是自愿听课的。他说,如果他在毒害青年,那些青年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判断力之后就会来找他算账,但是事情并没有如此,证明我说的都是真话。

苏格拉底说为什么不怕被判死刑,不愿意哀求轻判?因为他认为这样为了苟活而违背自己的意志,做一些违心的事情,很丢自己的脸,也丢子孙后代的脸。苏格拉底认为不应该靠求情,而是要靠事实真相来免罪,以理服人。求情免罪无异于鼓励徇私枉法。求情免罪是一种不光彩,不正当,不虔诚的事情。

第二次申辩:坚持死刑

苏格拉底申辩之后,法官偷跑判决,以281:220票判决有罪。原告建议处以死刑,法庭允许被告自择刑罚,如无期徒刑、罚款、流放之类。于是苏格拉底再度发言表态。

苏格拉底坚持死刑,以此明志。他说:

我这个人,一本子忙忙碌碌,无意于多数人所关注的事情,不图钱财,不治生业,不当将帅,不求闻达,城邦里喧腾的种种热门活动,诸如宦海浮沉,党同伐异等等,一概不闻不问,自以为忠厚由于,参与那些事情必定难以自保,因而避开我不能有益于人也不能有益于自己的哪些场合,一心为你们每个人作出我认为最大的服务,千方百计说服各位关心你们自身,关心自己尽可能地臻于完善和智慧,不要只想个人的琐事,要关怀城邦本身,不要老想城邦的琐事。……如果要提出一种真正符合我功过的报答的话,是让我在国宾馆里用餐。因为他是你们真正快乐。

他说自己不肯哭啼哀求,认为人们的偏见并非一日之寒,所以无法短期内消除。

他拒绝了流放,因为他觉得外邦人也受不了他的作风。因为他坚持“人所能做的最大的好事,就是天天谈美德,以及其他你们听见我谈的东西,对自己和别人进行考查,不经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他拒绝罚款,因为他没钱(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救济)。

第三次申辩:对死亡的态度

听了苏格拉底的第二次申辩,陪审员更加不满,死到临头都还在耍嘴皮子,于是判决结果从281:220票,变成了361票:160票,比顶嘴的时候还多了80票。

对此,苏格拉底非常痛心,非常生气。他谴责雅典市民赢得了千古骂名,说他们是厚颜无耻,只想听谄媚的话。

苏格拉底怕死吗?不是的,他宁愿“宁鸣而生,不默而死”,他认为人不应该不择手段谋求免死,这与战场上的逃兵无异。他说与逃避死亡相比,逃避邪恶却难得多。

他警告那些判决他死罪的人,惩罚将立即将临,酷烈程度会远超他的死刑。他说,处死的办法并不能阻止人们指摘自己的多行不义,最容易,最光彩的办法并不是压制别人,而是自己尽可能做好事。

但是,苏格拉底不怕死。他认为死亡无非是绝对的虚无,或者是灵魂的迁移。如果是绝对的虚无,死亡就如同熟睡,那便是一桩好事。如果死亡时灵魂的迁移,他倒是有点向往,没准能遇到他志同道合的其他灵魂,相当于另一种永生。

他奉劝人们要抱着希望,以乐观的态度来看待死亡,并记住一条真理:一个好人无论在生时或死后都不会遇到不祥,神灵并不会忽视他的幸福。隐私,他并不埋怨那些判决他死罪的人。

最后,苏格拉底在众人面前托孤,说希望大家监督他们,如果他们重视钱财之物,轻视德行,那么就折磨他们。如果他们自己为是,就斥责他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