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称评审是口大锅

 崇武大地飞歌 2021-04-03



一、编制
    设置职称之前提,首先是按照师生比设置的编制数,也就是一定数量的学生配备教师的数量,如14:1。、这样就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师编制。但是,学校不可能只有教师,要配备行政、后勤等等部门。而这些人员复杂性又各不相同。
二、职数
所谓职数就是教师职称总数,要设定高级(含副高级)、中级、初级等级别,又要设定各级别职数。目前从高到低,基本上属于金字塔形结构,也就是高级职数少。
三、晋级
一般情况下,一个年轻人,加入教育行业,成为一个教师,首先从初级开始,几年后(一般以5~6年左右)考虑晋级,晋级中级职称,继续奋斗,争取晋级副高级,再继续奋斗晋级正高级,算下来要实现正高级职称需要20~24年左右,个别破格晋级的也需要15年以上。
四、竞争
    职称职数的金字塔式设计本身就决定了在晋级的过程中,注定了有许多人评不上更高的级别的职称,这就催生了所谓的职称评审条件,人为设定更高标准的所谓条件,形成所谓的竞争局面,谁满足条件谁就可能晋级,这样职称评审条件的设定就成了决定性关键,而这个条件注定了要行使筛选的功能。
五、公平公正公开
每个学校肯定是必须贯彻落实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这也是巨大的挑战。由于职数设定的限制,本身就有许多人不能够评定高级职称,也就是不均,即所谓的不能够搞平均,每个教师也基本上同意,但是,什么人?什么条件?谁来定?在客观与主观之间,有时会失之偏颇。
六、权力与权利
对于教师职称直接与工资收入挂钩,不仅仅影响到了经济收入,最最重要的是每个教师内心的荣誉感十足,每每关注的是高级的职称与社会地位的满足感,这些又是最敏感的。显然,职数限制泯灭了教师的这些美好愿望。
对于编制与职数设定,学校并没有太多权力,大多是有上级主管部门控制。这样对于具体操作执行职称评审的基层单位来说,所谓的权力就被压缩到了极限。最后只能在评审条件上下功夫了,如何保证评审工作顺利进行,还要满足职数要求,这些微妙之处,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就是此次姚老师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的根本原因,在本身就不存在均等机会的前提下,各显神通,得到的兴高采烈,没得到的垂头丧气,我至今深深地记得自己刚刚入职时,有几位自己的老师到退休时因为自己还是讲师职称的哭泣。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