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日本,有人在河道旁,发现一具腐化见骨,无四肢的尸体,疑似动物死尸。不想报警后,却发现,这是一具人类尸体,只是被人砍去了头部和四肢。更令人震惊的是,凶手竟是死者31岁的女儿——Nozomi。Nozomi从小和母亲住一起,母亲控制欲很强,自己觉得医生好,就想让Nozomi将来也当个医生。可Nozomi考不上国立大学的医学系,也不想当医生,她只想早点工作。母亲被触了逆鳞,于是一边对外宣称女儿已经考上,一边将女儿关在家中复考,并没收手机,时刻盯着,就连洗澡都要一起去。为此,Nozomi痛不欲生,她无数次崩溃、离家出走,但都被抓了回来。这种生活,持续了整整9年,直到Nozomi考上了医学护理专业才结束。然而,好景不长。临毕业时,母亲因听说护士很辛苦,就让Nozomi放弃她最喜欢且已拿到offer的护士,去考助产士。并逼她写下保证书:即使考不上助产士,也不去做护士。  地狱般的生活又重演,那一刻,Nozomi的心死了。最终,当Nozomi没通过助产士考试,而母亲仍不许她当护士时,她一时冲动,趁给母亲按摩时,将其杀害。做完这一切后,她甚至还发了一条推文:“我打倒了怪物。终于安心了。”一个爱得太满,让对方几近窒息;一个被爱包围,一心只想冲出去。她母亲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辛苦养出来的孩子,竟视自己为仇人,竟做出这种泯灭人性、恩将仇报的事情来。北大博士后王永强,因母亲过度包办控制,出国20年杳无音信,母亲病危也不回家;青岛15岁女孩瑶瑶,因没考好怕被母亲责骂,便以帮母亲按摩为由,用绳子将其勒死;南京17岁学霸,因写作业时被不停说教,一怒之下用菜刀将母亲砍倒在地;剔除这些小概率事件,摘掉“弑母”“出国”的标签,将父母视作“仇人”的内斗,一直在我们生活中发生。比如,全心全意照顾孩子,甚至因此辞去工作,孩子却叛逆不听话,处处跟父母对着干,或对父母爱答不理,冷漠至极……这不禁令人反思:为什么我们这么用心,却把孩子养成了仇人? 心理学家李雪说:“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会到痛苦。”结合这些极端新闻,和生活中的案例,我们发现,它们有个共同诱因:父母以“爱”之名,对孩子管控太过。而趋利避害,人之本能。当孩子感到压抑和痛苦时,反抗也就成了本能。在女性独白剧《许愿》里,杨紫饰演的小雨,在26岁生日这天凌晨,以录视频寄给妈妈的方式,向妈妈发起了“宣战”。原来,妈妈从小就要求小雨,活成完美的样子,不能出错。为了能掌控小雨的人生,妈妈甚至会收买小雨的朋友,或私下去辱骂小雨的男友。在妈妈的控制下,小雨虽成绩优异,却像个受伤的木偶,自卑懦弱,有抑郁倾向。为了结束这种不幸,小雨特意考了离家很远的大学。然而,她没能摆脱,妈妈一天十几个电话,不接就打给她身边的人。她虽深爱妈妈,却不得不做出决定:要妈妈“宣战”,这样才能做自己。这次“宣战”是否会成功,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她的反抗之路,仍未结束。父母管控孩子,本意是为孩子好,但没有经过孩子同意的爱,未免太冒犯。据《积极心理学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日后的心理问题之间,有着很大关联。孩子本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自我。然而,父母的控制,会压迫孩子的自由和意志,剥夺孩子的选择和自主权,使孩子处于低自尊、低自信的痛苦中。孩子小的时候,力量不足,只能顺从。但当他们自我意志越来越强,有了反抗能力时,就会要么“打”,要么“逃”。被控制的孩子,一边活在负罪感里,一边视父母为灾难,打打逃逃,在疼痛滴血中艰难成长。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察觉,我们的爱,不知何时,已悄悄变质。于是,总替孩子做决定,总用威胁、抱怨这些方式,来要求和限制孩子,妄图把孩子变成完美的样子。孩子一旦与预期不符,我们就会高度紧张,恨不得住进孩子的脑子里,去替孩子生活。就这样,我们越关注,内心越期盼和恐惧,也就越不自觉的把孩子盯得更紧。她很爱儿子,从小到大,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可爱得越深,控制得越重。她对儿子的“照顾”,甚至到了,用他微信帮他谈恋爱的地步。当儿子在她的“照顾”下,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时,她觉得人生达到了高光时刻,去哪都不忘炫耀一把。可当儿子迟迟不成家时,她又开始怕别人说闲话,于是积极地给儿子相亲。于是,儿子和妈妈之间,爆发了一场大冲突。最终,儿子摔门离家,妈妈崩溃大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儿子离开后,她趴在沙发上,一直委屈地重复:“儿子,我想做好妈妈”。想做“好妈妈”的执念,最终把亲密的母子,变成了无法靠近的“仇人”。我们总是这样,不经意就把自己内心的需求,投射给了孩子。并通过控制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怕”和“要”。这种只考虑自己,漠视孩子感受和需要的“爱”,太难让孩子学会珍惜和回报。 有个短片《你的爱里,藏着他的未来》,看完令人感动。晨晨是个可爱的小男孩,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可妈妈却对他很严厉,动辄怒骂。 尤其当晨晨做错事、考不好时,妈妈会很愤怒,用各种手段惩罚他。比如,做不完卷子,不能出门,不能吃零食。妈妈就像天上“命运规划局”的天使,负责写代码,掌控孩子的命运。一旦发现代码错误,立马修正,以确保孩子不偏航。在妈妈的计划里,晨晨将来要当一个大作家。然而事与愿违,妈妈越是努力修正代码,晨晨出的问题越多。孩子在子宫里时,母子本是一体。可孩子呱呱坠地,脐带被剪断后,分离,就开始了。如果再不放手,只会两败俱伤。自那以后,妈妈不再试图去掌控晨晨。她接纳晨晨的不完美,用放手代替严控,用陪伴鼓励代替苛责,保护他小小的野心,并将它变成种子。强扭的瓜不甜,收回控制之手后,孩子反而爆发了巨大的生命力。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胚胎会决定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强加控制最没用,再怎么使劲,一棵梨树也不可能变成一棵桃树,顶多被修剪得很像而已。不设预期,分清楚那到底是孩子的需求,还是自己的需求。接纳本真,用心呵护孩子独特的精神胚胎,帮助他长成他本来的样子。收回双手,站在孩子远远的背后带领,关怀而不干涉,引导而不教导。别让我们的爱,成为孩子的负担。我们要做孩子的退路,而非把孩子推向悬崖的绝路。真正伟大的父母,从来不是帮孩子安排好人生,而是愿意用爱,给他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助他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放下担忧,深藏期望,既不做孩子人生的决定者,也不当孩子人生的答案。别害怕,当尘埃落定,泥沙退却,孩子虽然会长成和我们预想不一样的人,但一定有惊喜。作者:初寂,联盟签约作者,执笔写心,静守流年,愿在时光的长河里,与孩子一起慢慢成长。公众号简介: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ID:gcocp2014),专注心理学教育10年,累计培养心理咨询师30余万人,成为咨询师的道路千难万难加入我们,你并不孤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