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岁女儿弑母分尸,背后真相曝光:为什么这么用心,却把孩子养成仇人?

 笑云个人图书馆 2021-04-03
作者丨初寂
来源丨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ID:gcocp2014
2018年,日本,有人在河道旁,发现一具腐化见骨,无四肢的尸体,疑似动物死尸。
图片 
图片

不想报警后,却发现,这是一具人类尸体,只是被人砍去了头部和四肢。
图片 
图片

更令人震惊的是,凶手竟是死者31岁的女儿——Nozomi。

唯一的女儿,为什么杀害亲生母亲?

直到近日,警方披露细节,我们才寻到些许痕迹。

Nozomi从小和母亲住一起,母亲控制欲很强,自己觉得医生好,就想让Nozomi将来也当个医生。可Nozomi考不上国立大学的医学系,也不想当医生,她只想早点工作。

母亲被触了逆鳞,于是一边对外宣称女儿已经考上,一边将女儿关在家中复考,并没收手机,时刻盯着,就连洗澡都要一起去。

为此,Nozomi痛不欲生,她无数次崩溃、离家出走,但都被抓了回来。
图片 
图片

这种生活,持续了整整9年,直到Nozomi考上了医学护理专业才结束。

然而,好景不长。临毕业时,母亲因听说护士很辛苦,就让Nozomi放弃她最喜欢且已拿到offer的护士,去考助产士。并逼她写下保证书:即使考不上助产士,也不去做护士。
图片 

图片


地狱般的生活又重演,那一刻,Nozomi的心死了。

最终,当Nozomi没通过助产士考试,而母亲仍不许她当护士时,她一时冲动,趁给母亲按摩时,将其杀害。

做完这一切后,她甚至还发了一条推文:“我打倒了怪物。终于安心了。”
图片 
图片

这样的人间惨剧,让人五味杂陈。

一个爱得太满,让对方几近窒息;一个被爱包围,一心只想冲出去。

内心扭曲的孩子,用一把刀,毁了一个家。

她母亲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辛苦养出来的孩子,竟视自己为仇人,竟做出这种泯灭人性、恩将仇报的事情来。

实在令人震惊和悲痛!

回想这些年,孩子与父母起冲突的新闻,屡见不鲜:

北大博士后王永强,因母亲过度包办控制,出国20年杳无音信,母亲病危也不回家;

青岛15岁女孩瑶瑶,因没考好怕被母亲责骂,便以帮母亲按摩为由,用绳子将其勒死;

南京17岁学霸,因写作业时被不停说教,一怒之下用菜刀将母亲砍倒在地;

……

剔除这些小概率事件,摘掉“弑母”“出国”的标签,将父母视作“仇人”的内斗,一直在我们生活中发生。

比如,全心全意照顾孩子,甚至因此辞去工作,孩子却叛逆不听话,处处跟父母对着干,或对父母爱答不理,冷漠至极……

这不禁令人反思:为什么我们这么用心,却把孩子养成了仇人?

图片

图片

父母抓得越紧,孩子越“没良心”

心理学家李雪说:“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会到痛苦。”

结合这些极端新闻,和生活中的案例,我们发现,它们有个共同诱因:父母以“爱”之名,对孩子管控太过。

而趋利避害,人之本能。当孩子感到压抑和痛苦时,反抗也就成了本能。

在女性独白剧《许愿》里,杨紫饰演的小雨,在26岁生日这天凌晨,以录视频寄给妈妈的方式,向妈妈发起了“宣战”。

“妈,我没有做错。”
“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为什么要这样折磨我?”
图片 
图片

原来,妈妈从小就要求小雨,活成完美的样子,不能出错。为了能掌控小雨的人生,妈妈甚至会收买小雨的朋友,或私下去辱骂小雨的男友。

在妈妈的控制下,小雨虽成绩优异,却像个受伤的木偶,自卑懦弱,有抑郁倾向。

为了结束这种不幸,小雨特意考了离家很远的大学。然而,她没能摆脱,妈妈一天十几个电话,不接就打给她身边的人。
图片 
图片

妈妈的“爱”,把她压得不能喘息。

她虽深爱妈妈,却不得不做出决定:要妈妈“宣战”,这样才能做自己。

图片

这次“宣战”是否会成功,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她的反抗之路,仍未结束。

父母管控孩子,本意是为孩子好,但没有经过孩子同意的爱,未免太冒犯。

据《积极心理学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日后的心理问题之间,有着很大关联。

孩子本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自我。然而,父母的控制,会压迫孩子的自由和意志,剥夺孩子的选择和自主权,使孩子处于低自尊、低自信的痛苦中。

孩子小的时候,力量不足,只能顺从。但当他们自我意志越来越强,有了反抗能力时,就会要么“打”,要么“逃”

“打”是和父母对着干,“逃”是你说什么我都不理。

看似叛逆没良心,实则是为了夺回对自我的控制权。

就像老话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被控制的孩子,一边活在负罪感里,一边视父母为灾难,打打逃逃,在疼痛滴血中艰难成长。

图片

图片

控制之手有多长,
内心的“怕”和“要”就有多深

其实,谁不是打心底里,希望孩子好呢?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察觉,我们的爱,不知何时,已悄悄变质。

我们总习惯以爱之名,全神贯注地盯着孩子。

不止盯,还常常觉得自己是对的,是为了孩子好。

于是,总替孩子做决定,总用威胁、抱怨这些方式,来要求和限制孩子,妄图把孩子变成完美的样子。

孩子一旦与预期不符,我们就会高度紧张,恨不得住进孩子的脑子里,去替孩子生活。

就这样,我们越关注,内心越期盼和恐惧,也就越不自觉的把孩子盯得更紧。

我们外表有多强,其实内心就有多“怕”:

怕孩子不好
怕孩子拒绝
怕孩子怀疑
怕孩子离开
……

于是,内心多了很多想“要”:

想要孩子完美
想要孩子顺从
想要用孩子证明自己成功
想要与孩子永远绑在一起
……

就像电视剧《爱的厘米》里,男主徐清风的妈妈一样。

她很爱儿子,从小到大,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可爱得越深,控制得越重。她对儿子的“照顾”,甚至到了,用他微信帮他谈恋爱的地步。
图片 
图片

当儿子在她的“照顾”下,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时,她觉得人生达到了高光时刻,去哪都不忘炫耀一把。

可当儿子迟迟不成家时,她又开始怕别人说闲话,于是积极地给儿子相亲。

只是,人非草木,岂会一直任人摆布?

于是,儿子和妈妈之间,爆发了一场大冲突。最终,儿子摔门离家,妈妈崩溃大哭。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儿子离开后,她趴在沙发上,一直委屈地重复:“儿子,我想做好妈妈”。
图片 
图片

想做“好妈妈”的执念,最终把亲密的母子,变成了无法靠近的“仇人”。

如此结局,可叹可悲。

我们总是这样,不经意就把自己内心的需求,投射给了孩子。并通过控制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怕”和“要”。

可这世上,没有一种爱,是不需要去尊重对方的。

如果有,那一定不是爱。

这种只考虑自己,漠视孩子感受和需要的“爱”,太难让孩子学会珍惜和回报。

他们只会愤恨,埋怨父母剥夺了自己的人生。

图片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他命由他不由我

有个短片《你的爱里,藏着他的未来》,看完令人感动。


晨晨是个可爱的小男孩,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可妈妈却对他很严厉,动辄怒骂。

尤其当晨晨做错事、考不好时,妈妈会很愤怒,用各种手段惩罚他。比如,做不完卷子,不能出门,不能吃零食。
图片
图片

妈妈就像天上“命运规划局”的天使,负责写代码,掌控孩子的命运。一旦发现代码错误,立马修正,以确保孩子不偏航。
图片 
图片

在妈妈的计划里,晨晨将来要当一个大作家。然而事与愿违,妈妈越是努力修正代码,晨晨出的问题越多。
图片 
图片

妈妈身心疲惫,终于醒悟:自己一直爱错了方式。

孩子在子宫里时,母子本是一体。可孩子呱呱坠地,脐带被剪断后,分离,就开始了。如果再不放手,只会两败俱伤。

自那以后,妈妈不再试图去掌控晨晨。她接纳晨晨的不完美,用放手代替严控,用陪伴鼓励代替苛责,保护他小小的野心,并将它变成种子。
图片 
图片

结果,晨晨反倒成了自己喜欢领域内的作家。

强扭的瓜不甜,收回控制之手后,孩子反而爆发了巨大的生命力。

养育,从来不是一键定制完美,而是一场相互成全。

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一出生,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胚胎会决定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强加控制最没用,再怎么使劲,一棵梨树也不可能变成一棵桃树,顶多被修剪得很像而已。

不设预期,分清楚那到底是孩子的需求,还是自己的需求。

接纳本真,用心呵护孩子独特的精神胚胎,帮助他长成他本来的样子。

收回双手,站在孩子远远的背后带领,关怀而不干涉,引导而不教导。

图片

泰戈尔写过一首小诗: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
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儿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
我强弹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爱花,花谢了。爱琴,琴断了。

别让我们的爱,成为孩子的负担。我们要做孩子的退路,而非把孩子推向悬崖的绝路。

真正伟大的父母,从来不是帮孩子安排好人生,而是愿意用爱,给他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助他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

放下担忧,深藏期望,既不做孩子人生的决定者,也不当孩子人生的答案。

别害怕,当尘埃落定,泥沙退却,孩子虽然会长成和我们预想不一样的人,但一定有惊喜。
作者:初寂,联盟签约作者,执笔写心,静守流年,愿在时光的长河里,与孩子一起慢慢成长。公众号简介: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ID:gcocp2014),专注心理学教育10年,累计培养心理咨询师30余万人,成为咨询师的道路千难万难加入我们,你并不孤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