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到第二十八回。情节又向前一大发展: 1、宝玉与黛玉的关系由两小无猜向互为心中爱侣发展;2、“金玉姻缘”正式提出;3、宝、钗、黛三角关系渐趋复杂。 痴黛玉遇到了痴宝玉4月26日这天,饯花之期,黛玉因为前一天晚上要进怡红院被晴雯阻止,独自一人在园子的东北角(那里有她的葬花冢)生气,她生气的方法很是特别,不是去找人理论,就是收集落地的花瓣——葬花!借怜花葬花以自怜自伤,搁现代医学来讲,这是心理疾病,从文学层面来说,这说明黛玉是个痴人!她至少痴痴地认为:花儿跟人一样,也是有生命、有呼吸,有血脉,死去之后需要人安葬。 偏偏宝玉也是个痴人,他知道黛玉葬花的所在,也收集了花瓣,兜了一襟去花冢找黛玉,当他听到黛玉的《葬花吟》之后,似乎突然明白:不仅是花,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会随风而逝,自己的未来也不知身在何方,甚至“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矣!”于是不禁悲从中来,就和着黛玉的悲吟自我悲伤起来。 (葬花与表白处) 反倒是黛玉听到宝玉的悲声,看到了宝玉,脱口而出:“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这当然不是黛玉要咒宝玉早死,而是因为爱之深,于是责之切,她的嘴上的刀子有多锋利,语言有多恶毒,她对宝玉的爱恋就有多深,何况,她意识到了自己口不择言,掩了口,“长叹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 注意,在此之前,宝、黛的感情几乎还属于“两小无猜”的范畴,至黛玉葬花,宝玉赶来赔不是,两人的感情线发展了,两人各自成了对方心中的爱侣,只是宝玉说了出来。在这一回,宝玉有两段长篇表白,第一段发生在从葬花冢回住处的路上(因为回怡红院和回潇湘馆同路),这里是第一段: (黛玉葬花)
这里的意思很明白:你别看着我是一大家子人,其实我也心里也孤单着哩,你也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我把你当成我的知心,希望你也同样待我。 注意,有了这段表白,两人的关系就再也不是两小无猜的儿时玩伴了,他们渐渐成熟了,向精神伴侣发展了,由亲情玩伴发展向爱情伴侣了,这是两人感情的“质变”。 (表白) 正是因为这种“质变”,造成了“痴”与“嗔”,爱情的排他性,使黛玉对宝钗的出现时时警觉,在自己并没有家族可以依傍的情境之下,战战兢兢。 但当宝玉深情的告白之下,黛玉释然了,她开始放下伪装起来的高傲(那是她的装甲),开始落到实处,问头天宝玉不让丫头开门的事儿,宝玉就赌咒发誓说没有的事儿,黛玉明白了缘故后,立即又以“宝姑娘”“贝姑娘”打趣宝玉。注意,此时的黛玉,从心底原谅宝玉了!打趣只是女孩子天性!只是宝玉被黛玉的打趣气得“又是咬牙,又是笑”。黛玉的气消了,两个复归平和,但平和很快又被打破—— “金玉良缘”就在此时,丫头们来喊吃饭,于是都出了大观园,到了前院王夫人处,注意,王夫人关心黛玉吃什么药时,宝钗已经是在场的。这说明宝玉黛玉因为小事纠葛时,宝钗已经暗暗在经营着自己的未来(别说宝钗不知道,因为她早就知道自己的金锁是要有玉的才得婚配)。 当宝玉说配药丸的配方曾给薛蟠说过得不到宝钗的佐证,凤姐走出来替宝玉“证谎”时,宝玉又出问题了:
黛玉自然不会就此干休。当老太太安排小丫头来喊吃饭时(可见宝玉和黛玉此时依然在老太太处用餐,甚至后面里间的屋子,还归黛玉使用,黛玉受宠可见一斑),黛玉扔下宝玉就走了,并且对丫头说:“他不吃饭了,咱们走。我先走了。”这是黛玉的姿态,言下之意,本小姐生气了! 倘若宝玉知趣,跟着黛玉走一起回老太太处吃饭就好了,偏偏宝玉不知道是小孩子心性也罢,执拗也罢,亦或是“耿直男”(他不该是这样的人)也罢,他竟真的留下吃饭了。并且“自己先跑到桌子上坐了。” (宝钗与黛玉) 于是让宝钗有机会出场分别说了两段话,都有“暗刺”在内,却都不显痕迹: 其一:“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姑娘走一趟,他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这里有醋味,却显得她自己懂事识大体,时时透着规劝,像个姐姐;其二“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妹妹去罢,叫他在这里胡羼些什么。”这话也有醋味,另透着挑拔与隐隐地暗算,醋味,当然是醋宝黛的关系;挑拔,当然是借宝黛关系挑拔宝玉与王夫人的母子关系,暗算的是黛玉,但这些都包裹在规劝之内,以潜台词的形式出现。这是一个成熟了宝钗,谙熟人性、玲珑剔透的宝钗。 有人会说这段评论太黑化宝钗了,但细细思量,她的这番言语,是不是的确实实在在起了这些作用(后来袭人再来说宝黛关系时,王夫人心惊了,宝玉才是王夫人的心尖尖,黛玉,且远着呢)。 (王夫人) 宝玉吃饭当然吃不安稳,因为他隐约感到黛玉是带着气走的。于是赶紧过去,没话找话地讨好,但黛玉不管,“只管裁他的。”假借着跟丫头说话敲打宝玉。 宝钗也紧跟着赶了过来(可以细思原因),“和贾母说了一回话。宝钗也进来了……”她来的原因也不是为了跟贾母说话,而是为了宝玉。 宝钗跟黛玉说话,话题是宝玉,黛玉的口风依然是“理他呢,过会子就好了。”宝玉想支开宝钗,让宝钗去找老太太抹骨牌,宝钗冰雪聪明,自然不卑不亢地顶了回来:“我是为了抹骨牌才来了?”言下之意很清楚,当然是为了宝玉。至此,宝玉又得罪了宝钗,宝钗走了,小嗔之后走的,女孩子有女孩子的权利。 黛玉赶宝玉走,却又想宝玉留在这里,但依旧嘴上不饶人。 紧接着元春端午节礼赐到,宝玉和宝钗的节礼一样(当然,这个节礼的签子也可能是在王夫人主导下进了调包,这个节礼最有可能是黛玉和宝钗一样),这实际上是挑明了宝钗和宝玉未来可能的关系。加上“金锁”和“宝玉”的传说,“金玉良缘”在这一回坐实了,成了众人皆知的宝玉婚姻走向的暗示。 (通灵玉与金锁) 这对于黛玉是不小的打击,所以,当宝玉再见黛玉时,黛玉
因为今天的事太重大了! 那些拈酸吃醋的小心思,怎敌得过元春赏赐节礼的力度,黛玉有点害怕,所以,当宝玉送节礼去让黛玉挑时,黛玉什么都没挑,直接就来找宝玉了。“只见林黛玉顶头来了”,为啥急着来呢,因为她有实在着急,也有点害怕,所以来找宝玉,寻找答案,或者寻求支撑。她听不得“金玉”二字,偏偏嘴上挂着来说,气得宝玉赶紧辩白,这正是黛玉需要的,她要给自己的爱情找点证据,宝玉也的确提供了,但只是一个誓言,或者是预备起一个誓言:
这个誓言黛玉是相信的,但这并不代表她没有担忧,于是她说:
说实话,还是黛玉最了解宝玉。宝玉的确如此! 虽然宝玉这个誓言并不起实质性的作用,黛玉还是稍稍安心了,但她仍然有隐忧,不然她不会这样说。宝玉也的确是这样,这是他们两个人的秉性决定的,黛玉“情情”,而宝玉“情不情”。黛玉只对自己钟情的男子示好,宝玉对所有的女子示好! (宝玉与宝钗) 所以,当宝玉因为要看宝钗手上的红麝串子时,盯着宝钗雪白的臂膀,又看着宝钗富贵而美丽,不同于黛玉的另一种美时,宝玉竟然看呆了。直到把宝钗看得不好意思,回身要走。这种痴痴的画面,又恰恰被黛玉看到,于是有了“呆雁”的典故。 (原来是只呆雁) 这之前有一段对宝钗心理的描写,讲明了宝钗是知道所谓的“金玉良缘”的,并且“总远着宝玉”,为什么要远着宝玉呢?因为“男女之大防”(前文说过,宝钗过了15岁了,此时宝玉13岁,黛玉12岁)。但她又不愿丢掉自己的恋爱时光,于是,她庆幸有黛玉,因为黛玉时时缠绵着宝玉,使她能够大大方方地与宝玉来往。 宝钗这个人物很复杂,有人说这是黑宝钗,其实这又有什么可黑的,一个女孩子,为了自己已经基本内定或者被家族看好的婚姻而自我经营与享受恋爱时光,实在无可厚非。 只是苦了宝玉和黛玉,这两位,求的是爱情,奔向的是两心相知。现代话怎么说:初恋时,他们根本不知道婚姻是怎么回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