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扁鵲的切脈診昏迷案例說起

 potison9393 2021-04-03

第一章  從扁鵲的切脈診昏迷案例說起

在春秋時代有一個國家稱為晉國,當時晉國的國政是一個晉國大夫在獨攬大權,他就是趙簡子,實際上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可能是因為國政一手獨攬,相對的應該就是工作壓力大,用現代的話來說,應該是一種過勞狀態,有一天趙簡子就突然昏倒,陷入了昏迷不醒狀態,這樣的昏迷狀態持續五天,都沒有醒轉的跡象,舉朝的官員還有家人都不知道要怎麼辦。

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整個場面必然是亂糟糟。

突然有個人問說:「到底趙大夫是得了什麼病啊?」

大家都沒有人知道,其實所有的辦法都試過了,大夫也找了好多個權威醫師來診,不過就是醒不過來,想想看一個獨攬大權的晉國大夫,就這麼突然倒下來,全國上下的國政大事,都還需要趙大夫來做決策,這下昏迷不醒可怎麼辦才好啊!

正當這樣議論紛紛之時,突然有個人開口說道:

「我突然想起一個人來,也許能救趙大夫。」

 眾人都異口同聲說:「快說是哪一位大名醫啊?」

 這個人急忙說:「就是有起死回生本事秦國的扁鵲先生啊!虢國太子上回昏迷不醒也是他救活的。」

就這樣趙國這邊就派人立刻去請扁鵲來替趙簡子看病,看扁鵲是否能救活趙大夫。

很快地就請到了扁鵲來替趙簡子診病了,這時扁鵲坐到趙大夫的床旁,他伸出了三指禪,輕輕地在趙簡子的二個手腕,把起脈來,這次把脈足足把了十幾分鐘,大家等待好大一會兒都不敢大氣喘一下,現場陷入非常寧靜的狀態。

這時扁鵲從座位站了起來,一邊微笑,一邊捋著鬍子,從臥房走了出來,大家迫不及待的問扁鵲情形如何?

這時扁鵲微笑著對大家說:

「各位不要過度擔心,趙大夫是過度用腦,壓力過重才導致了昏迷狀態,從他的脈象來看,是很正常的。請大家放心吧!不必超過三天,趙大夫就會醒過來的。」

這時,扁鵲坐在書桌前立刻開了一張藥方,交給了當事的人,對他說道:

「等趙大夫醒過來時候,煎煮好藥帖服下這帖藥之後,就會完全痊癒了,不用多服,就服用三帖藥物即可。」

說完之後,將藥方的煎煮法以及服用方法交代好之後,就離開趙國。

其實當時很多人都不是那麼相信扁鵲的話,心裡也一直在os:

「難道就這麼等著嗎?」

大家想想反正現在也都沒有別的辦法了,就聽從扁鵲先生的醫囑吧!等個三天再做打算吧!

就這樣讓人繼續守在趙簡子的病床邊,隨時觀察。

令人吃驚的是,就在扁鵲來診之後的第二天下午,真的,奇蹟似的趙簡子竟然醒了過來。

這個扁鵲診脈斷活的故事,在古代的脈診可以說是相當神奇的,這就說明扁鵲何以有「診病聖手」之稱的真實本領。

在這個故事的描述過程中,一定會有人很好奇,為什麼扁鵲只將三個指頭輕輕地按在趙簡子的手腕部的橈骨動脈,就知道了趙簡子的病情,難道因為他是神醫嗎﹖

其實,這樣的診病技巧就是漢醫學四診中的其中一項-----切脈,俗稱「把脈」或者稱為「號脈」,這個動作的具體方式是,醫生用三個手指以適當的壓力,去觸摸患者手腕部的脈搏,之後用寧靜專一的感覺去感應患者的脈搏跳動。

這樣醫生用三個手指去按觸患者的寸口脈,位置是在患者手腕後的高骨部位,這項診斷方法是漢醫學,在臨床診斷疾病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漢醫辨證論治時的「重要科學憑證」。

只要是經驗豐富的漢醫大夫,通過切脈,就能相當準確地判斷患者患病的部位,和性質以及體內邪正盛衰的狀況,可以根據脈膊的象徵特性,來預測出病情的可能發展,以及進展和預後的情形。

那麼,一定會有人要問為什麼扁鵲只要診察寸口就可以知道趙大夫的毛病及預後呢?

比較古代的漢醫《內經》書中認為,切脈是在臨床診斷上非常重要的一環,必須確切的掌握身體各部位的血流狀態,因此要求十分複雜的,要診察部位有額部、頸部、耳部、腹股溝,還有足背的動脈,一直到扁鵲只要求《切寸口脈》就能夠反映出人體五臟六腑的情況,而且還把這樣的觀點寫成《難經》一書。

之後我會在「象的世界」來解釋這種以表知裏的象徵來探查臟腑的運轉虛實的狀態,在抽象意義上會有相關的介紹。

漢醫學有「肺朝百脈」及「心主血脈」的說法,這是說人體五臟六腑的氣血,主要是通過心臟的泵浦抽吸作用,運行通過無數的動脈與靜脈,最後又會回到肺心小循環中的肺臟,進行氣體交換,所以漢醫學會說百脈匯聚於肺。

從經絡循行來看肺經的走向,肺經循行經過手腕的高骨,剛好是與橈骨動脈重疊,這就經過經渠、列缺、太淵正是尺脈關脈與寸脈的寸口脈,因此根據寸口脈的三維計算出其量度,就能將五臟六腑的氣血狀態顯示出來,根據數學的演算抽象法就可以從寸口脈上顯示出來,而不必審查全身的動脈。

從寸口脈診查的是脈象,脈象的意義是用三維的數學運算加上量化的意義,形成科學性的三維定位與定性及血流量及脈壓的量化,建構出寸口脈對於身體中五臟六腑的象徵意義。

要對「象」來做定義,其實是會很一點困難,不過我們可以從一些例子,把「象」的意義烘托出來,我就根據,傳統的天、地、人做些例子。

天有天象,舉個例子,在夜晚中,只要我們能夠看見滿天繁星,我們必可預測,明天絕不可能下雨,所以,我們以滿天繁星為象,預測下雨就成為一個事件了。

數學式:設《P=滿天繁星,Q=下雨》

運算子是:

《若P則非Q》

以上是傳統說法,但知所以,不知其所以然,此時如果想找出解釋也是容易,由天空佈滿星星微弱的光芒,表示乃是高氣壓,雲層很高,星光的微弱亮度也能穿透雲層,所以明天就不會下雨。

人有人象,舉個例子,在某次的寒暄中,其中一人問:

「你今天中午吃了幾碗飯。」另一個人,因為某原因,不能開口,他伸出二個手指頭,這時第一個人得到的回答,絕不是他吃了二個手指頭,而是二碗飯,此時,「二」是象,飯是所映射出的事件。

數學式: 設《P=吃二碗飯,Q=比出二個手指頭》

運算子是 《若P則Q》

這個「二」就是事件所形成的象,是用手指頭展示出「二」這個象

地有地象,舉個例子,甲乙二地,甲高乙低,此時倒一盆水在甲地,則水必往乙地流去,但若倒在乙地必無法上昇到甲地,「高低」是象,水流是事件。

數學式:設《P=甲地水流向乙地,Q=甲地比乙地高》

運算子是:

《若P則Q》

象乃是光,事件乃是影子,同樣一道光,可以變幻出許多不同的影子,這些影子看起來不同,而其所受的光源卻是相同,所以由象可以預知個別的事件。

一個象與另一個象,期間的連署關係不是連續的,而是變動的,所以說甲地走到乙地此事件之象,應該是從甲地變到乙地,所謂空間的變換;而由十歲成長到二十歲時,此事件的象,應該是由十歲變到二十歲,所謂時間的變換,所以空間不是連續的,時間也非流動的,極小距離的移動,不能說是一動,而是一地變換到一地,時間的流逝不能說逝去了,應該說是此時變換到彼時。

而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根據人體的解剖部位,中醫的寸口脈相當於現代解剖學的橈骨莖突內側的一段橈動脈。

以脈象而言,舉例出現浮脈與沉脈而言,《浮》的象為風為表,《沉》的象為血為裏,《遲》的象為虛為寒,《數》的象為實為熱,依此類推。

因此利用寸口脈作為脈象的顯示部位即可,無須診遍所有身上的動脈,主要寸口脈還有橈骨莖突處的橈骨動脈走行、部位都比較固定,解剖位置比較表淺,診脈非常方便,也比較容易辨識出脈象,所以用於診脈是全身動脈中最理想部位。

正常人在健康的條件下出現的脈象,在漢代張仲景時代就稱為「平脈」,也就是說人體的正常脈象,張仲景是用非常科學與嚴謹的態度,將商朝時期伊尹所收集著成的《湯液經方》,整理歸納臨床應用並將結果呈現著成《傷寒雜病論》,但他第一個重視的就是平脈辯證的方法,利用平脈辨證的方法直接架構出三陰三陽的整個辨證體系,從而確立了由病至脈,再由證到治的診療SOP作業程序的規範。

張仲景是從論治傷寒病例做為一種演繹,確立了經方的運用原則,將經方徹底地走向規律及科學化,只要是學習漢醫學的臨床學科,絕對是能打下學習漢醫的基礎。

其實張仲景剛著好《傷寒雜病論》並未得到當時的人重視,張仲景的活人書是歸功於魏晉太醫令王叔和的編次整理,張仲景的著作就因為王叔和才得以奠定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歷史地位,可以說沒有王叔和就不會有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得以流傳至今,王叔和的最大歷史功業即是此。

他的功勞其實不僅搜集採用了歷代名醫的經驗,自己撰編了《脈經》一書,這本經典之作可說是繼難經之後最重要的漢醫脈學之魂。

王叔和編纂這部偉大的脈經,他的目的不僅在於規範了脈法,發展脈象的掌握方式,以及對於脈象的具體描述,最重要的將張仲景的核心精神與價值推廣出來,《傷寒雜病論》的核心價值及精神無疑的正是《平脈辨證》。

最重要的是在於為未來的醫生及讀者學習《傷寒雜病論》提供真正具體可行的科學方法與憑據。

我相信扁鵲在診察趙大夫的左脈時,其實已經知道趙大夫的身體狀態無礙的,在扁鵲為趙大夫診察脈象時,其實已經是心中了了的知道趙大夫的脈象一定是正常的,第一個他切脈時已經有切到趙大夫的脈仍在跳動,可能有點代脈,可能有點沉脈或伏脈,但一定有尋到脈根仍有力。

可是力量相對於平人的脈壓一定較弱,但絕對還稱得上是有規律的,也許兩手的寸關尺都還摸得到脈壓,這都是標準的生命跡象,只是因為過勞而導致力量不足,其實很多患者會有前浮後伏的脈象,這種脈象一般都會有心肌梗塞的前兆,甚至已經發生心肌梗塞或狹心症了。

是否已發生或未來發生就要看脈至數的狀況,也就是脈跳的情形,如果患者的伏脈發生在脈跳次數的72跳以後,那麼患者不一定有自覺胸悶或心悸,心絞痛之症狀,過勞的患者不一定會出現這種心梗的伏脈,也不會出現如恐慌症的二尖瓣脫垂,或心瓣膜閉鎖不全的代脈。

這在臨床表現最大特徵是心悸,心律不整,這樣的狀況不會發生昏厥,一旦發生昏厥或昏迷不醒的情形,患者即可能在一口氣與下一口氣換氣時發生死亡,因為人如在二口氣無法銜接上,在第三口氣跟不上來的情況,那麼患者會陰陽接續不到狀態下,在10秒鐘死亡。

從最近幾年有一位網路演講的理事長,自稱為謝大姐的50多歲左右女士,正當在演講錄影中間,她忽然手摸著頸喉部,不到幾秒倒地死亡。

又如有名的歌星郭金發先生,正當在錄影現場演唱他有名的成名曲《燒肉粽》時,唱到快結束時,最後一個粽字都還沒有唱完,立刻倒地在幾秒鐘之內死亡,這二位名人的死亡,都被西醫判定為心肌梗塞死亡,其實心梗死亡時間會拖到到院或中途死亡,而非像因心瓣膜脫落,無法閉合的數秒鐘之內就會死亡。

換句話說,趙大夫一定沒有出現代脈或伏脈,就算有這二種的脈象出現,有可能在80跳以後出現,如果切脈的醫生沒有耐心,切不到一百下,甚至連五十下都切不到,這樣怎麼可能發現伏脈或代脈呢?

我認為扁鵲當時已經掌握了三個要點:

趙大夫仍保有胃氣,即一息五至(相當於一次呼吸脈搏跳動5次), 脈象不浮不沉,不長不短,從容和緩,除QRS大波存在,甚至也摸到T波的存在;

有神,也就是脈象在觸指時的感覺是柔和有力,節律均勻整齊,不

會出現代脈或伏脈;

有根,也就是寸、關、尺的三部都可以取到脈,而且要保證深按時

候尺脈是有力的,也就是說沉取不絕,這個意思是用力按壓尺脈,

尺脈的跳動及脈壓不會消失,反而跳動更加有力。

我想扁鵲一定是掌握到了這三個要點,也正因為如此才分析出趙簡子的脈象,完全符合正常脈象,只是脈象稍微無力一點,所以斷定病人只是過勞而已,並沒有達到心梗腦梗或心瓣膜脫落的死症,因此認為休息個二三天就會恢復過來不會有大礙的,因此將時間稍微延長一點說三天之內就會醒過來。

漢醫切脈是有一定的要求與講究的,第一個就是對於切脈時間的要求,古時候的漢醫就講說黃帝內經有仔細的要求,切脈的時間最好是在清晨病人剛剛醒來,還沒有起床活動的時候,這個時候血壓、心跳都處於最為平穩的時候。

不過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跟古人差異性很大,像我都要在下午二點半在開始看診,要我專門清晨給病人切脈診病,基本上我是做不到的,更何況患者也做不到的。

雖然是有這樣的問題,因此在候診室裡,我是貼上一張告示告知患者,在進來診療室之前必須先靜默十分鐘之後,才可以進來診間切脈診斷,尤其是剛剛活動過的病人,在診脈之前更需要讓他先休息一會兒,不限十分鐘,一定要等到病人心情平和了,再來切脈診病,而且醫生給病人診脈的時間絕對不能少於10分鐘,患者在把脈診斷時的脈跳最少要一百跳。

再來就是在切脈時的技巧掌握方面,必須要求醫生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合併起來,並且呈現弓形,三個手指的指頭務必要平齊,最重要的是當指頭接觸病人的脈體時,萬萬要注意的是用力切脈的力道要均勻,由輕到重,千萬不要一來就下重力。

病人可以採取坐姿,最好的狀況是採取臥姿,患者手臂必須伸平,手腕上的念珠、手串、手錶、金手鐲、玉鐲子都要脫下來,手心向上,墊上把脈的脈枕,質地可軟可硬,我的經驗是患者喜歡質地較為柔軟的脈枕,讓患者手臂與心臟接近在同一水平左右。

從漢代以來的漢醫,基本上都採用了扁鵲傳下來的寸口診法。

寸口脈一直以來就都是分成寸、關、尺這三個部分,先要找到患者手腕部外側有一個突起的骨頭部位,屬於肺經的列缺穴,醫生必須將中指定位在這一部位,這是以醫生的手指定位的,如果以數學的三維空間定位,寸關尺三個部位定義為X軸,關的位置是X軸的原點,寸是X軸的正向,尺則是X軸的負向。

當醫生的中指落在患者的突起高骨時,之後要向內側摸尋脈搏的跳動,當觸摸到患者的脈跳時,這個位置就是患者的「關」脈。

關脈的前方靠近魚際的部位,就是「寸」脈,這裡就是醫生食指按住的部位。

關脈的後方是「尺」脈,也就是醫生無名指按住的部位。

患者的左右兩個手腕部的寸、關、尺全部加起來,一共是六部脈,這六部位的部位代表了患者體內五臟六腑的反映,這幾個位置的脈象抽象了起來,竟是體內臟腑的情況。

當左右手腕上的寸關尺代表的是三維空間的X軸,脈的橫寬大小就表示脈的Y軸,脈的X軸外側(近小指端)為負,內側(近大指端)則為正。

脈的深度則為脈的Z軸,Z軸以浮中沉為標準,關脈中取為原點,沉為負,浮為正,這樣三度空間的矩陣一維陳列式是[X Y Z],例如患者的脈象是寸大於尺,X就為正,內側大Y為正,脈為浮則Z為正,用一維矩陣式表為[+ + +],用易經的八卦就形成乾卦,左手為先天八卦,代表當前的狀態,屬於本卦。

右手脈為後天八卦,代表未來的狀態,屬於之卦,二卦重疊左手脈下右手脈上,就形成八八六十四卦,之後找出變爻,再加上勢量,便可以得知變化之期的預測,同時得出吉凶休咎,這是使用易經的象來做為疾病的診斷,還有疾病好壞與預期,這也是象的另一種運用。

在傳統和醫學的認為左手寸脈的脈象,浮取是反映心,沉取是小腸的情況。

左手關脈的脈象,浮取與沉取各個反映肝與膽情況。

左手尺脈的脈象,浮取與沉取各個反映腎和膀胱的情況;

右手寸脈反映的脈象,浮取與沉取各個肺與大腸的情況;

右手關脈的脈象,浮取與沉取各個反映脾胃的情況;

右手尺脈的脈象,浮取與沉取各個反映腎與命門、三焦的情況。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見到漢醫在「切脈」時,都是以摸病人的兩隻手手腕,只需這樣漢醫醫師就能從手腕上顯現的脈象,反映出患者全身臟腑的情況,進而掌控患者臟腑虛實,以進行診斷與治療。

診脈的技術準確度的高低,決定了漢醫師的整個患者的診療工作成功與否,因此對於切脈技巧的掌握要求一定要比較高,這個不是單純靠背誦相關脈診書籍,苦讀背誦就能得到巧妙的脈診功夫,這個需要用很長時間的練習,也不是天縱英明就能無師自通,更不是朝夕就能指下了了的,我個人覺得漢醫師沒有任何秘訣,最重要的就是臨證的學習,多切脈,寧靜沉思冥想絕對是讓切脈功夫精進的最大良師。

漢醫師對於脈診的學習方向,要在基礎上下功夫,在脈診中有很多的技巧也都能很正確的掌握,但是因為要學習脈經的27脈或李時珍瀕湖脈學的28脈,感覺有些地方是非常複雜,而且有許多的形容詞與名詞混淆的情形,感覺上不容易入手的。

其實基本的原理是掌握了浮沉,遲數,大小,弦胖,長短,促代,無力,有力,這些都是比較的概念,也就是說找出患者不平衡的地方。

如右脈大於左脈,或左脈大於右脈,都是二脈不平衡的現象,基本上是五藏七藏中的人體自動控制系統的維運失常,簡單的講是欠眠或睡眠不足,加上左寸為心,如果左寸上魚,通常是睡眠不足或睡眠不好,造成氣往頭上衝,造成頭暈目眩,耳鳴腦鳴,造成頸部以上的問題,有人容易落枕,有人頭痛,三叉神經痛,顏面神經麻痹,頸淋巴癌,頭上諸瘡,慢性咽喉炎,鼻竇炎,鼻炎,眼睛流淚,眼壓升高,各種問題其實都是左右二脈大小不平衡,造成缺眠,淺眠,短眠,不易入眠,治療主要方法是要調整好睡眠。

缺眠已經是現代人生病的主要病因,頭上諸疾這是病果,因除果滅,其病自癒,臨床上,根本上來說,就算癌症也沒有什麼難治的問題,主要是搞清楚陰陽二象。

還有內經所說的「常以不病之人,調已病之人」,說明醫師自己的呼吸必須平穩的來計算病人的脈至數,這樣不用看手錶也是可以知道病人脈的跳動次數,跳得快的人,身體內一定是熱的,缺精損力的,跳得慢的身體內溫度較低的,相對的精力就較為充裕。

脈象的取脈的壓力深度也很重要,輕如三椒之重,是輕取為浮,這是我們醫師對於脈壓的傳感給的壓力值,中取是六椒之重,傳感器的感壓Senser增加一倍壓力去感知患者在臟腑中間的溝通,一般是主經絡中脈氣運行的通暢與否,沈取要再增加原來脈壓的一倍,也就是九椒之重,最重也可以取到12椒之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