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脉只能把手腕?被遗忘的脉诊:《黄帝内经》三部九侯之法

 三和行者 2020-07-09

我的老师曾经给我讲过他年轻时关于把脉的一件事,他们那时候中医不像现在这样式微,中医是经常参与急救的,他有一次遇到一个病人情况很危急,他把脉的时候发现患者两手的寸关尺都摸不到脉了,无脉中医认为是很危险的,所以老师他就觉得这个病人可能救不过来了,这时候他身边的一个老大夫把病人的裤腿卷上去,把手放在了脚内踝的太溪穴的位置上开始把脉,把了一会他说,病人虽然危险,但是太溪脉尚存,肾气仍在,是可以救过来的。后来果然如老大夫所说,经过救治之后病人有惊无险活了过来。讲完这件事后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说:“很多危急时刻,手部的脉摸不出来,一定要去观察脚部的太溪,冲阳这些位置,这些位置的脉如果还在,人还是有希望的,你平常也要多观察这些脉象。”

把脉只能把手腕?被遗忘的脉诊:《黄帝内经》三部九侯之法

老师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在临床的时候我也会尝试着去把一下病人脚部的太溪脉,冲阳脉,太冲脉,试着去总结脚部这些脉的脉象以备不时之需,可是我每当我提出来让患者脱一下鞋袜我要把一下脚上脉的时候,不仅患者会感觉有点莫名其妙,甚至就连别的大夫也会用奇怪的眼神看我,对此我也经常感到无可奈何。

把脉只能把手腕?被遗忘的脉诊:《黄帝内经》三部九侯之法

把脉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把脉好像都是这样一个固定流程:患者手心向上,把手搭在脉枕上,然后大夫伸出三个手指,往患者手腕一搭,摸到腕后高骨隆起的部位后大夫中指往前一推,就找到了脉诊中的关脉,关位确定后,食指落下按关前的寸脉,无名指落下按关后的尺脉,然后经过寸关尺的举按寻摸出脉象,就可以诊病了。首先要说的是这样把脉绝对没错,也是现在最主流的把脉方法,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实中医脉诊最初的时候并不是只把手腕的寸关尺脉,而是讲究三部九侯的。

把脉只能把手腕?被遗忘的脉诊:《黄帝内经》三部九侯之法

伤寒论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里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把脉时候时只按寸脉不按尺脉,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的脉象不互相参考;诊察病人脉搏跳动次数时不观察到五十下就就停止;诊脉时间这么短并不能确定脉象,天地人一共九处诊脉部位的脉候竟然不知存在,明堂阙庭完全不观察。这这就是所谓的“以管窥天”罢了。这样就想要辨别出病能不能治,实在是难呀!

可惜的是据伤寒论成书一千多年过去了,张仲景一千多年前他担心的事,一千多年后仍然在发生,更夸张的是现在不但没有三部九侯,甚至好多大夫现在连把脉都是装装样子,把手往患者腕上一搭,一分钟就完事了,这能诊断出来什么消息?

把脉只能把手腕?被遗忘的脉诊:《黄帝内经》三部九侯之法

黄帝内经

脉诊的三部九侯法最早是出自《黄帝内经》,不同于现在把脉只是在手腕寸口取脉,三部九侯法是在人的头,手,足三个部位分别取穴,所以又被叫做“遍诊法”。《黄帝内经》认为十二经中皆有动脉,都可以判断人的生老病死,其中头,手,足每个部位又可以分为天地人三候,分别判断不同部位的病变。

把脉只能把手腕?被遗忘的脉诊:《黄帝内经》三部九侯之法

三部九侯法

  • 头部天候也就是两额动脉(太阳穴)用来判断头部的状况;人候也就是两侧耳前动脉(耳门穴)用来判断候耳目的状况;地候也就是两颊动脉(地仓穴,巨髎穴)用来判断口齿的状况。
  • 手部天候手太阴肺经动脉(就是现在的把脉位置寸口)是用来判断的状况;人候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穴)用来候的状况;地候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穴)用来判断胸中的状况。
  • 足部天候足厥阴肝经动脉(五里或太冲穴)用来判断肝的状况;人候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穴或冲阳穴)用来判断脾胃的状况,地候足少阴肾经动脉(太溪穴)用来判断的状况。

头手足三部,每部皆有三候,三三得九,这就是最原始的“三部九侯法 ”。三部九侯法以上候上,头部脉候头耳目以及口齿;中侯中,手部脉候心肺胸中;下候下,足部脉候肝肾脾胃,并且头手足每部的三候都和《易经》的三才之道相呼应,上部应天,下部应地,中部应人。三部九侯法不仅观察病人的部位较多,而且诊断起来也不似现在把脉有二十八脉象这么复杂。三部九侯法诊病仅一句话就可统之“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通过上中下天地人九侯之后判断出那个部位和其他部位不匹配,脉象比较独特就代表着这个部位候的脏腑有病。至于断生死,三部九侯自然也不在话下,《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结合就可以五运六气以及各部脉象来判断人的生死,其中“冲阳绝,死不治”“太溪绝,死不治”“太冲绝,死不治”即使放在现代社会来看也是非常有用的,我开头讲的事例中,那位老中医正是因为病人的太溪脉未绝,而判断病人有一线生机,最后果然如他所料病人活了下来。

我个人是非常认可三部九侯这种脉诊方法的,可惜的是在《黄帝内经》盛行的时候大夫诊病还要三部九侯,到了张仲景《伤寒论》盛行的时候就变成了三部诊法,即人迎(颈部人迎穴)寸口(现在手部把脉位置寸口)跌阳(冲阳穴)太溪(太溪穴),到了扁鹊《难经》以及王叔和《脉经》盛行的时候诊脉方法就彻底变成了寸口取脉。这也导致了现在关于三部九侯脉法的资料特别少,我即使想学,也没有书本可以参考,自己想要总结这些脉象却还不被人理解,更有甚者一部分人说三部九侯法就是诊病人左右手寸关尺三部的浮中沉,真是荒谬至极。

把脉只能把手腕?被遗忘的脉诊:《黄帝内经》三部九侯之法

寸口诊脉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现在的寸口脉诊法不好,寸口脉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为气血汇聚之处,是脉之大会,通过观察寸口脉的变化诊断五脏六腑的病情绝对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三部九侯法仍在被使用,那么我们中医的武器库是不是又多了一件武器呢?古人云:病之所患患病多,医之所患患道少 !病人害怕的是得病多,大夫害怕的是治病的方法少,中医如果能把三部九侯这种方法掌握,看病时候肯定是会如虎添翼的。

把脉只能把手腕?被遗忘的脉诊:《黄帝内经》三部九侯之法

告别

可是我们再也没有这种可能了,就像孙犁的《老家》最后一句话所说的那样: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不管乐不乐意,三部九侯法都是消失了,我们要顺其自然的接受这件事的发生。

别了,三部九侯法。

大家好,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是闫老中医,这是我写的脉诊系列的第八篇文章,对中医以及脉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下我,脉诊系列我会一直写下去,大家关于脉诊有想法或者疑惑的也可以评论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