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个职场心理学效应,助你解锁职场密码

 昵称535749 2021-04-04
发布时间:2021-03-14 

文章封面

今天和大家分享职场上常见的10个心理学效应,欢迎大家对号入座,希望能帮助你解锁职场密码,做一个轻松快乐的打工人。

01

建立自己的“优质”朋友圈:

马太效应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有一则寓言: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个仆人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就是马太效应。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

马太效应指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求职面试经常会问候选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

聪明的一种回答是:“我希望加入贵公司这样的优秀的企业,有机会和更多优秀的人才一起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职场上的马太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大公司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同样,主动选择和优秀的人为伍,你也会在这种气场中积累更多的优势,为你的成功奠定好的基础。

02

留下好印象非常重要:

首因效应、聚光灯效应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虽然第一印象是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被修正、强化,我们心中期待着遇到善解人意的、温柔的同事、领导或合作伙伴,希望他们能多给我们一些机会,不要因为第一印象不好而将我们“埋没”。但仔细想想,其实很多时候主动权是可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的。

当我们知道“第一次”的效应的重要性之后,不妨重视每一个“第一次”,比如第一次面试、第一次开会、第一次谈判、第一次聚餐、第一次交报告、第一次做演示等等。认真准备每一次“第一次”,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是不是反而有了一些掌控感?

而同时,我想要提醒你,当你在努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的时候,要注意“聚光灯效应”陷阱。

聚光灯效应是1999年季洛维奇和萨维斯基提出来的。指的是有时我们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人家会注意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家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是事后马上就忘了。

换句话说,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以至于我们会普遍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研究证明,人们对你的注意力只有你想的一半多。

当你发现自己因为特别在意首因效应而产生紧张、挫败感时,不妨想想聚光灯效应,平衡一下自己的心态。

03

理性分析自己的优劣势:

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估计大家从小听到大的一个词了吧?

木桶效应的同义词就是扬长避短,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很多人也从小接受了这个效应,因此不停地寻找“短板”,“补短板”;也有些人在拼命追赶别人“长板”的路上,感到“人生漫漫,其修远兮”;还有一些人想要补齐“短板”,然后拿短板和别人的长板去PK,精疲力尽。

职场上能否对自己做一个理性分析非常重要。是跟人比长、还是比短,关系到你的成长路径和发展策略。

过去,我们更多被鼓励“补短”,因为短板让我们感受到危机感、不安全感。而现在,社会越来越开放、尊重个性的发展,一个人的短板和长板是可以同时被接纳的。也就是说,长板就极具竞争力,短板不一定非补不可。

思考一下你的长短板分别是什么?短板是否让你感到恐慌,长板是否让你足够自信?

尝试从更多的视角里去分析自己的优劣势,比如你的短板可能在某些场景下是短板,而在另一些场景可能就不是短板,也许你已经有了答案了!

接纳自己的一切特点,不要简单的定义为“好的”、“差的”!

04

学会简单又高效的沟通:

登门槛效应、三明治效应

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在1966年提出的,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就像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在职场中要有“互惠”意识。在日常与同事的交往合作中,先请对方帮一个小忙,特别是让对方感到似乎没出什么力,你却给予了非常正式和真诚的感谢,埋下一个小楔子。下一次如果有个更大的请求再找到他时,他往往会很快接受这个请求。

三明治效应则常用于提出建议或批评的沟通模式之中。在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

第一层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中间这一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第三层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

这种批评法,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还会积极地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一般是说3个表扬1个批评这种组合是比较有亲和力的。

比较一下领导谈话的两种模式,第一种,上来就直接说问题;第二种,领导先肯定了你最近做得好的方面,然后再指出最近不足的地方,最后鼓励了一下你,你的感受如何?你喜欢哪一种?

05

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

酸葡萄效应、糖果效应

说起酸葡萄效应,现在大家更熟悉的一个词是“柠檬精”。酸葡萄效应来自于伊索寓言里的一则故事,叫《狐狸与葡萄》。

故事说的是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想吃葡萄,却怎么跳起来也够不着葡萄,于是,狐狸心想:“反正这葡萄是酸的。”于是狐狸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食物。

心理学有一种叫合理化的防御方式,酸葡萄效应就是一种自我合理化。

葡萄到底是不是酸的?

得不到某样东西,就否定那样东西,以让自己觉得没什么损失或伤害,而忽略客观事实到底是怎样的。

当你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些挑战,而你不想去面对时,你心里想到什么?有没有想过“算了,反正我也无所谓”,“那个机会也没那么好”,“我也没那么喜欢那个工作”?当你下一次产生这种否定的心理时,不妨想一想,你“酸”了吗?你为什么“酸”?这个东西真的是“酸”的吗?

说完酸的,咱们说甜的:糖果效应。糖果效应的另一个词你应该很熟悉了,叫棉花糖实验,也叫延迟满足实验,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者放弃目前的、较小的满足。

心理学家萨勒在一群4岁的孩子中做这个糖果实验。游戏规则是: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 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1/3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2/3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分钟得2块糖。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有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健身是唯一一件努力就能看到成果的事”。我们在工作中努力了不一定马上看到成果,或者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这时候不要气馁,不要急躁,不妨想想吃糖的孩子,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吧!

06

困境中学会突围:

飞轮效应、破窗效应


在工作中遇到困境、瓶颈是很正常的事情,贝佐斯曾提过亚马逊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亚马逊找到了企业发展的飞轮

而飞轮效应(Flywheel Effect)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基业长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说过,“成功的惟一道路就是清晰的思路、坚定的行动,而不是所谓的灵感。成功需要我们每个人排除一切干扰,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全力以赴去实现目标。”

前面提到要客观地评估自己个人能力的优劣势,那么对于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我们更需要找到能带动我们腾飞的“飞轮”。

飞轮可以是我们在某一领域的辛勤耕耘,只有当我们可以专注地认定一个目标、持之以恒地行动,飞轮才能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找准一个爆发点而自动地越转越快。

这是一个合作的时代,一个人的合作意识至关重要。最后要说的这个“破窗效应”,可以说是一个对职场人的警告。

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来自犯罪心理学,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工作中有负面情绪是难免的,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

比如“反正也不是我先这么做的”、“别人也经常迟到”、“别人也出过错,也没承担什么责任”、“他们不做,我也不做”、“凭什么他们可以这样,我就不可以?”

如果我们只是抱怨环境或他人,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入了“破窗人”队伍,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受损失的还是我们自己。

不妨转变一下你的心态,从受害者的被动心态,转变为参与者的主动心态,试试看,不做下一扇“破窗”,而去修复一扇“破窗”,看看自己有什么变化?

今天分享的10个心理学效应,你对号入座了吗?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交流,下次再见!

文:Lucky吐司
责任编辑:殷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