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外感,躯壳病用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之思路。 体表之病,只有三条路径: 一是邪犯太阳经。 二是肺生邪传表,肺主皮毛嘛。 三是升降气机逆乱生邪气,随“心部于表”病机传表。 气分证:症见舌质红,舌苔黄而干,或者舌苔厚白而干,脉数有力,发热而不恶寒,口渴,小便色黄,即可以诊断为气分证,至于伴随出现的咳嗽,头痛等症状,对辨气分证没大用,不需要记牢的。凡是热邪不在卫分,也不在营分,还不在血分,均属于气分证。 根据热邪所在的部位不同,以及热势程度不同,气分证有以下几种证型: 1,【邪初入气分】症见心烦懊憹不得眠,此属热邪初入气分,热邪在胸膈,用桅子豉汤。 (1)无汗热不退,加防风,荆芥。 (2)有汗热不退,加金银花,连翘。 (3)挟暑,加扁豆,竹叶。 (4)兼湿,加白蒄仁,六一散。 (5)口渴饮水多,加黄芩,天花粉。 2,【里热炽盛】症见壮热不退,大汗出,脉洪大而数,热邪在肠胃,热邪未与大便互结形成大肠腑实证,用白虎汤治疗。 (1)若脉洪大而虚,属气阴不足,用白虎加人参汤。 (2)若身重,苔腻,属于有湿,用白虎汤加苍术。 3,【热结阳明】热邪与大便互结,大便不通,形成大肠腑证,治法分为苦寒攻下,滋阴攻下,补气养阴攻下。 (1)腑实热盛证:燥结程度重,症见腹胀满硬痛,大便燥结不通,治法苦寒攻下,用三一承气汤。 (2)肺热腑实证:燥结与咳喘并重,症见大便闭结不通,咳嗽,痰涎壅盛,治法清肺定喘,泻热通便,用宣白承气汤。 (3)腑实肠燥证:阴伤程度重,症见舌苔干燥少津,大便燥结难下,并见腹部胀痛,治法滋阴攻下,用增液承气汤。 (4)邪实正虚证:燥结不去,津气俱耗而不足,症见中焦硬满而痛,或泻下纯清水极臭,身热,谵语。脉无力。治法补气养阴攻下,用新加黄龙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