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兮:《狩猎者》64人点评

 弋吾 2021-04-05

《狩猎者》

梦兮

这几年,村子里的葬礼,一场比一场阔气
   山上的坟头一座比一座厚,碑一座比一座高大
   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
   这不是对比,难得的是山上的草
   一波一波的跑下来,不计前嫌,早些年被无数次割倒过
   它们在马路上,墙头上,房梁上,院子里抚养后代,看家护院

   2017.7.31

点评如下】64人

王世强

 葬礼与婚礼的比照、人气的减少与草木的繁茂,写出了我们时代农村无可挽回的破败!草木成为“狩猎者”,包含了作者深重的叹息,凸显了命运感,引人深思、回味。  

徐功利

对一个国家和家庭来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二者都是很重要的立国之本。而事实上农民在田地劳作既劳苦又很不挣钱,难以发家致富。农村的青壮年们便"一波一波"地走出村庄涌入城市,汇入了打工的浪潮。留下老人和孩童空守冷落萧条的村庄,不久孩子们又"一波一波"地被父母们接了出去,惟剩下一年比一年体迈的老人独守"空巢",直到相继地离开人世为算。这时候觊觎已久的杂草仿佛是"狩猎"者,"一波一波地跑下山来,"把猎物——马路,墙体,房梁,院子"统统霸占了去,俨然成了这里的主人,"看家护院"起来,昔日人声鼎沸,鸡鸣狗叫的景象已荡然无存。

   或许到了这时,青壮年觉悟到"子欲养而亲不在"了,心中有憾和有疚;或许虚荣心和攀比心使然,担心别人小瞧自己,笑话自己混得不好,估计大多数人是两者兼有之的,于是本该是"厚养薄葬"的中华传统美德恰好给颠倒个过,反倒出现了一种"薄养厚葬"的怪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地深刻反思!

   该诗采用对比,拟人的写作手法,通过一场比一场阔气的葬礼与杂草蔓延无尽地侵占村庄形成鲜明对比,醒世警言,读后令人反思。诗作选取的切入点也很独特。

凤鸣宫山

诗一开篇就在浓墨重彩地铺叙曾经强大无比的狩猎者如今沧海桑田般的变成猎物的悲哀:葬礼奢华而婚礼暗淡。这二者比值越大,则人类的悲哀愈浓。这是曾经的狩猎者的宿命,更是今天的猎物的可悲下场。当然诗人字里行间确有对当今社会厚死薄生,攀比日盛的不良世风和倒退愚昧的人性的尖锐批判,然而诗人更深的意旨并不在此。这从诗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出,诗人更多地在写一种轮回,一种盛衰,一种生命律,一种生存规则,一种平等法则。世上万物都无法回避盛极必衰的规律,世上万物都有生死轮回的宿命。然而万物都有平等生存的权力,谁也无法剥夺,哪怕就是一根卑微渺小的草芥,也与人类一样,生而平等。早先村里的人疯狂地侵袭过“草国”,包括路边的,门前的,院里的,房梁上的,草被严重地清洗过,山上草场也被村民用更温情更隐蔽的方式——放牧,给收割尽净,草的家园覆灭了。人成为强者,成为暂时的胜利者,但人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珍惜,只一味用自私和盲目驾驭自己的头脑和行为,殊不知人类对牛羊食肉寝皮难道不是间接地啃了草吗?难道普天下的纤纤寸草不正是人类的生命源泉么?然而当整个村庄“老龄化”袭来时,人也有“青黄不接”的时候啊,人死不能复生,草枯却有荣时,虽说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可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正说明了草木要比人类的生命力顽强。于是“一波一波”的草从山上跑下来,完成了一场收复失地,重建家园的“复辟革命”。

   按理说草夺回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本名正言顺,无可厚非,更“难得”的是在诗人笔下,草有更光辉的一面,它有高尚的灵魂,它跑下来一面抚养自己的子孙,当它们看到村里“十室九空”的惨状时,又一面“不计前嫌”地替人类看家护院。这时草由从前的“猎物”变成了“狩猎者”,更变成人类家园的“守护神”。诗人在颂扬野草的高贵精神的同时,暗含了“保护家园,善待尤其是卑微生命,甚或敬畏生命”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人类若不警醒,无异于自掘坟墓,自立墓碑,于九泉之下艳享子孙的隆重而可悲的葬仪和祭礼,却看不到一场像样而体面的婚礼。诗的主题和命意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诗人的笔触是客观冷静的,情感也内敛克制的,语言更是冲淡平和,近于“白描”的,表达方式几乎是纯叙述的。但主题是深刻的,发人深省的。从这一点上讲,诗人可谓是一个“善藏”的高手。诗也是足可传世的名篇。

牧心 

读着这首诗,脑海中浮现出村庄山野一片荒芜的景象,村里居住的大多都是老人,所以才会葬礼一场接着一场;村里居住的青壮年寥寥无几,所以才会难得见到一场像样的婚礼;葬礼一场比一场排场,那排场中承载了多少后人对逝者的歉疚,生前没有陪伴和照顾,死后只好大办葬礼来做给活人看:看,我不是不孝,我给办的葬礼多么风光。这一切欺骗了自己的心,却欺骗不了小草,所有一切不该是小草生长的马路,房屋,庭院,尽管之前被不时回乡的人给砍掉,现在仍然生长在这些地方,成为了狩猎者。随着村庄里老人的逐渐逝去,村庄必然会被这些微小但坚韧的狩猎者占领,最终村庄消失,成为小草的天地。这首诗描写了当今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残酷现象,农村青壮年的外出,老人的留守和老无所依,良田的荒芜,村庄的自然消失,这些都是现实而残酷的。

羽扇翁 

《狩猎者》故名思议为隐蔽在山上打猎的人。全诗六句隐喻论述狩猎者的对山区变化议论。(一)诗人根本没明显透露狩猎人的行为字眼。其实在隐藏中在看出:1.在客观上看诗人存在着一种无奈难过的心里,早些年,山上杂草满山,可以狩猎,而现在山上各种杂草不断移居,被人们利用成绿化环境景色,遭到破坏,无法狩猎。2.从主观上看,随着时代的进步,改事东风吹拂,年轻人外出创业,山村发生了翻天复地变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狩猎维持生济的职业已不存在了。(二)国家政策变化,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对祖先长辈行忠尽孝,清明祭奠世代祖人成为人们习惯。舍得挥霍,相互之间争强斗胜,炫耀炫耀自已而造成的坟多,坟高,坟大。(三)诗人把山区婚礼说得很节俭,这也存在,因为社会逐渐进入城市化时代,恋爱自由,加上时间关系的经济时代的冲击,夫妇关系好就行,不必隆重操办婚庆。再在外工作的地方已举行过婚礼,回山村只简单庆贺庆贺,让留守父老乡亲热闹一下就行。

   读完此诗,综上三点使人感慨,慎重挥霍,人生要追求好的一面,要让世界成为无比灿烂的,人人向往的美好未来世界。让狩猎者高高兴兴捕护更多更美的猎物。

濮建镇

这首诗的题目与内容存在很大跨度。不注意到这一点,就不能完整解读这首诗。诗的题目是《狩猎者》,百度"狩猎"的含义是指:捕杀或猎取野生动物,那么"狩猎者"就是指:捕杀或猎取野生动物的人。可诗的内容展示的却是一幅乡村场景,似乎没有一点"守猎”的表达。看上去题目与内容的"脱节",不但不是这首诗的失败之处,反而是这首诗得于成功的妙处。这些年,写"空壳村"题材中,出了不少好诗,想要再好上加好,是很难做到了。本诗作者像个走刀山的高手,用了一个看上去与诗的内容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题目,却把诗意推向了高处,实现了在短短几行诗中,不但写出了"空壳村"的空与荒,还挖出了导致这种空与荒背后的人生价值观,让这首诗与顾城的《一代人》有了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一首诗的题目,有时比一首诗的内容还重要。

疾风骤雨

这首诗歌的题目就很有吸引力,画面感强烈,有动有静,让人想一睹整个狩猎的过程以及画面的递进。通读整首诗,才发现狩猎者是故乡,是村庄,是我们的根;也可以理解到另一个层面,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厚重的文化遗产与国粹。这些原来都是用一个被动的词来加持,而现在它变得主动了,成为狩猎者。这就让人不得不思考,是它的无奈,还是我们的悲哀。

   这首诗朴实而精彩,绵软而又不失张力,正是这样的笔触,才能让人眼前一亮,才能让那根刺戳的更深。我们从头来看,“这几年,村子里的葬礼,一场比一场阔气/山上的坟头一座比一座厚,碑一座比一座高大/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只有那些死亡或者濒临死亡的人,才被狩猎者擒获,或者说觉醒,对于它来说就是一种无奈,在一声“这不是对比”中彰显的淋漓尽致。因为这样的阔气与高大,对于狩猎者来说是更深的刺痛与打击。“难得的是山上的草/一波一波的跑下来,不计前嫌,早些年被无数次割倒过/它们在马路上,墙头上,房梁上,院子里抚养后代,看家护院”。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整个狩猎者的面貌,孤独、悲凉、憔悴,对于那些擅自入侵或者恶意涂鸦的篡改者,放弃了所有的警戒,像一个真正等死的人,而它死后,又有谁来为它立碑编传。

在物质生活快速发展的节奏中,这首诗无疑就是一记惊雷,落地有声。

王智勇 

这是一首写村庄荒凉的诗。经过经济发展催化,城市产生虹吸效应,人口城市化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过程。每天都有村庄消失,敏感的社会学者、影像艺术家和文字工作者关注这一变化过程。以葬礼的豪华与婚礼的冷清作对比,说明村庄人口老龄化严重,外出挣到钱的子女为老人攀比着树碑,而乡村稍显贫穷的青年在婚礼的花费上,自然无法与土豪相比。顽强的野草从山上下来,收复家园,这一具象描写,愁怅中有余哀。耕种的乡土社会,下苦谋食可以说是与野草的搏斗过程,最终在顽强浩瀚的野草侵袭中,败下阵来,既是宿命,又以待来者拔除。人如草芥,随处飘零;草似神兵,征战人工。一去一来之间,关于世道人心的感喟,打动了拥有相似经验的读者。

中子

«荒凉的回报与惩罚»
   这是一番什么样的山村景象,"葬礼,一场比一场阔气/山上的坟头一座比一座厚,碑一座比一座高大
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这是一座死了的村庄,没有婚礼的村庄,也就不会有新的手机的村庄。为什么会这样,诗人用草这一意象作了回答。"难得的是山上的草/一波一波的跑下来,不计前嫌,早些年被无数次割倒过/它们在马路上,墙头上,房梁上,院子里抚养后代,看家护院"。当年山上的草都被数次割倒,何况其他。
在地球的生物链上,人类是最贪婪的动物,我们几乎拿起所有工具,每天都在向大自然狩猎,动物,树木,包括草。这个村庄就是一个缩影,贪婪狩猎的最终结果就是这样。
这首诗高明在于诗题狩猎者,而全诗不见任何狩猎行为与字眼,只告诉结果。让人深刻反思,谁究竟是终结狩猎者,我们不断向大自然狩猎,但那些墓碑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成为大自然的猎物。大自然才是真正的终结狩猎者。

路垚

1.

全诗通篇前后紧扣,相互哄托,以诗的上下句意境,让人产生联想,语义深远,令人为之震撼和叹息。从诗中我们领悟到,老人们去世后,所获得的风光与生前的孤独、凄凉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子女们所谓的孝心,造成当下丧葬奢华攀比之风盛行,“葬礼,一场比一场阔气”,“坟头一座比一座厚”,“碑一座比一座高大”。

   进而引出了生态资源平衡被破坏的恶果,山上的草随着坟墓的侵占,草失去了乐土,不得以“一波一波的”从山上跑下来,“在马路上,墙头上,房梁上,院子里抚养后代”,在这里我们看到,做为当年的狩猎者和被狩猎者身份的互换,被刻划的淋漓尽致。而一句“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展示了除老人们孤老死去,村子里没有任何新生代的朝气和繁衍的气息。贫困荒芜的村子已经很难留住年青人,他们都早已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去了。从草“早些年被无数次割倒过”可以看出,村子从前还是人丁兴旺勤于劳作的,随着年青人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剩下独守的老人们便随着劳动能力的丧失,导至田地荒芜,杂草丛生,人类生存的环境被侵蚀,最终孤独凄苦地孤老终生。
纵观全诗,具有很现实的意义,殡葬改革,在我国个别农村仍未得到有效地实施,农村目前的现状,也给我们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思考和警示。

   2.

   本诗的题目叫狩猎者,那么,什么是狩猎呢?顾名思义就是借助各种狩猎工具,来捕杀各种野生动物的行为,在诗中,我们看不到一个狩猎者和狩猎行为,作者所展示的是萧条的村庄和丧葬的奢华攀比蔓延,生态平衡的被破坏,家园的被侵占,从某种意义来说,人和自然是互为狩猎者,你侵占我的乐土,我猎取你的家园。


    诗人所描绘的是我国众多农村中的一个缩影,曾几何时,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走出了大山,去呼吸外面的世界,村子里只剩下了独守的老人们,晚年的孤苦,加之逐渐丧失的劳动能力,使得村子变得逐渐萧条,杂草丛生,随着老人们的逐渐故去,除了奢华攀比的葬礼,没有任何生气和繁衍的气息。诗人的描写独具慧眼,虽寥寥数语,但讽刺意味和对比极其鲜明,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金色盾牌

作者这首诗,题目平常,内容只有103个字,五个小自然段。但读后却觉得此诗于平常中见到很有哲理的内涵,影射了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丧葬等问题。
   目前我国有许多地方存在,"活不孝,死瞎闹"的攀比之风,葬礼比阔气,坟墓比规模,大量山地和好的耕地被占用。作者用"山上的草一波一波的跑下来",在"马路上,墙头上,房梁上、院子里抚养后代",足以说明草的空间被占用,沒有生存空间的情况。
   另外,作者用《狩猎者》的题目,但内容却一点看不出狩猎的语言,也足以说明人做为狩猎者,但并沒做到狩猎人的职责,不尊重大自然,而是破坏自然生态,最终会由狩猎者变为"被猎者"。因为这是破坏生态环境后的最终恶果。
   由此可以推断,作者的本意是以葬礼、墓碑、小草为题,呼吁人们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如果不这样,发展下去的恶果是沒有了狩猎人,只有被自然吞噬的被猎人。

民心所向

读到此诗宛如一根芒剌,刚好刺痛那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符合当下情境与现状。自古野草多磨难,除了风吹雨打也难逃践踏的厄运,注定成功成为狩猎者狩猎的目标猎物,无辜的野草面对强大的权势,只好选择逃之夭夭。尽管不止一次遭遇伤害,然而玩强的生命力,又给生活注入足够勇气,“不忘初心,不辱史命”,继续一场生活与命运玩强争斗,
   生活本实苦,品读《狩猎者》分明听到卑微的低吟与呐喊!

思钱想厚

这年头,孝,只是个名词。
   为了更好的生活,年轻人在城里打拚、定居,享受着更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他们的子女对农村已经基本没有印象,都想飞得更高更远。婚礼也在暗中较劲,比饭店,比来客人数,比烟,比酒……留下老人孤独的守着破旧的农村老家,操持家务。他们不习惯陌生的城市,更不愿看儿媳妇脸上的阴霾,只得在日渐荒芜的农村日复一日地牵挂,日复一日地老去,熬到离世。丧葬,在某种程度代表着实力,代表着孝顺,代表着风光。
   老去的村庄和正在老去人们,请问: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还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文公子

这首诗,直白得让人觉得无限凄凉。农村人的丧葬从来没有简单过,社会在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有一波人还顺带提高了丧葬的"水平"。但可悲的是不是忙着生而是忙着死。
   用戏谑的方式,把无人的农村,破落的农村,长满荒草的村庄,写成了草主动护守着的村庄。我们生活的一系列变化,总会被遗弃掉一些陈旧的,衰老的,就如同农村的老屋,马路一样的老物件。我们急于用繁华和喧闹来洗刷我们曾经的贫穷和落后,我们急于高的工资水平,更好的物质水平去融入都市,想要改变那世代耕地的命运,摆脱繁重农作。然而,他们忘了全人类都是农耕过的民族,繁杂的社会劳动,甚至比农作还要让人身心疲惫。总有一天,你会想起你的菜地,你的猪舍,你的老屋子,你那充满阳光的小院。
   而它们早就长满了荒草,消逝在了山野里。

乡依

这是一首只有六行的短诗,却或明显或隐晦地揭示了现今中国许多农村都存在的现象。这几年,村子里的葬礼,一场比一场阔气/山上的坟头一座比一座厚,碑一座比一座高大。诗的前两句,说明了第一个现象,就是殡葬盲目攀比,白色消费过度,过于追求豪华,浪费了大量的财力,这点从诗的第三四句可以看出。作者虽说这不是对比,但在农村,婚丧嫁娶往往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很难让人不去做比较,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葬礼居然都要比婚礼隆重且排场了,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很显然花费在葬礼上的确实是严重过度了。

   诗的后三句都提到了草,草原本是应该长在山上的,而现在却都生长在了原来人居住的地方,这就更加揭示了殡葬过度的另一严重后果,侵占了原本长满植物的青山,剥夺了过去可以用于生活上的青草的生长空间,对生态环境是一种严重的破坏。读最后一句会想,草为什么又会在人居住和行走的地方肆意生长呢,原来是这里的人都不住在这儿了,是人口迁移和流失造成的,还是一波一波的,这也是现今许多农村都出现的现象,人走了,自然就无法打理这些房屋和马路了,长满荒草也是正常,只是这两种现象叠加,让人看到了怪诞的场景,人和草互换了领地,只不过这里的人是死人。但作者似乎觉得死人无法做到这种主动的交换,于是就把他们以狩猎者的身份复活,很自然青草也就成了他们可以驱赶和猎取的对象,会跑的动物

肖平良

狩猎者,诗题就隐喻了贪婪的一面。
   诗歌揭示了现今世风日下,薄养,厚葬,炫耀,攀比的社会风气,也从侧面讲出了当今社会戾气很重。
婚礼代表着美好,新生,希望,用没有像样的婚礼这个意象是隐示了农村的衰落与凋敝,代表着乡村文化高地的学校倒闭了无数所,存下来的是一些麻雀学校,美丽乡村,善良风俗不见了。
   作者是要告诉我们,善良风俗与美丽乡村应是我们追求的,美丽,富强的中国梦离不开乡村的美丽,更离不开人心的美丽!

小眼睛 

早年里一次次开荒拓土辟出的青青草地,已经竖起了高高的墓碑。
   荒草像是打游击。在属于他们的土地上艰难地不屈地生长着。他们被刀割火燎,没有了野蛮生长的肆意,在属于它们的土地上眼看着坟茔,眼看着墓府
   不知是哪一方,屡败屡战
   当亡也的灵魂在山丘上高高的墓碑头居功至傲得占有全部的青草地,以胜利的狩猎者自居
   全然没有发现身后无人
   旧居的房檐上
   随风摇曳的真正的狩猎者

李瑞强

这就是现实的写照,山村里大多只有老人留守,年轻人己外出打工创业,也许有了钱,也许是在异乡奔波挣扎,但是攀比争强的心在葬礼上(还有其它地方)越来越甚,葬礼一场比一场隆重,坟头一座比一座厚,仿佛成为富起来,强起来的一种证明亦或者是炫耀的一种方式。没有一场像样的婚礼,没有吗?只不过是他们己不愿在自己长大的地方,被叫做家乡的地方举行。忘了自己扎根的地方!这不是对比,但不是吗?那些不计前嫌的草,在路上,墙上,院里,屋顶。我想甚至在屋中抚儿育女,看家护院,多么荒凉萧条的景像,田野中可想而知,看似平淡无奇的写实,把草赋予了人性化,却把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诗名取作《狩猎者》喻意深刻,这世间万物都是狩猎者,为了生存,为了欲望,去捕捉一切可为自己所用的东西。却又都是猎物,被别的东西捕猎。而最可悲的是,被自己遗弃了的内心最宝贵的东西捕杀。

  读完这首诗,想起来你的根,你的那些本来的美好了吗?

Lemon 

狩猎者,自以为是狩猎着其它生命,其实却被时间狩猎着,裹挟着逝去。不甘的生者,把时间的猎物埋进一座比一座厚的坟里,竖起一座比一座高的纪念碑,来纪念他们。却不愿去想,有一天坟头会平,丰碑会倒,这些都是被狩猎的对象罢了。与“阔气”的葬礼相对的是婚礼,婚礼啊,或者寒酸,或者贵气,是仪式,是保证,为对抗时间而举行。然而终究不像样的,感情在其中慢慢被狩猎。山草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山村里的事物都沦为猎物的哪一天,山草包围住这个村,其实山草在狩猎者面前,倒更为“永恒”呢!

李喜纯

《生命的赞歌》

   ——读《狩猎者》有感

   看了这首诗歌跳出纸面的是这四个字:厚死薄生。死越来越不容易了。要花费那么多的钱财,占有那么多的资源。一座比一座高的墓碑挤压了活人的生存空间,压榨了活人的血汗。但是,在诗人的眼里生命像草一样顽强的生长着,一茬一茬的生长下能够生长的地方,哪怕你割了一茬一茬又一茬,它们还会顽强的生长着,这就是生命。诗人告诉我们死是那么可怕,但是,生命是不可战胜的。在这个世界上丑陋那么多,但是美是不可抗拒。美就是生命的灿烂。诗人是生命的歌者。

달팽이~

自认为最崇高的人类,在不经意间抑或携带着某种先天性的目的,轻轻地来世。有的人创造丰功伟绩、有的人机械地默默地被时间埋没、有的人也不知道干了什么。总之,转而几十年,都将轻轻地离世。在活着的时候狩猎着世间推崇备至的繁华,甚至忘乎了自己是什么!往往在迟暮之年或者就要死亡的时候,才意识到真正重要的。然而,就像一个死循环,延续着。当住进坟墓里,一个新的轮回已经开始。有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一个狩猎者的角色,而是我们选择的猎物。转换一个对象,也许就是另一种人生。

呼伦贝尔 

我们读《狩猎者》一诗,心情沉重,似乎重又看到了鲁迅笔下愚昧的国民。物质上富有而精神上空虚。于是就给空虚的灵魂一个载体:信奉鬼神,敬拜托鬼神。而人类崇高的理想,生命的意义,日渐远离了愚昧国民。这正是改革开放后,惠农政策之光,照亮了村民奔富之路,而有些富起来的村民,同时也成了没有理想和远大抱负的愚民。谁来拯救这部分人的灵魂呢?幸而还有那些虽然不富有,但他们脚路踏实地,坚持在那片土地上劳作的人们.

人们啊,警惕啊!

 李龙

(Ⅰ)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我以为“狩猎者” 即是全诗的诗眼。诗人有意避开 “故乡”一词,更不添“伤痕”“愁逝”“疼痛”等语,而以“狩猎者”来隐喻故土家园的终极宿命,如果说城市文明是使得乡村文明最终走向消亡的“狩猎者”,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之间的过程,时间无疑也是无形的“狩猎者”,因为时间是我们人类个体命运的终极猎手。以此拟题不落窠臼,极具张力和想象力。本诗以写村里的“葬礼”开首,前两行连用三个“比”字来蓄势,从孔子到孟子,古人一直崇尚“厚养薄葬”,但诗中的“阔气”“高大”分明是反讽之语。从诗的结尾内容由荒草来“看家护院”可推知诗之开头下葬的是空巢老人。生,不能事之以孝、以礼,死后却风光大葬,这岂不让人寒心?
   (Ⅱ)回乡,不是初心的皈依,却是虚荣的炫耀,诗歌借写“葬礼”直指人的精神内心,那丧失的精神家园日渐荒芜。这两行同时和第三行“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形成鲜明的视觉反差。“这不是对比”,这是触目的悲凉现实,整个村庄的命运走向已成定局。接下来,诗人选取了“山草”这一意象,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村庄慢慢空巢之后,草顺势从山上“跑下来”占据了村庄里人曾经生活的空间,借写草旺盛的生命力来衬托渲染村子的破败与荒凉,以景结情,让人悲慨,引人深思。这是一首典型的写“乡愁”的诗歌。

呆瓜

整首诗,作者采用的都是简单叙事,近似白描,简单地就像我们随便在路上把一粒小石子踢到路边,或者随便看一眼树边落下的叶子。但读完这诗,却有一种悲凉的情绪向我们笼罩过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有钱的人越来越多,但现实却是这样冷酷,人们越来越浮夸,越来越重形式,不断破坏一些既定的规则和生态环境。 在这首诗里,通篇平静的叙述,不动声色,把坟和草两个本来挨不到一起的事物,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浓缩在几个境头之中,揭示了作者的担心与无奈,伤感与警醒。小诗不小,几乎抵达到一种“唤醒”的神性魅力,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春亮

本诗的题目叫狩猎者,在诗中,我们看不到一个狩猎者和狩猎行为,作者所展示的是萧条的村庄和丧葬的奢华攀比蔓延,生态平衡的被破坏,家园的被侵占,从某种意义来说,人和自然是互为狩猎者,你侵占我的乐土,我猎取你的家园。 诗人所描绘的是我国众多农村中的一个缩影,曾几何时,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走出了大山,去呼吸外面的世界,村子里只剩下了独守的老人们,晚年的孤苦,加之逐渐丧失的劳动能力,使得村子变得逐渐萧条,杂草丛生,随着老人们的逐渐故去,除了奢华攀比的葬礼,没有任何生气和繁衍的气息。诗人的描写独具慧眼,虽寥寥数语,但讽刺意味和对比极其鲜明,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 全诗通篇前后紧扣,相互烘托,以诗的上下句意境,让人产生联想,语义深远,令人为之震撼和沉重。从诗中我们领悟到,老人们去世后,所获得的风光与生前的孤独、凄凉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子女们所谓的孝心,造成当下丧葬奢华攀比之风盛行,“葬礼,一场比一场阔气”,“坟头一座比一座厚”,“碑一座比一座高大”。

   进而引出了生态资源平衡被破坏的恶果,山上的草随着坟墓的侵占,草失去了乐土,不得以“一波一波的”从山上跑下来,“在马路上,墙头上,房梁上,院子里抚养后代”,在这里我们看到,做为当年的狩猎者和被狩猎者身份的互换,被刻划的淋漓尽致。而一句“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展示了除老人们孤老死去,村子里没有任何新生代的朝气和繁衍的气息。贫困荒芜的村子已经很难留住年青人,他们都早已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去了。从草“早些年被无数次割倒过”可以看出,村子从前还是人丁兴旺勤于劳作的,随着年青人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剩下独守的老人们便随着劳动能力的丧失,导至田地荒芜,杂草丛生,人类生存的环境被侵蚀,最终孤独凄苦地孤老终生。 纵观全诗,具有很现实的意义,殡葬改革,在我国个别农村仍未得到有效地实施,农村目前的现状,也给我们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思考和警示。

ranqipei18285107491

言简意多,朴实无华。卒章显意,可供生发。题作诗眼,草当别说。既云狩猎,与谁逐角?遭割即长,其势难遏。野火重生,蓬蓬勃勃。莫贱弱小,能量壮阔。自古草民,创造历史;风俗文化,继往同乐。今之草民,进军城市;改天换地,功胜台阁。大地精魂,生命本源;草之神力,谁敢忽略!

梅泽峰

文以载道,狩猎者作者有一定社会责任感,以散文诗叙述加评论的方式,表现了当今社会不好的生活习惯,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一草一木总关情,自然是养育我们的母亲,人类是自然之子,诗人的目得是,规劝人类爱护自然,自然和谐。

朱娘茂

《狩猎者》诗人以简朴直率的语言反映出当今农村社会生活的演变形势,也反映出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作者在诗中最猛烈的批评在于: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表面上作者是写人们厚葬逝去的人的敬重与贤孝,为逝者举行隆重葬礼以及修坟立碑,显示自己的阔气,实则作者在笔下批评了那些追求虚荣、厚葬薄生,求风水保佑的人,因为这些人在长辈有生之年他们没有做到好好陪长辈安享晚年,分享幸福时光,等到长辈逝去之后才感到自己的良心有愧,故把葬礼办得隆重体面,把坟墓修得高高,俗话说得好“生不贤孝,死了孝敬有意义吗?”作者在诗中“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这句的描写,实则也是在反映当今社会年青人为了排场体面的婚礼,不顾及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追求昂贵的物质和高额聘礼,也为农村老人的无奈感到同情。作者通过红白两件事进行对比描写,反映当今社会农村愈演愈烈的攀比形势,呼吁人们不要讲求奢侈豪华的外表现象和虚荣心,要实实在在地对待长辈,多关心他们的疾苦,多陪陪父母,这才是真正的贤孝。

  《狩猎者》诗的下半段作者则着重反映当今农村的人居环境情况,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大部分人都拼命往城市里跑,打工的打工,定居的定居,刮起了一股追城风,造成了农村有地无人耕,有屋无人住,有老人无子女陪的“三无”现象。作者用倒叙方法进行描写,反映了当今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国家现在推行的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新农村,脱贫致富,保护有限的耕地面积的要求观点一致。个人认为:作者整首诗的暗喻就是要人们做到:对待亲人长辈,要多关心老人的生活疾苦,多陪陪他们,分享幸福快乐的生活时光,对赖以生存的环境,要有保护意识,做到敬人、敬天、敬地。

收获胡麻1

(一) 作为一个读者,我想说一说自己对现代诗歌的“功利主义”用法的看法。 现代诗歌好像流行用以“揭露和抨击社会生活的阴暗面”和'直面人生’抨击鞭挞'假丑恶’”? 人们真心的把诗歌当作鲁迅的杂文所称的利器来用,你拿诗歌当“武器”,就好比你在用棉球砸人。首先诗歌受制于篇幅,它不能象杂谈散文那样事无巨细方方面面都叙述到位,让你觉得事实真相可立而无可辩驳。其次,据我所读过的诗歌,我读的诗不多。没有一首古人的诗和现代人的外国诗是直接用来“纪实社会生活的阴暗面的”并且血淋淋的抨击之的。即使象《嚎叫》有大篇幅描写吸毒者,但是它对吸毒者的“种种行为”不是实写,是幻觉化虚化,情绪化。诚然,《嚎叫》这样的诗歌还是美的,美感十足的。如果一首诗读了没有美感,不能让人放松,不能让人愉悦和陶冶性情;而是,读你的诗如吃黄连,让人苦不堪言,让人有苦的回味,把眉头一皱。这就与诗歌本身应该是美的美好的含义,背道而驰了。所以, 编辑您好!写跟帖是因为我对诗歌热爱,不是搅局。请您理解。我昨天发两个跟帖“一二”您没有发,我又重新修改了,如果您要发就发这个。

  (二) 我真心的觉得你拿诗歌当“武器”,是拿错了用具了。诗歌只能是美轮美奂的代名词,美的化身,而不应该是“武器”。 就以《狩猎者》为例。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作者显然是想将这首诗当作鞭挞和揭露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及人性的虚伪的“鞭子”来用。可是,我觉得它既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在表达上也没有做到比较令人信服的反映社会现实。如,诗中写道:【这几年,村子里的葬礼,一场比一场阔气】又道:却【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前面一句是符合事实的,后面一句就不符合事实。前面的行为是活着的人做给活着的人看的,为自己长脸面的为目的的;后面的行为,婚礼的排场同样是给自己长脸面的,也给别人看的,岂可以俭省和怠慢?“婚礼办得不象样子”怎么对得起儿子,怎么跟媳妇以及娘家人交差?人们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再穷也得有十几辆轿车的队列的排场?——由此可见,在这样小的篇幅里,你怎样能够做到面面俱到的记录生活的真实?你从哪里入手写起好呢?从哪里写起与结尾为妥呢?什么都想说,结果什么都没有说好。

   (三) 很早电大讲中文的教授告诉我们,诗歌都是精雕细琢而成的。人们一首诗要写几个月、甚至几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写成。这样写成的诗耐读,能够让你感觉到它表达了几层意思。——也许过去的人很笨,没有今人聪明。今人才华横溢,拉拉杂杂就是诗,极快。写的象杂谈。哈哈。

王兴中

全诗巧妙地铺陈明暗两条线,刻划了现代偏远乡村的普遍现状。明线是指当前农村厚葬薄养和重死轻生的不良风气盛行。暗线是揭示了乡村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富有与精神文化日益空虚落后的尖锐矛盾。引发我们对“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深思,提出了怎样才能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严峻课题。作者的一句反语“这不是对比”,让对比更加强烈。往日茂盛的山林被高大的碑林取代,昔日肥沃的山地被硕大的坟地覆盖。越来越多的新坟与越来越少的婚礼相比,凸显了乡村“空巢”和“留守”老人日益增多。山上的草丛“辗转”到了山下,一幅瘦弱的炊烟和满目荒芜萧条的景象呈现在眼前。高大的碑林与硕大的坟地,标志着腐朽落后思想的死灰复燃,也侧面地说明了当前农村经济条件有了大的改善。原本山林繁衍猎物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如今这一正常的生态链被打断,山林被毁,青壮年劳力全部输出,乡村一片荒芜。狩猎者已无猎物可寻,必将落入自然的虎口,受到自然的惩罚。当今迫切需要保护山地环境,还林于山,还草于山,造福子孙。这一首小诗,十分契合新时代大主题,深刻反映了当前主要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充分不完善之间的矛盾),不失为一首佳作。

东东·东东东

——试读《狩猎者》 狩猎

又称捕猎,一般指捕杀或猎杀野生动物。在野生动物泛滥的年代,某种程度上也起到控制野生动物种群,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野生动物迅速减少,很多物种濒临灭绝。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实施全面禁猎。 以上背景与《狩猎者》有关系吗? 狩猎者何人?狩猎者的家园在哪里? 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走进《狩猎者》,扑面而来的景象却是村子里的葬礼、山上的坟头和碑。死亡浩大,谁又能抗拒呢?狩猎者仿佛古老的“物种”,在“凋零”。“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狩猎者的村子后继乏人。人呢?狩猎者也有后代吧,兴许过得还“不错”,不然,怎么会有阔气的葬礼,厚的坟、高大的碑。可是,从前狩猎者们辛勤打理的家园分明已被卷土重来、生生不息的自然之草接管了。 作为传承者的后代,你们过得还好吗?想到这里,我下意识地望了望故乡。 《狩猎者》以长句描述呈现形象,作者不急不躁,只是指给你看:这里、那里,狩猎者的家园!为什么偏偏是狩猎者呢?这么善于主动出击的一群人,仿佛被狩猎了一般。而我竟然还联想到了继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命题。

晁一民

读诗歌《狩猎者》,让我从诗句中看到了当代农村的三个景象:葬礼、婚礼、荒草丛生的庄院。诗中看出,村子里为前辈举行葬礼的后生越来越富,越来越有钱,“活着不孝死了孝”,拿葬礼、坟墓、墓碑的大小攀比富贵,以示子孙后代的“孝心”、以此光宗耀祖,来证明后代的富裕和富贵,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死要面子”。“ 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 ”,可能一是没有太多的钱举办像样的婚礼;二是长年在外工作生活没有正儿八经的在村里举办像样的婚礼;三是都离开了贫困的故乡定居他乡不想再回家乡举办像样的婚礼。庄院荒草丛生,可以看出,村里的人基本都走光了,常年不在家乡耕种劳作,人迹稀少,以前山上的荒草有人收割利用,现如今荒草都长满了院子,马路上、墙头上、房梁上、院子里,到处都是荒草,像看家护院一样,主人不在,庄院一片荒凉,老人不在了,后生不在家,连留守的人影都不见了,农村呈现出一片凄凉景象,让人深省——这就是当代农村一些地方的实际现状?诗歌《狩猎者》,让我们看见了当代农村的没落景象!农村的婚礼和生活居然比不过葬礼,说明了什么?令人深思。狩猎者,难道是农村最后的坚守者吗?




卧雨听风 

这首诗语言背后的意境深远,给读者产生联想的空间很大,引起的共鸣与反思特别强烈!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简简单单“人”与“草”的对比,反映出“这几年,村子里”人情人性的变化。而人性变化的程度与原因,诗中只字未提,全部留给了读者。
    首先写人,“一场比一场阔气”的葬礼,可表示攀比之风,也可表示平时对老人缺少关怀而死后做给活人看;“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可表示农村年轻人少,更主要的是揭示年轻人对爱情和婚姻的儿戏,离婚再婚二婚三婚,隐示财富在婚姻里大过爱情。当然,这涉及到人性与社会现象,仁者见仁智者就见智去吧。
    再看“草”时,让我坚信“难得”!“跑下来”“不计前嫌”是草的态度,“抚养后代”“看家护院”,不叫苦,不讲条件,“它们在马路上,墙头上,房梁上,院子里”!
    人的富与穷、真与假,草的善良、坚强、责任心,形成强烈的对比,是这首诗的精妙之处。狩猎者所捕获的就是一种感悟!

易中道人

《狩猎者》是我近年来读到的一首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自由诗。诗从“村子里的葬礼”起笔,连用三个“比”字来写农村的丧葬,比阔气,表面上是对已逝长者的尊重,实则讽刺生者恣意生长的虚荣心。
接着,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实则二两拨千斤,与比阔气的“葬礼”形成鲜明的对比,“婚礼”代表着年青人和新生命的到来,“葬礼”代表着人口的自然减少,反映了当前农村急剧萎缩、人口减少、老年人空巢、年青人贫困化的现象,用否定的口吻“这不是对比”来表达作者对这些现象的严重忧虑和关切。
   “难得的是山上的草”,用表扬的口吻反讽当前农村急剧荒芜的现实,一个“跑”字写活了作者对农村现实的忧心和无奈。“不计前嫌,早些年被无数次割倒过”的野草占据了人们世代生息的地方“在马路上,墙头上,房梁上,院子里抚养后代”,成了这里的主人,这是怎样的凄凉!“抚养后代,看家护院”这样母性化温情的词语,其实是在向社会发出呼吁:远方的游子归来吧,别让野草成为农村文明的狩猎者。
    整首诗语言简朴凝练,写实寄情,读罢意味悠长、深刻。

诗者絮语

《狩猎者》,一首简短的散文诗,叙事兼抒情。首先,整首诗作几乎没有浮在表面上的褒贬,只是通过截取几个场景来引导读者去思考、去领悟,没有明显的干预或者暗示,这样的诗写品质难能可贵。其次,“狩猎者”作为诗题似乎与内容没有多大关系,村子里的葬礼、婚礼以及山上的草,它们应该都不具备狩猎或被狩猎的基本条件,这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并能走进文本骨子里去品——当下的社会价值导向让更多的农村青年涌入城市,想方设法在钢筋水泥里扎根,“薄养厚葬”成为一种新风气,“房奴”成为更多适龄农村年轻人的新选择,“空壳村”现象愈演愈烈,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样一首诗作,借助山坡上、马路上、院子里、墙头上、房梁上的滋生的杂草来衬托一种苍凉、孤凉或者悲凉,疼痛感十分强烈,令人唏嘘不已,至此狩猎者与被狩猎者则一目了然。

  最后,诗句不忘生出一些美好的愿景,一介草木都能够在这里代代繁衍、不愿轻易舍弃,更何况乡音难改、乡愁难忘的农村儿女?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他们会像“山上的草”一波一波返回故乡,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新家园、创造新生活,代代不息。诗歌没有奇崛的构思,也没有精致华丽的语言,在平实的叙述和简单的呈现中嵌入对农村、农民深沉的情感,以“真”字取胜,如若再紧凑一些更好。

一抹尘埃

“葬礼本是伤心事,却是他人炫着装。生前不常床边卧,奈何故去耍风凉。”葬礼本就是件闻着伤、见着泣的悲事,现在却成了人们炫耀的资本,人在的时候不能长陪在身边尽孝,却只是在逝去之后用排场来讲“孝顺”,别人看的只是一时热闹而已。实实在在的反应出现在社会对中华文明“孝”产生的畸形儿,另一面也反应生不长伴,逝去方才发现,却也只是泪水湿衣襟,终究不能回去......

寒极雪飞

从葬礼到婚礼,从坟头到村头。跳跃的文字,激荡心弦。这是怎样的一种场景? 活着的人离开了,逝去的永远的长眠于此,孤独的村庄剩下些什么? 狩猎者看中的又是什么? 城镇化带来的空心村现象,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必然,人,往高处。水,往低。 仅此而已。

冬日里的小白杨

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简洁而精深。本诗并没有用大量的篇幅去描述环境,渲染背景,宣泄情绪,表达情感,而是以一个对比点出了深刻的现实。这种写法下,诗义并未因笔墨的稀少而有丝毫减少,主题反而更加集中和鲜明。从文字表面来看,本诗似乎在写葬礼和婚礼,细究其义,实则在写人,人的死与生。一座村子只有死,没有生,眼前的路可想而知。逝者的坟头在山上一座座立起,与此同时,山上的草一波波跑下来,成为村庄的主体。如果说这不是比对,那应该是一种错位的倒置,是谁导致了这种倒置?它是否可逆?“一场比一场阔气“,“一座比一座厚”,“一座比一座高大”,这些描述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早些年被无数次割倒过的草,究竟是猎物还是狩猎者?发人深省!

青林玉河

诗歌讲求的是意境,读这首诗,让我觉得像是在读一篇散文似的,或者更谈不上说散文,更像是作者把自己看到的事物呈现出来,而并没有抒发出自己的内心的情感,体会不到情感,干巴巴的,更别说是意境了。里面能看到环境,但,这两者可以同日而语吗?诗人写这首诗倒像是在呼吁,只是,呼吁也是要有情感啊,偶见的是“难得”和“无数次”这两个词,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但是与诗题“狩猎者”一呼应,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zwwsjds

水无常形,诗无孤意。一首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正常,各说各理,我想都有理。然而无论有多少种理解方式,我们总是能够找到一种最贴近诗的意义一种解释,《狩猎者》就是这样一首诗。

zyazcz01

这首简短而朴拙的散文诗,是为破败的乡村唱响的一支挽歌,尽管它的力量还有些微弱。富丽堂皇的死亡与荒凉无际的新生形成了显明对比,作者说“这不是对比”,纯属“此地无银三百两”。从表面看,乡村的破败与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乡村的支柱力量土崩瓦解,四散而去;往深处想,被荒草覆盖的比金子还要贵重的农业文明、传统价值观、淳朴民风,是被什么力量消灭的?这也许是作者以《狩猎者》为题的原因吧。很多时候,我们吃掉了自己,还浑然不觉。这支挽歌里藏着泪,很苦。

彭浣尘

死去的永别了村庄,新婚的离开了村庄,现实触目惊心,农村正一步步变为空巢。野草是狩猎者,是等待着,是侵犯者,是胜利者。诗人不动声色的描述让一个真正了解农村现状的人惊心动魄。如此深层关注现实的诗歌为诗歌创作指示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侠之大者

诗源自生活,生活赋予了诗的存在价值,纯粹脱离生活的诗,既是精妙华彩,也难启迪读者共鸣。本诗从生活的触角而生,记忆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生活的无言,婚、葬的鲜明对比,小草儿的无奈谪迁,讲述了一个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场景,也让我们不由得心生感触:生死荣辱的真正意义是什么?鲜花掌声吗?虚荣爱慕吗?亦或选择,简简单单、不扰不惊,自然而然的存续处世之道?作者以生活的细枝末节引喻设题,志在唤醒人们发自内心的思考,这也是诗的本意所在,以物咏怀、以诗言志的意义所在。

俏漫心扉

   这首诗,朴实明白的语言,营造了深沉悠远的意境。“葬礼”、“坟头”、“碑”,比阔气、厚和高大。反映了农村物质文明丰厚、精神文明追求,村民们外出打工挣了钱,为孝敬父母,追求葬礼阔气、坟头厚和碑高大,本没有什么错,但互相攀比就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正所谓:“活在不孝,死后干闹”讽喻的就是那些不孝子孙的表面浮华。“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说的是年轻人的婚礼大多在城里举行,农村举行婚礼的少之又少,即便举行也很简单。因为大多数的村庄已经荒无人烟,只有不计前嫌的山草跑下来,守护马路、墙头、房梁、院子,为其看家护院。这一现象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党的富民政策,使不少村民在城市买房居住,长期不回家了,老家的房屋多年无人居住,已经长满了野草。诗歌采用对比烘托手法,葬礼阔气和婚礼的简单作比,烘托出农村的社会现实:老人留守,年轻人离乡。人死上山入墓,草活下山护院,烘托出现实农村的萧条与荒凉。为改变者们提供了范例和模样。同时,这首诗还运用拟人手法,山上的草跑下山来,为死去的人们看家护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农村的现实现象。总之,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读来意味深长,蕴藏着极其深厚的意境,是一首饱含现实主义风韵的好诗。

卧雨听风

这首诗语言背后的意境深远,给读者产生联想的空间很大,引起的共鸣与反思特别强烈!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简简单单“人”与“草”的对比,反映出“这几年,村子里”人情人性的变化。而人性变化的程度与原因,诗中只字未提,全部留给了读者。 首先写人,“一场比一场阔气”的葬礼,可表示攀比之风,也可表示平时对老人缺少关怀而死后做给活人看;“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可表示农村年轻人少,更主要的是揭示年轻人对爱情和婚姻的儿戏,离婚再婚二婚三婚,隐示财富在婚姻里大过爱情。当然,这涉及到人性与社会现象,仁者见仁智者就见智去吧。 再看“草”时,让我坚信“难得”!“跑下来”“不计前嫌”是草的态度,“抚养后代”“看家护院”,不叫苦,不讲条件,“它们在马路上,墙头上,房梁上,院子里”! 人的富与穷、真与假,草的善良、坚强、责任心,形成强烈的对比,是这首诗的精妙之处。狩猎者所捕获的就是一种感悟!

无头英雄

过去的一切都以死亡为结局,惨留着葬礼的痕迹,年轻的孩子对于父辈的离去只能用越来越大的墓碑寄托无奈,这个社会需要他们去各处开花,背井离乡。最后,童年和着父辈葬在荒野,过去了的只能在心底隐隐约约发痛。安放好他们,才真正开始一个人的生活,结婚,生子,养儿育女,坐着曾经自己父母日日夜夜干的事,好像是人生的玩笑一样,太随便,太突然。处在一个特殊的时刻,身后的故事平淡了,眼前的故事一如过去的故事。一天天的流逝中,过去越来越远,草也来了,遮住存在的证据,不免怀疑那个地方,是不是只是一个幻想。同草一般,春生冬灭,一遍遍重复。跟原来一样,开始,然后结束、开始。

寒梦

不知道题目与内容有何种关系。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总比故作高深的毫无内容的解构要强得多。 觉得好像某个长篇报道的读后感。 与洛夫郑愁予们的诗相比,各方面要差半个世纪也不止。 没办法,喜欢有什么说什么。望海涵。

fsxs95zzun

“婚葬习俗从来就没个先后,而文中却出现了这个猎婚的葬礼!葬礼出场比婚礼更加强势,文中有文字描述诸如——高、厚、阔气 都表明强者的气势,而婚礼却只有一句——不像样!所以婚礼变成了弱势地位!许是因爱人之间彼此的猜疑,使婚姻关系破裂,成为常事,以至于人们迫切的想找个能倾心的点,而葬礼的出现解决了问题!这类人又代表了大多数对周围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群体,不相信爱情,认为婚礼存在欺骗。为一次爱情和婚姻的失败就否认爱情和婚姻实在是可悲!人太封闭自我,也就很难体会到快乐。古有诗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这首古诗中可以看出小草生命力之旺盛,春风一吹便会在原来野火伤害它的地方再次生长,一笑泯恩仇真乃大丈夫!而《狩猎者》二段中小草成为狩猎者的故事,也证明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品质!这些品质都是我们当代年轻人应该学习的。再者小草生活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适应各种环境,就像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因为他们,社会才稳定和谐向前迈进。最后《狩猎者》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品性如“草”一般!而正因小草具有这些常人所没有的品质才是最后的赢家,是否我们也应学习小草精神!做自己人生中的狩猎者呢?”

读你美丽

寥寥数语,勾画出一个时代浮躁的心情!攀比、炫耀似乎成为那个时期主题!改革开放几十年,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特点!教育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未来和国家、民族的辉煌和梦想实现!

梦江南dg

攀比之风在现实的中国未富先登,内蕴,深邃,现实之作引人遐思。此诗作有直接社会性内涵,短短的诗句读来沉重,给读者一种悲剧之美。春风吹又生的草----是贫瘠的土地,经不起物价飙升的折磨,这是年轻一代不愿留守的原因。也是中国社会转型必经的剧痛。

绿色音符

首先肯定中国诗歌网让大家评一首诗的作法是有益的。可以各抒己见,确定一首好诗的标准。一首诗好与不好,我认为:要有事实的真实性。现在农村办红白喜事同样热闹,并不是"看不到像样的婚礼",并不存在忧心。野草"看家护院"是主人迁居城镇,暂时闲置,有待处理。不能看作农村萧条。现在农村大搞清洁工,扩建公路网,改造生态环境,一片祥和景象。诗人啊,让我们与时代同行。

阿欢

中国新诗迄今为止没有形成课纲式的分类。我认为新诗《狩猎者》为长短句类诗。所谓长短句——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为流行的一种格式新诗,这是西方诗的格式渗入中国新诗作者骨髓的表现,却不能称之为“诗歌”,因为多数新诗连最基本的吟诵性都没有,当然,我并非主张所有的诗歌都写成歌词。 《狩猎者》是一首体验生活较深的现实主义新诗力作。可分为三个部分来欣赏:第一部分“这几年,村子里的葬礼,一场比一场阔气 山上的坟头一座比一座厚,碑一座比一座高大“这是用诗的语言来陈述社会现象,作者的取材尤为典型——葬礼,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当前农村俗世对葬礼的言行,却背离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葬礼常识和美德,令诗人叹息和愤懑! 第二部分 “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作者进一步用目前村里社会上婚礼的现实来对比奢侈的葬礼,更加突出葬礼的奢靡浪费,更反应俗世人心的一种无知的攀比心态。 最后一部分使全诗的意境达到高潮:在葬礼与婚礼有天壤之别的对比中,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跃然纸上;但剧情并非到此结束,作者用自然界最普遍、生命最旺盛的小草来衬托俗世葬礼的可笑与悲哀,正应正了祖先的那句话“人不学不如物也”!

大怪狐狸炖肉

本评论800字,分两部分(一) 细读《狩猎者》,运用现实主义纪实讽刺笔法,鲜明而生动地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田地荒芜、老人儿童留守 、农村空巢、农村伦理道德建设不到位等现象。 “这几年”道出时代背景,“村子里”则说明空间,然后浓染“葬礼”,连用三个排比句,不,实际上是四个排比句,“阔气”、“厚”、“大”几个词,烘染农村的丧葬阔气无比,把本应伤悲的“葬礼”写成了“喜”,表面上浓渲对逝者的尊重,虚笔讥讽了讲排场、讲攀比的时下乡俗,一笔带过却入木三分深刺“薄养厚葬”时风,反映作者对农村伦理道德日渐缺失的关注与反思。然后笔锋一转,运用“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又进行了深度对比,可以看做“阔气”、“厚”、“大”的坟墓对“不像样的婚礼”的一种不满与忧伤,反映作者对农村婚礼“高彩礼、高排场、速分家”之下的攀比炫耀求异时风的深刻关注,又反应了新、旧家庭两代人的伦理、婚姻、道德、婆媳观念冲突,令人伤情。 

   (二)“这不是对比”,作者在既肯定又否定了“阔气的”葬礼“不像样的婚礼”之后,笔锋一转,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草”做了“难得的”的肯定,拟人化的写了他们“一波一波的跑下来,不计前嫌,早些年被无数次割倒过”,暗喻农村田园的日渐荒芜,先人开荒劈田刀耕火种,一岁一荣的草木被“被无数次割倒过”,本应水火两重天,却“不计前嫌”“一波一波的跑下来”,占据了人类生养繁息的良田,这是农村的悲剧,人往城里“跑”,草往田里“跑”又一组贴切的对比,暗示着作者与农村尚在的留守老人心急火燎的焦虑。 诗歌用“在马路上,墙头上,房梁上,院子里抚养后代”结尾,既写出了农村的荒芜凄凉颓废,以草拟人,揭示农村留守儿童无人关爱自生自长的现状,又画龙点睛道出了《狩猎者》的神韵,通过对“无情”草木的讴歌,唤醒“有情”的农村年轻人归来,代替野草成为新时代新农村的“狩猎者”,同时代一起,如“草木”一样,推动新农村欣欣向荣。 总之,整诗,语言简朴凝练,排比、比喻、对比、拟人手法并用,浓妆淡抹,以大家恢弘气度,“史诗”写实寄情,讲出了“三农”问题的实情,自有一番苦辣酸甜心头。

陌雨.深

看不到狩猎的人,却看到人死的离去,提目很明显和正文不合理。却文章写草的蔓延到院子里,原因外出打工的人很多院子里也没人打理杂草了,诗人对文章考虑很多,也对土地的理用不合理使老一辈人去世后没人去种地了,山上的草也蔓延的家里的院子里了。一开始我都诗人的题目很反对,但是到了后面才明白过来,老人们都走了,却没有一个像狩猎人一样,狩猎于土地,而被杂草而占领。

群言堂笔

柳宗元有《捕蛇者说》道出了捕蛇者的艰辛与社会的弊断。而《狩猎者》虽不可相提并论,一是文一是诗,但基本写出了生活现实——中国自古就有重厚葬的陋习——秦始皇的地下方阵就能说明问题。然而偏偏这首反其道而用之——用重厚葬而轻婚嫁,两两对比也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用狩猎者标榜,是不是存在一点刷眼球?翻开词书,所谓狩猎,也就是指古代冬天打猎,换一句话说,也就是冬闲上山围而捕之。此刻诗人捕到了什么呢?无非就是不应该重厚葬而轻婚嫁;重重都是表象,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只是干预了一下,把村庄的萧条,归于厚葬,明显对不上号。生态的发展,不是一点生存观念所决定,它有着方方面面的因素,重要是怎么能在山上找到宝——唯有充分利用,才能化青山为金山银山,如此山也就不会萧条——如果死是面子,是对后人的警示,而生者又限于环境不能生财,只好为生存一切从简,其实也是不求发展的一种得过且过错误。此诗只触及了一点皮毛,可谓引而不发,自然狩猎就成了过眼烟云。不过总比虚无呓语强,如此而已。

zui****iake

内容很清晰,诗人有一种很浓的乡土气息,热爱乡土生活 ,所以对当下的农村变化感触很深,语言和表达方式都很有特色,美妙的表达出了自己的内心所想以及期盼。但是,这种变化是对还是错,是进步还是落后,我觉得还需要探讨。我个人认为,要发展,就不能守旧,毕竟,农村荒凉了,城市发展了,农村人少了,曾经的农村人生活好了。像样的婚礼,农村看不见,因为都在城里举办葬礼阔气了,说明最后还是回归故里了,二者不冲突。

山西郭全林

一首好诗不仅有意境,重要的是用思想点燃诗的生命,《狩猎者》便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整首诗从表象看写一个山村的荒废,实则写出山村背后深层的社会问题,诗歌简洁明快,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诗中写道:“这几年,村子里的葬礼,一场比一场阔气/山上的坟头一座比一座厚,碑一座比一座高大”无疑击中了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要害,这是其一;其二,“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这不是对比”而是排比,因为`没有姑娘愿意嫁到山村里,所以年轻人走出去,或寻找爱情,或拜金,舍弃了家园和土地。导致留守老人走一个,野草就占据一座宅院,金钱是猎物,宅院是猎物,狩猎者不言自明。这一切深深触动了诗人,悲悯情怀油然而生。作者意在唤醒人们,保护自然村落,承接民俗文化,远离不良倾向,发掘山村优势,建设美好家园。诗歌警钟长鸣,余音绕梁,感触颇深。

128****181@qq.com

首先,这首诗是基于当下大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近乎悲叹的“新闻说明”。本诗用了十分质朴的言语,讲述了一件发生在中国农村的普遍事件。年轻人去往大城市,老年人则留守在家里。如果用悲天悯人的说法来讲述这件事,来悲歌这个变化,一来很容易成为“流水”,二来也不够“引人入情”。作者巧妙的把“悲”的葬礼用了“阔气”、“厚”、“大”这些看上去很富有的词,而把婚礼则形容成“不像样”。则是用物质面的“富有”来讽刺“精神面”的贫瘠和缺失。而“草”这里用的特别妙。一来,草作为农村所最常见的事物,是很好的一个象征物。前面的物质与精神的对比同样用到了这里,用草的茂盛来反说作者所看到家乡的冷清。草已经无人去割,这种情况无法阻挡,年轻人势必会向往着城市生活,而一些老人也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不适应城市的生活。这是大时代背景下所无法止住的痛,这草只会越长越猛,直到将整个村落埋没。那狩猎者是谁?是年轻人?是草?还是这个时代!作者怀着悲悯之情控诉,也只能是淡淡的哀愁。这个时代太“快”了。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它带来的改变,一方面承受着那些改变阴影中的阵痛。在这个时代面前,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一颗“墙头草”吧。

清媚纤尘wan

不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让我想起了家乡拆迁后的老宅。那些断梁残瓦里生出的儿时记忆,一点一点碎成了伤感。也只有最终的墓碑想起了土地,想起了故里。那些生的繁华喜乐都搬去了高楼之上。荒芜的家园,曾经美丽的地方,野草占据了爬满丝瓜扁豆的墙。我们在城市里狩猎,却忘记了种植家乡。

南風

诗人用简单的几句话,用红白两事的对比以及野草的旺盛深刻指出了当前农村现状:整体凋敝、人情淡薄、物质攀比。年轻一代几乎不会选择留在村子里发展了,有钱的都到城市去安家,宁愿用阔气的葬礼、高大的坟头来摆阔,也不愿去建设自己的家乡,不去关怀村里的长辈,以至于荒草长满了屋前屋后。村子里留守的人也变得人情冷淡了,以至于没有“像样的婚礼”。作者用细致的观察、平白的描述道出了当今农村的现状,也突出了诗题“狩猎者”,现代化进程就像是时间的狩猎者,它不断使得城市崛起,令农村衰败。

安奈子

第一段: 狩猎者,猎物;草,无物。 当一个生命逝去,魂离魄散,寓的,是个什么。 年前,我常听到有人逝去的声音,一口气缓缓吐出,一生便散于尘世,那一声很轻,轻的像婴儿酣睡的梦,恍若在一个将完的梦里,去往下一个梦境。 后不久,声音渐渐大了,喉咙里的哽咽像是对生命的感叹,也有几分发出的真情,随着越来越淡的声色,渐渐隐于心间,埋在之后某刻的回忆里。 到了晚上,亲人通常是不哭的,他们已经哭过了,只能给那些在台上演绎深情的人倒水。 正在“哭灵”进行时,我记得那些男女,脸上流着泪,嘴里呼喊身为子女才可唤的称呼,一声比一声高,一声比一声深重,似是拼上了母亲生育的力量,叫着并不为身亲的逝者:“爸爸”、“妈妈” 从前想,这许是有些可笑罢,后来再想,便不这么觉得了。 人常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把假的做成真的,假的就是真的了,真的反而沦为虚假。 再看,那台上男女与那深埋黄土的逝者,已不再那么孤独了。 只葬礼前后,亲者摊手,礼钱进袋,为哭泣者挥洒一把后,粘上几滴'亲’泪的演绎落入围观者的戏眼,如此阔气的追悼,添了亲者头上被人性俗目所认同的'孝义’光辉。

第二段:葬礼如何,婚礼又如何,一切皆可对比,但存于人性背后的,并非只是对比。 或泪水几滴,或笑声三俩,或悲愁,或欣喜,或自在,或安稳;这些,终究只是人心。有人心的地方,就有人性,而有人性,就有了比较,人心有狩猎者与猎物;草木,却视之于无物。 曾有一位友人说,他在网络上发过一篇帖子,题目是:人为了什么活着。 很自在的一个话题,其后他在诸多言论中得到的结论是,为了创造。 为了创造自己心中的价值,为了自我感受,满足,愉快,安慰…… 我们人类能够用自己的思想与双手创造出美好的事物,却无一不是用了自然中物;那些草木,风土,水火,至真至纯,其本性,却实在无物可表,无言可说。 它们平常的像一滴水,也浩大像海,做过每一滴融入大海的水滴,时而华为风,时而化为雨,在生的雾里来去,随着逝的云飘向远方。 像一种永恒的念存于心间,却不可感;只因它空若无物,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情感与人性,喜乐与忧愁。

第三段:草木无为,无为无性,无性无物,无物,却存于世间。 草有自知,自知无为,无为有为,为的是个什么? 是真实,是本形,是自心,是自身;无感,而温润。 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又说,夜夜观语知更鸟,常问无心胜有心;人间传的是父母恩德得报,天伦之乐同享,夫妻相待如宾,朋友患难与共,传的更是一个人的自身之中,同草木云露相同的讯息,自然容纳,无为共勉的心。 身为己,此生此世,此时此刻,便是安身立命之地。 在何地,做何事,事事入心,活在当下。

     第三段:草木无为,无为无性,无性无物,无物,却存于世间。 草有自知,自知无为,无为有为,为的是个什么? 是真实,是本形,是自心,是自身;无感,而温润。 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又说,夜夜观语知更鸟,常问无心胜有心;人间传的是父母恩德得报,天伦之乐同享,夫妻相待如宾,朋友患难与共,传的更是一个人的自身之中,同草木云露相同的讯息,自然容纳,无为共勉的心。 身为己,此生此世,此时此刻,便是安身立命之地。 在何地,做何事,事事入心,活在当下。

顾洛城

这首诗给我的第一感觉便是“女性”二字。诗人用极其冷静的笔调淡淡的勾勒了两种女性,表现了两种现象,也表明了题目的三层含义。 其一:两种女性 第一种女性,是指现代社会的“浮躁”的女性,诗人用阔气的葬礼和日益高大的墓碑暗喻这种浮躁。 另外一种则是“早期的女性”,她们一茬茬成为母亲,从来“不计前嫌”,随遇而安,恪守最淳朴最纯粹的女性 其二:两种现象 这两种现象源于对纯粹的”女性”的思考。 第一种现象是开篇提到的社会现象,无论是丧礼还是婚礼都大办,认为这样才能表达最大的“诚意”;第二种现象则是后一种,纯粹的女人、母亲角色。表达了对于这种即将“失去”的女性的扼腕之情。 其三:“狩猎者”题目的解释,笔者认为有三层含义: 第一:最纯粹的女性为“猎物”,这个大时代是狩猎者,她们正在被猎杀,被阔气的丧礼,被日益高大的墓碑所猎杀 第二:为母则刚,她们狩猎一切危险性因素,哪怕被无数次割倒过,也会坚韧的一茬一茬的涌来,在马路上,墙头上,房梁上等看家护院。 第三:让人反思之意。我们充当狩猎者,在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保有与传承,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摒弃,所以,你打算“狩猎”什么,来汲取营养?

彭采斌

全诗语言朴素而画面感很强。 隆重的葬礼,看上去是后人对已逝长者的尊重。然而我们看到的是:空巢老人的精神匮乏以及物质社会里恣意生长的虚荣心。 看不到一场像样的婚礼,不是婚礼场面与文字葬礼场面的对比,而是年轻人都流入城市。留在农村的人就算了举办婚礼也不屑于这种“不上档次”的农村婚礼现场。 葬礼隆重,坟头体面,留下的却只有野草的守护。一场场葬礼之后,农村会是何种模样? 作者用淡淡的文字,淡淡的描绘寻常的场面,寻常的景,读者却可以感受到他心头泛起的抹不掉的愁绪。

黄沙(王澎)

诗语简朴凝练,着色于实而寄情于内,欲言又止,止而欲言,读罢意味辽远而深刻。狩猎者,渔利也。作者心中的痛又何尝不是国人心中的痛与创伤,那片曾经育养我们的血脉故土如今贫瘠苍白、孤陋粗鄙、唯利是图,她的形容即将萎枯,她的血泪也即将干涸。这是一场可能已达极致的“狩猎”,她“竭泽而渔”的“猎”实际已让自己将成“狩”中之物!地理所限,被城市所围,受老弱病扰困,她孤独无助,她内心已极度恐慌甚至已是真空,急功近利、好死赖活、残垣破壁,这已是一个风暴的中心。这样的结果是她的理想与渴望?表面上,价值观操纵人的生活,价值概念成了人活着的概念与存在的动机,其实,“不是对比”已足够证明悲悯之心,“不计前嫌”已说明重造、再生的暗力。能看到的痛远不如痛者之痛,能言之苦已不再成苦,苦痛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达,人存家在,一切都会向好。 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辽阔而壮美的复兴梦想与再成“天堂乐土”的希望将指日可待。

在人间

王喜(梦兮)诗集《在人间》,一本可以当成小说看的诗集。
您买的不是书,是生命,粮食与水。
您订阅支持的不是诗人,是一个精致的灵魂。
在这里有您不知道的人间,有人间不一样的烟火。
给一个人写诗,是写给慈悲,写给路。

《在人间》
微信号:wangxichayedi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