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者好文丨关于连环画与动漫的一些思考

 滴水斋主 2021-04-05

图片

 高燕、吴冠英  《红与黑》内图之一   连环画   1994年

我毕业时,适逢连环画发展最鼎盛的时期。连环画是当时非常重要也是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学。毕业之后的十年间我基本都在画连环画,非常感谢《连环画报》把我的作品推向全国。当时连环画界高手如云,创作群体有一百多万人,能获得连环画绘画创作奖的人都特别厉害。现在创作人数连当年的零头都不够,但是并不代表连环画失去了它的意义。连环画是经典,是中国画家的一个精神归宿。

语言特征和表现规律

大家都知道,创作连环画不同于插图和现代漫画。中国传统书籍讲究凡有书必有图,我们的连环画正是出自中国传统书籍的形态,图和文在版面上结合得非常好。欧洲其实很看重我们早期的连环画,法国卡斯特曼出版社(专门出版连环画)的社长讲到连环画的时候就强调,中国早期的连环画很有特点,图文并茂,现在的连环画全都是图,很少有文字。所以因文生图、图文并置是连环画非常重要的特征,而将文学的美和图画的美集合在一起,也是连环画最看家的本领。大家不要小看图底的下那排字,那都是很厉害的文学编辑写出来的,这些文字本身就非常优美。

图片

高燕、吴冠英  《红与黑》内图之二  连环画   1994年

连环画创作中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一是要有联想。画家需要通过脚本去联想、去创作,很多时候文字中根本就没有规定画什么,完全可以自由发挥。同时还要给读者留出想象空间,增强沟通感和交互感。二是画面对文学的沉浸和游离。文学修养是连环画创作中的重要基础,只有深入理解一部文学作品才能真正画好它。但画面既要接近文学、以它为创作的契机,又要一定程度上脱离文学,不能完全受其约束。三是“生活在别处”。画家本身受成长和生活环境影响,会带有特定的气质。而很多题材都是远离画家生活的,因此创作时不能靠灵感一现,需要了解故事的环境背景,查阅资料做大量考证,以免出现漏洞。连环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结果最终取决于创作者的综合素养。

此外,创作时还应考虑画面的“呼吸”和阅读的节奏。可以通过景别的调节(中景、远景、全景、特写等)来呈现呼吸变化,摆脱同一视距造成的平淡感。有时真实画面难以表现的情绪,用空镜头代替,可能更加贴近故事内含的独特意境。

形式风格和形象塑造

形式主要指风格,不仅仅是外壳,更是内容。千百种题材,千百个故事,形式语言一定要随着作品而变化。大家看我的连环画风格变化很多,其实是因为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文学作品、不同的故事,适合的画风是不一样的,我需要选择最适合的风格来表现。通常我会根据题材来选择中国传统的线描或者西方的勾线,有时追求民间版印的效果,有时则借用传统戏剧的智慧,把画中所有背景都去掉,只留下最重要的象征性道具。连环画家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形式语言,才能适应不同的创作题材。我们可以使用最普通的工具,但一定要用最独特的角度和方式去表现。

图片

高燕、吴冠英  《红与黑》内图之三   连环画   1994年

绘画讲求蕴蓄,必须找到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那个动作或者动态,做最具有美感的表达,最好还要表现出不经意、不着痕迹的感觉。形象的塑造绝不不仅仅是指单个角色的形象塑造,一部作品中出现的所有形象应该是一个整体。中国有中国美的东西,西方有西方的美,一定要区分出不同的美。对画画来说,实际上最重要的是眼界的提高,审美高度要能高于技巧、指导技巧,否则你就很难发现问题,很难知道自己究竟画得好不好。

现代叙述性漫画与连环画的比较

毕业留校后,我一直从事设计和插图的教学工作。学院里很多前辈在动画创作领域有深厚的积累(像张光宇的《大闹天宫》、张仃的《哪吒闹海》),他们希望我们这辈能继承下来。后来我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在1992年进入动画设计领域,创办动画专业,直到成立信息艺术设计系,同时也做了不少吉祥物、邮票的设计等工作。

图片

 《大闹天宫》剧照    张光宇绘

现代叙述性漫画与连环画相比较,前者是以图叙事,后者则是图文并茂。现代漫画的特点是用非常连贯的画面去表现故事进程,以镜头感和运动意识取胜,有时甚至不需要文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感觉画面是动起来的。比如日本漫画家松本大洋,他的风格就很像速写,通过人物的运动,如往下走、往前走、往后走等等,从有限的画面拓展出更大的空间,同时使故事得以更好的展开。

图片

松本大洋  《乒乓》  漫画  1996年

而中国传统的连环画,其经典性在于图文并置,同时讲究间隙感、间离感。间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技巧,能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虚拟性、模糊性,起到间离效果,而审美都是需要间离的。画幅之间要留有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这个过程,不需要连得那么紧,这是连环画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摄影看起来很真实,为何还要绘画呢?因为画出来的才更符合心灵的真实。把意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就叫写意,看似不真实,实际上是更加接近内在的真实。

最后,我想谈一谈创作的基础。在真正面对一个题材去创作之前,画家要观察生活,自己设计各种命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它,马克笔、水彩都可以用。设计是既感性又理性的东西,感性要靠挖掘,理性则要永远保持敏锐的观察力,不然画出来的是没有热度、没有温度的东西,画得再像也没有用。做画家一定要像匠人一样有匠心,一辈子专注一件事情,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内容节选自《中国美术》2019年第3期

作者:吴冠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