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入门(33)太阳病之中(伤)风与伤寒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4-05
中华医药2021-04-05 17:37:33

自2021年开始,国家从小学增设中医教育课,旨在全民普及中医药教育,为普及中医药文化,从即日开始用现代通俗语言深入浅出与大家共同学习中医药知识,使2021年前走出校园的喜欢中医药的同学补上这一课,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让人人都能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享受国家大健康产业政策红利,成为自己、家人、社会的健康管理师。(敬请关注本头条号)

太阳中风和伤寒都属于太阳病的范畴。太阳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等症。因此,太阳中风和伤寒也会出现这些症状。太阳中风发热重,恶寒轻。太阳伤寒发热轻,恶寒重,疼痛较重,常周身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中医入门(33)太阳病之中(伤)风与伤寒

中医把出现在体表系统上的所有病都称作太阳病,从阴阳的角度看,人体的动脉中有血有气,血是有形的(阴),气是无形的能量(阳),(阳)推动血液运行,脉管中气血充足所以很有弹性。保持在合理的跳动速率和良好的跳动方式,就会和缓有力。

如果得了太阳病,正气与邪气在体表的太阳系统斗争,体内的正气会向体表流动,这时会出现“浮脉”。头颈部的背面是足太阳膀胱经最密集的地方,并且脚为阴而头为阳,正常情况下头部不怕冷而脚怕冷,头颈部在受到风邪、寒邪的攻击时会因经脉收缩导致血液流行不畅而怕冷、头疼。

中医入门(33)太阳病之中(伤)风与伤寒

太阳病又分为太阳中风症和太阳伤寒症。中风就是伤风就是风邪伤了太阳之表,中风比伤寒轻,风为阳邪病位位浅,在“卫”分没到“营”分,就是以阳邪伤阳气。所以发热的症状比较突出。

卫行脉外,营行脉内,卫属阳固外,营属阴内守,体表的邪气强了功能就受影响,不能保护和固密营阴。中风邪气的特点是善行、开泄,迫使营阴不能内守,因而汗出,阳邪伤阳气所以出汗快。而伤寒是寒邪闭郁了卫阳之气,闭郁到一定程度才发热。中风的汗出不多,和阳明里的大汗不能比,它的汗只是皮肤湿润。如果皮肤灼热而干燥,是发热而无汗,如果发热而皮肤潮湿有汗,这是发热汗出,而发热汗出都是中风的特点。

中医入门(33)太阳病之中(伤)风与伤寒

中风的恶风比伤寒的恶寒程度要轻。如果盖上被子,穿上衣服等是可以缓解的。伤寒即使采取以上措施,恶风恶寒也不能缓解,因为有汗出,营阴外泄。所以中风脉缓,脉浮,病在太阳之表,脉缓反映营卫不合,营卫外泄,被称为中风表虚证,根据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缓,就可以诊断是太阳中风。

中医入门(33)太阳病之中(伤)风与伤寒

太阳中风里发热是第一症状,而伤寒里恶寒是第一症状,但恶寒也有发热,因为寒邪属阴,伤阳气,卫阳之气被伤而失护,所以恶寒的症状突出。中风的恶寒程度轻,可缓解。而伤寒的恶寒不能缓解。即使盖被子,多穿衣服,依然恶寒。

太阳中风的风邪只伤卫表,进而才影响营气,导致营卫不合,而太阳伤寒的寒邪不但伤了卫还伤了营。比太阳中风重,因此恶寒也重,它能使营卫之气血凝滞,所以身体疼痛的症状比较明显。

中医入门(33)太阳病之中(伤)风与伤寒

伤寒脉见浮紧,浮主太阳之表。紧主三种病:一主寒,伤寒应该脉见“紧”。二主痛,伤寒有浑身疼痛。三主实,“邪气盛则实”。寸、关、尺脉都应该见浮紧脉,缺一不可。这样才符合表实证。如果尺脉不紧,或迟、或弱、或微,因尺宜侯里,这些脉象就反映了里虚,可能是营气、气血或肾气虚衰。虽然是伤寒,如果尺脉不起,不见浮紧,就是伤寒夹虚证,就不可用麻黄汤。

综上所述:一、太阳中风以发热为主,太阳伤寒“必恶寒”,中风是先发热,伤寒的恶寒比中风的恶风要重,不能缓解。二、太阳中风有汗,发热的同时出汗,皮肤潮润,太阳伤寒也发热,但是灼热无汗,皮肤干燥。三、太阳中风是脉浮而迟缓,太阳伤寒是脉浮紧,而且寸、关、尺都浮紧,紧主寒、痛、实。人的体质有虚实之分,被外邪所伤也有强弱之分,弱者易患中风,即表虚证,强者易患伤寒,即表实证。两者关键鉴别是一个有汗一个无汗,有汗为中风,无汗为伤寒。

中医入门(33)太阳病之中(伤)风与伤寒

以上介绍的就是太阳中风和伤寒,中医学上的太阳中风和伤寒跟我们平时所认知的中风和伤寒还是比较相近的。因此这两种疾病的危害相信大家也有所了解。所以如果遇到类似的症状,同学朋友可以根据以上的介绍来区分这两种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