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贞元十二年(公元805年),韩愈被朝廷从阳山召回京都,此后的十年间历经了宦海沉浮,而在韩愈五十岁那年,遇到了他一生中一个十分艰难的挑战。 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6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接任节度使一职,手握重兵,公开反叛朝廷。 宪宗下令讨贼,然而朝廷的军队遭遇了顽强的抵抗,战争持续了四年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究竟是战是和,唐宪宗也没了主意。 就在这时,韩愈的一封奏章给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 作为一个"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韩愈在步兵谋战上也毫不含糊,在这封奏章里他提出了非常完整的军事理论和军事策略,后人对韩愈的奏章有很高的评价,可谓料敌如神,非文士纸上谈兵套语。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韩愈担任行军司马,随宰相裴度征讨淮西叛军。 在这次征战中,唐军对敌军暗夜突袭,三千勇兵借风雪掩护,趁敌不备,大败吴军,扰攘多年的淮西叛乱终于得以平定。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这是韩愈在得胜回朝途中写下的一首诗,此次出征韩愈壮志得酬,不免心中大悦。 韩愈因军功被授予刑部侍郎,终于实现了他长久以来的仕途理想。 此时的韩愈也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正是风光无限之时,每日处理完政务,韩愈便回到家中接待学生和宾客,共研诗文。 然而好景不长,韩愈敢言直谏的性格,又使得他因言获罪。 这件事的起因与佛有关,得从一座寺院说起。 陕西扶风县有一座著名的法门寺,而法门寺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寺内有一座护国真身塔,塔内藏有一节释迦指骨,据说灵光无限,神圣无比。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将佛骨迎入宫内供奉三日,然后送往京城各寺,供僧俗礼敬,掀起了全国性的宗教狂热。 韩愈一直是儒家思想的忠实维护者,对佛教始终持坚定的批判态度,此情此景令他深感忧虑,眼见佞佛误国,岂能听之任之袖手旁观。 他热血沸腾,一挥而就,一篇《论佛骨表》跃然纸上。 而宪宗看此表后不由龙颜震怒,他心中尊崇备至的佛法岂容韩愈来狂言污蔑,宪宗下达御令要将韩愈处以极刑。 可叹身为人臣的韩愈,一片赤胆忠肝却引来杀身之祸,共事多年的宰相裴度见状立即上书求情,朝中多位大臣也纷纷为韩愈陈言免罪。 终于,韩愈死罪得免,被贬为潮州刺史,要求即日离京,限期到任,不得延误。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情词恳切,婉转深沉,韩愈的悲哀、无奈、凄凉已无法复述。 大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年逾半百的韩愈千里迢迢来到了潮州。 在潮州,韩愈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如今那里的男女老少都能说出很多跟韩愈相关联的地名景点故事。 潮州山水喜姓韩,一个"喜"字就表达出了潮州百姓对韩愈的敬仰情结,在潮州,有韩山、韩堤,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昌黎路、昌黎小学,韩愈在许多潮州人心目当中带着浓烈的传奇色彩。 那么韩愈又是做了哪些事情,才使得百姓如此感念,以至于街道名昌黎、江山改姓韩呢? 潮州自古以来远离中原,偏处岭外,交通不便,形成一个带有封闭性的地理文化圈。 到了唐代,当中原文明已高度发达的时候,潮州大部分地区还仍然处在荒凉落后的状态之中,因而潮州成为当时贬臣逐客的弃置之所。 而韩愈在当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振兴文教,他把任职潮州八个月所有的薪俸全部拿出来,当成办学的资金,用来发展教育。 在韩愈治理潮州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为民除害的目的,还为后世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祭鳄鱼文》。 在潮州,沿韩江而行时,一座古亭便映入眼帘。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这就是后人为纪念韩愈率百姓成功驱鳄而建立起的功德碑。 在当时,潮州有一条江,江中有只几丈长的鳄鱼,不但吃过江的行人,还吞噬家畜,百姓便称这条江为"鳄溪"。 韩愈得知后,带领自己的手下来到江边,先扔下去一只猪,又扔下去一只羊,并写下一篇文章《祭鳄鱼文》,以成先礼后兵之举。而后,韩愈便把文章展开,发布宣言,为民除害。 据《新唐书》记载,当天晚上便有暴风雷起于潭中,又过了几天河水就干涸了,鳄鱼都迁徙走了。 此后,潮州人为感念韩愈,将"鳄溪"改称为"韩溪"。 虽然这种说法或许会有一些传奇色彩,但这篇祭文也着实展现出韩愈性格中的另一面,他不总是一个正襟危坐、严格吏治的明官,也是一个平易近人、爱民如子的父母官。 韩愈曾在诗歌《调张籍》中想象自己能够追随李杜,上天入地,剌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情。 可见,就像祭鳄之举一样,韩愈更是一个潇洒快意,能收能放的性情中人,所谓大家风范也正是如此。 韩愈到达潮州,虽然是戴罪之身,有着满腹不平,但是担任潮州刺史八个月,仍然是兢兢业业。 释放奴婢,发展农桑,兴修水利,创办学校等,这些都是费时费力的举措,韩愈却在仅仅八个月的任期内一一完成。 他所带来的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大改善了这个穷乡僻壤的落后面貌,给潮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韩愈为潮州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潮州人也没有忘记韩愈,千百年来潮州人把韩愈尊为"吾潮导师"。 在潮州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立有一座韩文公祠,站在公祠的高台上极目远眺,韩江、湘子桥和潮州城便尽收眼底。 潮州人把最好的风水宝地留给了韩愈,这也是潮州历史上第一座为名人建立的祠庙,它记录着一个被贬官员在潮州任职期间的文治武功,以及给潮州带来的天翻地覆之变。 "居其位则思死其官"的信念支撑着韩愈的一生,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位廉吏德行的推崇,以及对这位文教先贤的深切怀念,都延续在这座祠堂中。 在潮州赴任八个月后,韩愈终于等到了唐宪宗的赦免令,迁往江西袁州担任刺史。 不久,唐宪宗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唐穆宗即位,穆宗对韩愈十分赏识。 在这段时间内,一件突如其来的大事让初即位的唐穆宗措手不及,却给了韩愈一次展示其过人之处的极好机会。 这是怎样的一件事,韩愈是如何通过这件事情留名千古的呢,韩愈在文学上又有哪些成就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呢?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