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人眼中的好家长,是这样带孩子的

 亲子学乐 2021-04-06

文/徐徐

1

高效陪伴

很多父母说每天都有花大量时间陪孩子,但孩子还是动不动就发脾气,不和父母亲近,问原因,孩子也不说,他们也很无奈。

如果孩子心理感觉和父母贴近,就敢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各种情绪,分享他的各种想法,遇到任何问题也愿意第一时间找你帮忙。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的情绪很少,或者只表现某一类情绪,也不愿和父母有更多的语言交流,就预示着亲子关系有些问题了。

只有孩子感觉与父母相处有绝对安全和感信任感时,才会在父母面前撒娇,畅所欲言。

当你在陪孩子时,是否仅仅只是陪着,孩子玩他自己的,你在看手机;

孩子寻求你帮助时,你在看手机;孩子想和你说话时,你还在看手机;孩子做错事时,你只会斥责。

久而久之,孩子会不再亲近你,不再需要你的帮助,甚至会慢慢疏远你。

高效陪伴才是一段健康亲子关系的前提,陪孩子一起做各种他想做的事,听孩子分享他的各种想法,并给到合理的建议;

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平等的交流沟通,才会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2

正面评价

有些父母给孩子的反馈完全不客观,甚至给孩子贴上很多标签。

我曾听一个妈妈说,孩子很挑食,不爱吃蔬菜和鱼。

这本来没什么,但她很快得出一个结论:所以孩子不聪明。

唯一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妈妈既担心孩子不爱吃蔬菜和鱼,又担心孩子不够聪明。

还有些父母在诉说了孩子行为以后,总要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比如懒、笨、内向、急躁等等。

这些负面标签和评判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只会让他们禁锢到这个负面角色里,变得越来越像“标签”那样。

孩子的生命充满无限可能,对孩子来说,任何时候都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

孩子优秀与否,取决于父母教育的态度。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

“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强化孩子的正面行为,多给孩子正面评价,帮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自己,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3

鼓励兴趣

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成就感。

有些父母则不允许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领域。比如孩子爱好体育运动,父母会说这很累身体;

比如孩子爱好画画,父母说颜料和水彩笔会弄脏你的手和衣服。

也有些父母会强加给孩子他们认为好的兴趣。比如强迫女孩子学跳舞,认为跳舞很提升女孩子气质;

强迫男孩子会乐高,认为乐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缜密的思维。

他们让孩子发展的“兴趣”,大多是自己为孩子的兴趣作主,凭自己的主观臆断选择。

如果孩子对于父母选择的事情不感兴趣,就会转变成父母逼迫孩子发展某个特长。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甚至产生反弹心理,兴趣化为了反抗,适得其反。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从不熟练到掌握的过程,兴趣的培养也并非一蹴而就。

当孩子对某一事物表示持续的热情,并愿意花费时间在上面时,家长要给予肯定和赞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父母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安排适当,耐心陪伴,不断鼓励。

4

设置规则

台湾蒙特梭利教师协会前任理事长吴玢提醒,规则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对于孩子在自由成长中出现的一些违反规则的行为,大人必须明确指出“你这么做不对”。

给孩子充分自由的同时,一定要让孩子从小懂得规则,完全被放任的孩子,未来会遇到很多麻烦。

恰当的规则名括:

每天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比如吃饭、睡觉,学习,看电视;

生活习惯规划,饭前便后洗手,睡前刷牙,自己整理书包衣物,帮父母做家务;

使用礼貌用语,公共场合的礼仪社交,过马路乘车要注意什么等等。

一个负责任的父母不仅仅会制定规则和界限,更会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共同来遵守,相互监督,适当激励。

在制定规则的同时,也要提前告知孩子行为后果,就可能使得孩子冷静思考自己的行为。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不端着碗追着孩子喂饭吃,也不劝说孩子多吃点,而是收起家里的零食,告诉孩子:“不好好吃饭,就会挨饿。”

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才能控制自己的坏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

亲子学乐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