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我的“传奇学员”——大网红蒋坤元

 齐帆齐 2021-04-06

蒋坤元老师最近可是出尽风头,简书首页、朋友圈、今日头条、百家号、掌阅,各自媒体平台都有写他的文字,可谓是遍地开花,亮瞎了网友们的眼,连他儿子的朋友都在手百上看到有关写蒋老师的文章。

我在苏州线下聚会群里调侃说,蒋老师现在是大网红了,得跟牢你,你是人生导师啊!做人和事业的成功,对写作37年来的坚持,种种太多太多,都值得我学习。

在小墉正那篇《蒋坤元比阳澄湖的大闸蟹有名》的文末,我开玩笑留言到,蒋老师是要从简书红遍全网络哈,我没吃过阳澄湖的大闸蟹,我只认识阳澄湖的蒋老师。

有网友在头条有关蒋老师的文章留言道,其实他多年前在苏州就很有名气。他曾做过编辑、记者、通讯员,在苏州多个报刊杂志常年有他的文字发表。

当年的“蒋坤元报道”五个字,更是响彻于吴中大地人的耳中,也是陪伴了无数人的成长。上次线下聚会的苏州美女张靖就是看着蒋老师的文字长大。没想到又再简书与偶像相逢且有缘相聚,激动不已,她为此还作诗一首,觉得是圆了她少年时的梦。

在豆瓣翻看到前几年,就有人把蒋坤元和刘亮程作比较,都是田埂上走出来的农民作家。只是蒋坤元老师影响力仅在苏州,毕竟他这多年主要业精力还是在发展自己的两个企业上,文字只是他业余精神寄托,灵魂安放栖息地。

或许未来蒋老师也能像刘亮程那些,成为中国响当当的大作家之一,能影响更多的人。

从纸媒式微后,蒋坤元老师在扣扣空间耕耘多年,去年底转战简书,来这里安营扎寨。

他能在自媒体又再次火起来,主要是他本身具有传奇性、故事性、话题性。在谁的文章中,我看有人提到了简书的“蒋坤元现象。”

所谓“现象”,即指人们所关注的,已经超越了其人其事本身,而包括公众对其人其事的广泛议论。

今天的蒋坤元已不再是蒋坤元,已成为“坤元现象”。

认识蒋坤元老师已快半年,是去年11月份从彩缤的文章里有些印象,又听别山举水老师说,蒋老师公众号需要稿件,他已发了一篇文字,我就去关注并留言,没想到蒋老师很快回复,并加上微信。

他可能之前知道我,因为发现简书有他的打赏痕迹,我说投稿的事,他说不敢奢望你投,可以让你的学员来投,也算是给新人作者一个鼓励。

蒋老师与一河漪沫

他问起我关于公众号运营问题,我把懂的都告诉他,当他看到我的课程招募又报名进群,如此,就算是真正产生了链接。他说曾在安徽蚌埠当特种水兵五年,对安徽很有感情,亲切,说我是他半个老乡。

目前,他已跟了我三期课程,也是群里的明星学员,爱发红包,爱讲幽默段子,偶尔侃大山胡说八道。我劝他,你有时乱说话,会影响你的光辉形象啊!

他说,轻松下、乐一乐,这样才更真实。其实现实里话很少的,有做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内心压力很大,家族很多事都是需要他承担,是许多人的靠山和希望,不敢有半点懈怠,很多农村出来的创一代,都会有这感觉。

记得懂懂也在文中写过类似的观点,他说自己不敢掉以轻心,他是整个家族的航空母舰,灵魂人物。倘若倒下,后面无人,或者说是群龙无首。他是整个家族混得最好的,背负着是大家的殷切期望,蒋老师亦是。

蒋老师偶尔也会给我群里学员文字一些真诚的点评,大家都很敬重他,学员群里有他,简直是个大活宝。

我在2月2号写了篇《出版31本书的成功企业家》,大家说是写他的文章里比较全面的一篇,四位数阅读量,又发布在我微信公众号、百家号,转发了朋友圈,更多的文友知晓了蒋老师和他的故事。

仅我的三期学员群里至少有八位学员写到蒋老师,他具备很强的可写性,很多人在他身上看到了屌丝逆袭的成功,还有他身上的可贵精神。

他不会看不起比他层次低的人,不管是在他做销售,还是现在当老板,大多出去聚会喝酒都是他抢着买单,他总觉得别人比自己更不容易。

或许是应征了古人说的财散人聚。因为蒋老师常提到我,或转发我文章。很多苏州当地传统作家加了我微信,有江苏省作协的水苏子,还有吴中作协的与秋姐姐,还有他们村的几个写作者,他们本身就是生活里的朋友,对于蒋老师为人都是称赞不已。

为鼓励文学新人,现在蒋老师的公众号,开设有“齐帆齐学员专栏”,“别山举水专栏”,“水苏子专栏”等等,主要收录这些。录取一篇有50元稿费。我和群里学员们说,蒋老师是为支持咱们学姐学长学弟学妹们哈,大家好好写,在文字路上互相帮助,一起结伴向前。

简书的江苏作者稻香老农曾和李彦国老师聊到,蒋老师对草根出身的作者格外亲近,想一想也的确是这样,比如我,别山举水老师、李彦国、向上生长的力量、小墉正、雪梅等等,都是出身于农村穷苦的人家。

唐晓燕 李彦国老师 蒋老师

他觉得在我们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努力写字,苦苦挣扎,渴望被认同,只是他比我们幸运,能在物质上有很大的飞跃。

最近我在看蒋老师了一些书籍,也在他的文字里找到很多答案。

他的一些童年趣事,他写的交公粮,河里摸鱼捞虾,13岁放牛,初中自己打临工赚取学费,用缝纫机踩布头,6分钱一斤,每天晚上踩到12点多,一天下来超过他父亲的收入,放假去湖边捡河蚌,摘丝瓜晒卖药材,用煤油灯照黄鳝……这一切,和我们80后也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我也曾写过《陪母亲交公粮》,酷暑天辛辛苦苦地拉稻谷去镇上的粮站,没钱给他们好处费,看够粮站工作人员的嘴脸,硬在粮站待两天,其间心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那些遥远的记忆,我又在他书里寻找到一种共鸣。

看得出,他从小就是个“孩子王”,很乐观勤奋的人,即便是每天晚上踏布头到深夜,他却非常知足,因为他的父母亲在田地里干活风吹日晒那才叫真辛苦,他在家里一边踩缝纫机,一边还可以听收音机,就在那个暑假,那听了《林海雪园》《红旗谱》等,还有邻居小女孩美珍每天来帮他干活。

在蒋坤元老师刚还写诗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初恋情诗和相关场景描写:

“我玩命地踩缝纫机,她在旁边玩,

她发现身上汗衫破了,她叫我补,

我看见了她光光的背部,

就像看见了一朵茉莉花这是一个故事。

当年,我15岁,她13岁,她长得很标致的,我对她很有好感,她对我感觉也不错。

(后面还有4000多字,关于蒋老师传奇经历,请随意,谢谢能看完的朋友)

那时,大队里有一家破布头厂,父亲买了一台旧的缝纫机,平日里母亲利用晚上时间踏布头,暑假里轮到我在家踏布头,踏一斤布头6分钱,我每天能踏30多斤,自然这个收入是超过一个劳动力的挣工分钱。

踏布头自然是呆在家里,我不觉得寂寞,因为她一天到晚来我家陪我,一边踏布头一边听收音机,她也爱听收音机,我们都喜欢听江苏电台的“长篇连播”,我们听过《林海雪原》,那白茹的心比蓝天白云还洁白美丽啊!我们又一起听过《红旗谱》,

每天只有半个小时,我们听了都觉得不过瘾,每天为朱老总与地主老财冯老兰的斗争而担心,每天还牵挂着春兰、严萍与江涛这几个人的爱情及其命运。

我对她说,你就是春兰。

她对我说,你就是江涛。

然而,暑假结束,我们就分开了。那个“小说连播”也就中断了,所以我们都不晓得故事的结尾。

本来我们有一个约定,若谁知道春兰与江涛后来的故事,那么谁就讲给对方听。这算不算我的初恋呢,我说不清楚。

但我承认,与她一起听过《红旗谱》《林海雪原》应该是少年时代一件很浪漫的事!后来,她考上了大学远走高飞……”

当我看到这段时,感觉这是段朦胧美好的两小无猜的情感。

在蒋老师贫瘠的少年岁月里,也是一种温暖难忘的情愫,只是似乎还没开始就结局了。

因为他出生苏州相成区的阳澄湖边的原因,他的童年离不开游泳,钻闷子、坐机帆船,他们当地结婚娶亲,交公粮、当兵、采购、办大事都离不开坐船,这一点我的童年没有这经历,因为我出生在丘陵地带。

他小时候,他的祖父常常划船去捞螺丝,整船的螺丝也只能换来一点点小钱补贴家用,还有打草鞋,用稻草扎成。蒋老师讲到他们家屋子里挂着满墙壁的草鞋,但忘记了那些草鞋是如何处理的,倘若放在现在,也具有很好的历史意义。

蒋老师曾写道,60年代的农村耕地,犁田都用牛,灌水则人工踏水车,听那风车吱呀吱呀的叫,当时农村的劳动工具非常的原始落后。我想起小时候夏天干旱时,也有拉过水车,队里合伙轮流通宵地车水。

童年的蒋老师,只渴望能够吃饱穿暖。那时候有双抢季节,每天早上4点他母亲就起床烧粥,整个白天大人都要在田里干活,一直干到晚上八九点才歇工回家,他母亲一早把全家一天要吃的粥全部烧好,然后把放脸盆里晾着,等晚上歇工回来吃,那粥山面有一层薄薄的米衣,他时常抢着吃。

这些画面似曾相识,我小时也是这样,为了节省粮食还是为了方便,我们家常年早晚都是吃粥,我们姐妹也喜欢抢那一层米衣吃。

他家过年时,他父亲总会买只猪头回来,到了除夕夜,找出一口大铁锅,把切成两半的猪头,放在煤炉上煮,猪头还在煮,他就跑过去掀锅盖,想啃肉骨头,他母亲说他等猪头煮熟了才能吃,否则会吃坏肚子。

他母亲把猪头肉切下来,而肉骨头呢,他们弟兄三个抢着吃,接着他母亲再把猪头肉回锅烧,放入少许的酱油,猪头肉是他童年里觉得最美味的食品。

在蒋老师高考前夕的傍晚,他看到邻居在打争吵,势头越来越猛,他立马跑上前去拉架,没想到那个手上的砖块砸向了蒋老师的头上,顿时血流如注,昏迷过去,在医院缝了13针,就这样稀里糊涂发错过了高考。家里又没有钱,倔强的他也不想再去复习。

就这样18岁的蒋老师开始去安徽当兵的历程,他的命运因为没能参加高考而灰暗了很多年,假若当时考上了大学,现在的他,又会扮演怎么样的人生呢!

在部队里,蒋老师因为训练动作不达标挨过打,在部队里学修理过各种枪,直到闭着眼睛也能拆装维修,他也在厨房里做过一年多的火头军,无数次为自己渺茫的前途流泪叹息,他年少远离家乡,无意中爱上写日记来倾诉心情,写了无数篇日记,数百份信件。

在当兵的第二年,他开始学写新闻稿,在《工程兵报》《人民前线》《安徽日报》多家报纸,都有他的文字发表,受到领导赏识, 他被升为文书,荣立三等功,那是他在部队几年所获得的最高荣誉。

还因写作,结识了一位安徽黄山屯溪的文友,那女孩是语文老师,文笔优美。同蒋老师通信了数月,彼此欣赏。有次来信说暑假要来部队看望蒋老师,可蒋老师害怕严格的军纪,回信让她不要来,几月后蒋老师退伍回老家,他们就这样消失在彼此的生命里,再也没有任何交集,只留下一些模糊纯美的记忆。

1985年1月,蒋老师退伍后被分配家乡一家公司做文书,还兼任民兵营长,科技档案员等到年底了,工资却比看门的老头还低,他很自卑。

1987年,乡政府精兵简政,他又被下岗,就去乡办蛇皮厂做出纳,有次客户请他们一起吃饭,蛇皮厂老板却拍着桌子说,蒋老师是打工的,哪有权利上桌子,他感到莫大的侮辱,眼泪都流出来。

更让蒋老师无法接受的是,老板诬陷他偷改发票,蒋老师终于爆发,气得踢了那老板一脚愤而离去。

那几年他犹如是个落水者,看不到自己的路在哪里,是 他生命里的低谷时期。

直到1989年,他为渭塘压铸厂跑供销,才算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白天跑供销,跟着货车装货卸货,有时好几吨的货物,就是他和司机俩个人弄。

每天累得精疲力尽,但夜里依然坚持码字,他在文字世界里找到了发泄口,梳理自己的思想,多了份对人生的思考。

做销售的12年,他积累了很多做业务经验和人脉,并从老板那里学到了许多经营企业之道。

2002年,他已是40岁的不惑之年,做销售每年已有十来万收入,在当时这数额已经非常高了,老板又很器重,加上他老婆的工资,他们家日子过得殷实安逸。那时,他已出版了9本书籍。

但蒋老师有居安思危的观点,他觉得人生就像一个抛物线,他已经到达抛物线那个顶点了,若不再改变战略,他可能会走下坡路。

即便是到了70岁出了50本书,销售做不动了,到时可能只是个门卫。他想要人生有更大的突破,毅然决然地辞去稳定的高收入工作,他老婆气得半年都不理他。

2002年9月,突破重重阻碍,他四处筹钱贷款,正式创办了苏州正翔,意思是要向正前方飞翔。

他租下100平的小矮屋,前面有条河,他觉得自己离不开水,出生在湖边,当兵在淮河边。

开始他买了两台冲压机,他吃住都在厂里,一心想把厂子做起来,许多事情都亲力亲为,他想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想要追求更高远的梦想。

他老婆还是去厂看了他,看那墙壁黑乎乎的,自己买来涂料,俩个人将小屋全部刷了刷,屋子亮堂多了,仿佛是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自办厂后,他变得愈发有干劲,之前做销售时,得空还喜欢去玩牌,自己当老板后再也没有去棋牌室打过牌。他老婆说他开厂后像是变了一个人,更加成熟稳重,也不再发脾气,满心都是如何把工厂做起来。

办厂的第三年,他向村子里租下11亩地盖厂房,那时候的政策国家鼓励兴办企业,批地流程非常快。

蒋老师 小沫 邹治

他就在工地亲自动手一起干活,建筑材料,工钱,如何最大利益化,每一处蒋老师都精打细算,别人笑他是“荣誉监工”。一年多5000千多平的厂房拔地而起,一半自用,一半出租,由于蒋老师为人真诚用心, 他工厂的产值一步步上升,从年产值50万做到200万,直到现在的千万。

2006年,他野心大发,脑门一拍要去阳澄湖买地,他觉得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他骑摩托车找到负责卖地的,对方看着他骑个旧摩托,对他很是不屑。

他拿出自己所有积蓄,又去银行贷款,买下25亩土地,加上建2.8万平的厂房,共花费3千万元,这是何等的魄力啊!

熬过了08年的金融危机,这些投资的钱给蒋老师带来的丰厚的回报,也让他的资产迅速提升,当然其间承担的巨大压力不言而喻,文字又岂能表达万分之一。

自02年9月开厂,蒋老师造厂房就向亲朋好友借了两百多万元,当然是付利息的,比银行高出好多。比如付建筑商有时5万元,有时10万元,

蒋老师有个账本,封面已残缺不全,里面清清楚楚记载着他这些年借钱还钱的过程,到了2006年10月我又大胆借钱二三千万元,到阳澄湖买地创业。

一晃10年过去了,这十年也是蒋老师还钱的过程,现在借款快还完。他说,如果还掉所有债务,就会跪下亲吻大地。这一天,应该不远了。所幸, 他当时的投资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啊!

他儿子晴谷看那个账本说,爸爸这个本子你不要丢掉,以后给我。

这个账本见证了蒋老师工厂的创业发展史,见证他走过16年的风风雨雨,那一笔笔数字承载了他的不屈不挠,奋起拼搏的精神。

他老婆后来曾提到算命的话,说蒋老师在40岁那年,会有很大的转折,不要阻挡他,顺其自然,难道这一切真是冥冥注定?

从蒋老师的文字里,还是他以往的书里,我了解到他有一个伟大的祖母,还有他那心地善良的母亲。

从小就叫教育他做人要勤奋努力、正直善良、有责任心、不能欺负弱小者。

在他2003年,刚创业的第二年,厂里有女工手指不慎被冲掉个手指头,蒋老师一下赔了3万多元,比同行高出很多。

他的祖母把自己一生的积蓄拿出来,让他父亲送到工厂,那是12000元,是他老祖母用纺纱车一块块纱布地织出来的,他拿到钱时,眼睛湿润了。

他祖母后来说,蒋家门头就靠你了,你哥你弟都是在别人手下,唯独你是自己在创业,从小就很聪明,看好你,现在的坎,要抗过去,不要被打倒。

这是一个91岁老人对孙子的殷殷期望,让人为之动容。

在昨天的蒋老师的公众号文里,她母亲快过80岁生日,这算是个大寿,何况她老人家三个儿子都这么有出息。但她母亲叮嘱,不要大张旗鼓地办,要节省、积福报。

蒋老师那地方快要拆迁,他妈妈竟然把过渡房让给了村里的一个远房亲戚。蒋老师问,那你以后住哪里,他妈说去弥陀村,那里都是穷苦人家或者特殊家庭没有人照顾的才住在那里,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

我再次看到了“福报”二字。正是他妈这种好品质影响了他们弟兄三个。他们弟兄在当地是出名的团结,孝顺长辈,他的母亲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所谓的母凭子贵。

蒋老师的父母主要都是他一个人养,他名下的安置房让给他侄女了,因为蒋老师的嫂子去世得早,他哥哥就在他的厂里帮忙,蒋老师想尽力对他哥哥和侄女好些,还帮她侄女还房贷。在他厂里,工人都很尊敬他哥哥,喊他是大老板。

我常常在想,蒋老师真是人生超级大赢家,不当是事业有成,资产过亿,他妻子徐总又特别能干,聪明贤惠,乐善好施,在一家净水器公司当副总,年薪颇丰。

他儿子晴谷更是青年才俊,重点大学毕业,在大企业锻炼两年,回家和蒋老师并肩作战,拓宽新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生产,管理,渠道都超越他父亲的眼光和魄力,每月还去拜佛修行,是无数老人夸奖的对象,也就是所谓的“别人家儿子”。

同时晴谷还帮忙管理他岳父的企业,他岳父大人非常欣赏,受他父母的言行影响,他生活很节俭,极少买名牌服装穿,常穿两百元的衣服,他去年结婚时,他岳父给他150万买好点的车,他却觉得几十万的车就好,把钱交给他媳妇保管。

蒋老师曾在采访里讲到,他一生里最好的作品,不是创办了两家正在蒸蒸日上的企业,也不是出版了31部书籍,更不是上过电台,上过杂志封面,以及在苏州拥有的名气,而是他儿子——晴谷,那是他最大的骄傲与成就。

他认为:当一个人到达一定的高度,他就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追求更大的目标。

把生活当作艺术,你就会处理好家事、国事、天下事,当然我们也做不了什么国事。

一个人连妻子儿女都管不了,何以管工厂和天下呢?

所以,我管工厂有自己的想法,我儿子老是问我什么的,我对他说,你不要问我,我做任何事情从来没有问过我的父亲,你也可以这样。因为只有这样,或许付一点学费,那就付学费,不要付一百万学费的时候才说后悔。

曾问蒋老师,在你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文学,金钱,感情还是其他?

小说与我无关,而诗歌散文,这是我的一种业余爱好,写作至少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或者说在寂寞的时候找点事做做,在我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爱情和亲情,18岁我当兵了,那时候我在希望,那时候我多么希望再来一次对越自卫反击战,如果我牺牲了我的父母,让我的父母兄弟们过得好一点,现在我有了儿子,我都希望我的事业不断强大,为他搭建更高大的创意平台,所以吃再大的苦我都心甘情愿,我对金钱的认识是这样的,100万元和1000万元是一个档次,即使装1000万元也没什么大不了。

现在你是一个老板,你满足吗?你还有更高的理想和目标。

我要把“正翔”做强大,从一开始认真想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因为我需要飞翔的翅膀,未来的十几年,“正翔”不只是做五金冲压件和塑料制品,希望以后能开拓其他的领域,持财傲物和随遇而安,都不会走向成功的大门,所以我选择真诚和信任,我的目标已设定,就看我的行动吧,我不会辜负身边人的期待,不会虚度光阴。

“正翔”,“正翔”,风景总是在远方,目标在正前方,没日没夜,我仍然在写着一些文字,记录一个小企业老板,一个农民作家,真实的思想情感历程,我已实现我曾经的宏愿,要做苏州最有钱的作家。

我同蒋老师说过多次,公众号排版可以请人帮忙排,你可以干更重要不事,你一天给作者们打赏都是数百元,两天的钱用来请人够了。他说,能自己做主编排版,挑文选图,看着自己排好的文章,非常开心满足,这是他曾经的梦想之一。

他对别人舍得,却对自己十分节省,上部面包车开了十年,今年刚换的还是面包车。穿着更是朴素,记得我三期课堂群的学员,在苏州渭塘开店的安红,她曾说蒋老师去她店办会员卡,却很少去消费, 她有次看蒋老师的袜子居然有点破,她看不过去拿了双新的塞给他,蒋老师又加倍打赏回去。

他的心里装着很多人,很多事,惟有没有自己。一个身价上亿的老板,能做到这样的为人处世,真的是少见。

生而为人,能像蒋老师这样拥有这么多,妻贤子孝,幸福圆满,精神物质双丰收,这是多大的造化啊!

蒋老师,你是幸福的,是你祖上修行积攒的福报,也是你本人该有的福气,德配其位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