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单纯而炙热的爱国之情让人泪目,谈组诗“三吏”

 好奇的果果 2021-04-07

儿童时期对杜甫没有太深的感觉,原因是他的诗沉郁顿挫,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儿童似乎很难与这种风格共情。那会儿学杜诗,也仅仅限于教材,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年纪大了,体会到了成人生活的艰辛,再读杜甫就是不一样的感觉了。杜甫写过的诗实在太多了,很多的诗读过就忘了,有的读的时候就不求甚解,没真正搞明白。整理在这儿,既是为自己不断重温,也能为更多喜欢诗词的人节省时间,何乐不为?

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复习的是杜甫“三吏三别”中的《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

杜甫单纯而炙热的爱国之情让人泪目,谈组诗“三吏”

自制图片

新安吏

唐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我走在新安县的大道上,声音喧哗,听到了官吏按户籍册在点兵。【客:作者的自称,因作者在他乡,所以是客。新安:在今天河南省新安县。喧呼,高声呼叫。】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于是我问新安的官吏们:“因为新安县比较小,没了男丁,才要这些不成丁的中男吗?”【唐高祖时规定男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后到唐玄宗时期,改为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按照规定,中男是不服兵役的。杜甫看到官吏们抓的都是中男,所以问了这个问题。】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新安官吏回答说:“昨夜下达了兵府文书,说没有男丁就依次选取中男入伍了。”【府帖:征兵的文书。】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我又问道:“中男身体矮小,怎么能守得住王城呢?”【绝短小:极其矮小。王城:指的是东都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pīng)。

健壮些的中男还有母亲为其送别,瘦弱的中男只有孤苦伶仃的一个人了。【伶俜:形容孤单伶仃。瘦弱的中男父母都已经死去,孤苦伶仃又身体孱弱,还要被征兵,非常可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呢!【白水:河水】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看到这样的情形,只好对那些哭泣的人说:“不要哭干了眼睛,收起你们的眼泪吧。眼睛哭干了会露出骨头,天和地终归是无情的啊!”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我军攻取相州,日日夜夜都盼着收复其地。没想到估计错了敌军的形势,打了败仗,归来的兵士溃散扎营。【归军:败军。星散:像星星一样地分散。营:扎营。相州会战,可以说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自相州之战失利后,唐王朝再也没有能力与叛军周旋,郭子仪也被解除兵权。叛将史思明闻之大喜,立即带领大军向洛阳进犯,再度攻陷了河、洛两地,直逼京师。】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你们就去原先营垒就食,练兵也依凭着洛阳。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很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pú yè)如父兄。”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送行的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会像父兄一样关爱你们。【王师:朝廷的军队。 宋代陆游有《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又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抚养:爱护。仆射:官职名,这里指的是郭子仪。】


石壕吏

唐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时分,我投宿在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抓人。家里的老爷爷跳墙而走,老妇人开门查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喊得凶,妇人哭得惨!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我听见老太太站出来说:我有三个儿子都已经到邺城服兵役去了。其中一个儿子捎书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在战争中牺牲。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了的人再不能复生了。【邺城:即相州,今河南安阳】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我家里没有其他人,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母亲一直没有离开,(意思是说因为有吃奶的孩子在母亲还没有改嫁)可怜她出来进去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婆子我又老又弱,但就让我跟你连夜回营去吧。尽快去河阳服役,还可以为军队做早饭。【老妪:老妇人的自称。河阳:今河南孟州市】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约听到低沉的断断续续的哭声。当我拂晓离开时,(老妇人已经不在)我只能和老翁作别。【前途:这里指杜甫自己的旅途】


潼关吏

唐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士卒们是多么疲惫,在潼关道修筑城墙。[草草:疲惫不堪的样子。潼关大致在陕西省潼关县,因临近潼水而得名,古称桃林塞。]

杜甫单纯而炙热的爱国之情让人泪目,谈组诗“三吏”

潼关的地理位置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也高达万丈。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我问潼关的官吏:“修建潼关还是为了防备叛军吗?” 【胡:指的是安史之乱的叛军;还备胡:这里暗示三年前潼关失守。】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潼关的官吏请我下马走。他指着山的一角说道:【要:同“邀”】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那些防御工事高高耸立在云层中,连鸟都飞不过去。胡人来犯只要防守就行了,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在战事紧急之时挥动兵器拒守,那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连云:形容非常之高。战格: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西都:指的是西都长安,今西安。丈人:官吏对杜甫的尊称。艰难:战时紧急之时。奋:挥动。】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令人哀伤的是桃林塞之战,百万大军惨死其中。请叮嘱边防的将领,不要学习哥舒翰啊。”【桃林战的故事背景: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天宝十五载正月(即756年,即杜甫写下《潼关吏》三年前),安禄山占领洛阳,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潼关,被守城将领哥舒翰击退。哥舒翰派兵坚守潼关不出,安军主力被阻于潼关数月,不能西进。但唐玄宗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派宦官前往潼关强制哥舒翰派兵出战,结果是全军覆没,无数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因此杜甫说百万化为鱼。要是据守潼关,安禄山叛军根本无法攻克长安,唐玄宗也不至于西逃入蜀。】

杜甫单纯而炙热的爱国之情让人泪目,谈组诗“三吏”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爱国诗人杜甫和组诗“三吏”的写作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他早年在江南、山东一带游历,学问与日俱增。24岁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但对这次考试,杜甫并不在乎。天宝六载(747年),杜甫十年35岁,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擅自专权,考生们无一上榜。40岁以后,唐玄宗读了他的文章,封他做京兆府兵曹参军(掌管军方的战报、门禁等事物的官),但时间不长。43岁时,赶上了安禄山叛乱,逃到了陕西、四川一带。最后离开四川,在湖北、湖南等地漂流至死。他在四川时,做过工部员外郎的挂名差使,因此后世也叫他杜工部,现四川省成都市还有他的草堂遗迹。

成都杜甫草堂风光

杜甫的“三吏”写于安史之乱时期(755-763),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唐玄宗仓惶西逃。杜甫只身一人北上,前去投奔刚刚宣布在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即位的唐肃宗李亨。(小编在这里不得不为杜甫所打动,想他手无寸铁的一介书生,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凭的就是不畏死的一腔爱国之情。)杜甫途中果然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然而杜甫竟还成功逃出长安,来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肃宗大概是深受感动,封其为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然而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被贬到华州(今华县),从此一直受冷落。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在今河南省)探亲。759年3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路过新安、石壕村、潼关,目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和国破家亡的悲惨命运和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仍然毅然决然参军参战的爱国情怀,不禁感慨万分,于是历史上就留下了光照万代的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