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否亲手扼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正心正举 2021-04-07

我们很多的父母和老人,在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为什么」时,直接给他讲一个敷衍的答案,而这种答案往往是历史悠久的套路性的回答。

所以很多大人和小孩子的互动,主要分成两个:一个是敷衍。另外一个是指令。别瞎问,直接做!

有个段子

一个小姑娘问:爸爸,为什么别人家的屋子大,而我们家的屋子那么小?

爸爸说:因为没有钱啊。

小孩说:为什么没有钱?

爸爸说:因为爸爸没有读书啊,没有读书就不能挣很多的钱啊,你要好好的读书,将来就能买大大的房子。

那个小姑娘并没有被这话给唬住,又问了一句:你为什么小时候不好好读书?

父亲哑口无言……

内观己心

小姑娘永远在问为什么!而父亲总寄希望于用一些简单、粗暴、省心的回答,将问题「完美的」终止。久而久之,孩子持续发问的热情,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便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作为家长,当我们内观己心时,会发现自身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将问题消解的过程。其中,有些确实搞明白了。但更多的时候,是日复一日的在压制性的教育,在大人的呵斥下,把问问题的天性逐渐的泯灭了,同时用「成见」、「偏见」、「刻板印象」甚至是「逃避问题」的方式取代了「好奇」和「深入探究」。

如今,身为家长。大部分人都在毫无觉知的情况下将这种心智模式复制粘贴给了「最爱」的孩子。不可谓不是一种悲哀!

外察世界

《庄子》逍遥游篇中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中间可容纳五石的东西。若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若把它剖开做瓢,过分大而且很平浅,无法容纳东西。这个葫芦不可说不大呀,我却因为它大而无用,就砸烂了它。」

庄子:「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系在腰间做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不能装东西?可见先生的心思还不够通达啊!」

其实,惠子代表了大部分成年人的想法,对诸多事物已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思维定视,心为杂草所蔽。而孩子没有太多「知识障碍」,即没有已知和成见的束缚,所以他有足够的空间去提问,使得他能够直击问题本身。

有一个段子,美国宇航局征集太空上失重情况下可以使用的自来水笔,我们成年人的思路是:有了问题,那么我就要想着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结果用了各种方案,很复杂,但是仔细一验证,没有一个管用的。

后来,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写了一封信,他没有给方案,只是问了一个问题:干嘛一定要用自来水笔呢?为什么不能用铅笔呢?

本来无一物,任何事物都在无时无刻的改变。当我们对事物执着于既定观念,不再好奇,不再自我革命时,过去能让我们获得成功的心智模式,今日却未必适用,甚至会成为阻碍。

另一方面,宇宙万物,有生于无。而可名之名,非常名也。即使是国家、法律、金钱、公司、商业市场等看似毋庸置疑的概念本质上都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虚构故事。那五石的大葫芦又为什么不可以当做腰舟呢?亦或变成艺术品呢?…… 只要你永葆好奇,不断地追问,便会越加接近事物的本质,发现无穷的可能。

钱学森先生在晚年时,提出了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疑问:为什么当代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和创新型人才?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但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尤其是道家思想中,早已启发我们打破思维的墙,摆脱相对的知见与价值,当我们以「道」的视角来看待万事万物时,创新便唾手可得!

启迪多元思维

最近有一本书叫《思维简史》,其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持续发问的能力」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其实,刚出生后不久,小孩的智力不一定比大猩猩高多少。但科学家在做对比实验时,便发现了大猩猩与人的本质区别。

让小孩和猩猩去堆积木,其中部分积木是平整的,部分不平整。科学家先演示,然后比拼谁能先组装出来,就马上奖赏事物。大猩猩很快就看懂了,知道这样干是有东西吃的。但在装的时候,遇到不平的积木就没辙了,堆着堆着便「整段垮掉」!面对同样的困境,小孩却开始琢磨,可能是哪出了问题,他就找里头平整的积木然后堆起来。

而大猩猩呢?根本不问这个问题,它永远不停的在那做机械的、盲目的「无用功」。

尽管有些猩猩,还会做算术题,甚至小孩都不一定能做得过它。但它是依靠记忆而非创造性的思考,批判性的思维来完成。

所以提问的能力,是人跟猩猩本质的区别。

据统计,在五岁以前,小孩差不多每天问十个「为什么」!而这种能力是精益创业里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迭代」。

迭代,即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停地在产品中发现问题。

禅宗参话头,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帮助你,恢复这种不断的问为什么,不断深入探究的好奇心,从而打破你一些成见。

正心正举

孩子刨根问底的「问」的过程,便是一个深入研究的过程。

培养孩子「知其然」固然重要,但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知其所以然」更为重要。

很多家长和小孩子互动过程当中,对于小孩子天真的,甚至有时看似傻傻的提问,如果我们采取的是一种鼓励,帮助他用探寻、好奇的方式,去梳理背后的逻辑的话,也许慢慢的会发展出真正意义上在这个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寻找答案的能力,而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持续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才可能达到一种真正的精进。

拨迷见智

《中庸·第二十章》中谈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递进的几个阶段。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若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

开启自在之门

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本性的圆满,并充分尊重生命的发展规律。客观的认知自身在成长过程中「遗失的美好」,比如说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比如说基于事实和本质而非经验、知识来思考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恰是孩子比成人更「智慧」、更有创造力的根源所在。

Q:你是否亲手扼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正心正举已经入驻以下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