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追求智慧途中如何避开两个“死胡同”?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丨蔡梓润 · 主播丨苏木

在追求智慧的无涯苦途中,有两个一不小心就会闯入的“死胡同”,孔子给这两个“死胡同”做了概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01

内观己心——学而不思则罔

周国平认为,有两种人不该读太多的书,一种是天才,一种是蠢材。

书对于天才而言,有可能成为创作力的束缚;与此同时,对于蠢材而言,则可能把他彻底带进“学而不思则罔”的死胡同中——书呆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追求智慧的途中,有人相信,智慧是从外部吸收来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就可以获得智慧。这样的观念由来已久,并有许多人深以为然。

但这样的观念走到了底,就会变成死胡同。黑格尔就把哲学史比喻为“厮杀战场”,如果想只靠读书汲取智慧,就只能看见这些最伟大的头脑之间的针锋相对,每个人都说得滴水不漏,但彼此间的观点又水火不容。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就提出了著名的“二律背反”,即两个相反的命题,都能被正确地论证。试想,一个哲学家说,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另一位又说,时间和空间是有尽头的。而两个大名鼎鼎的哲学家都给出了天衣无缝的论证,那想单靠读书来获取智慧的人要怎么办?

他势必陷入迷惘之中: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这个世界上简直没有道理可讲了!

在哲学史上,这类认为知识只是从外部而来的哲学家,被称为经验论者。例如英国哲学家洛克,他就认为人生来只是一块白板,所有知识都是后天的经验“画”到白板上的。经验论者走到最后,便陷入了怀疑论,就是上文说的,认为这个世界是没什么道理可讲的。

仅仅指望从外部获取经验,而不加自己的思考,就会陷入迷惘的境地。这就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02

外察世界——思而不学则殆

与上面相反的另一类人,认为所谓智慧不用到外部世界去找,自己内心里就有智慧了。

于是他们不愿意看书,不愿意学习,而在自己的想法中闭门造车,坐井观天,自己产生了一点小随感就奉为真理,并沾沾自喜。NBA球星凯里·欧文就曾经语出惊人,说地球不是圆的,而是平的。作为一个现代人,这样的观点匪夷所思。

认为智慧只在自己内心,从而拒绝学习的人,往往会固执己见,变得偏执。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扬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老顽固,看到许多束缚孩子天性的家长,看到许多刚愎自用的领导,或者还会看到一些胸无点墨的人,却公然挑战渊博的人……这些人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不学习,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哲学史上,这类认为通过内心就可以发掘出世界上所有知识的哲学家,被称为唯理论者。这一类学者也被戏称为“摇椅学者”(armchair scholar)。

唯理论者走到底,就会陷入独断论的死胡同中。因为每个人的理性原则和内心并不相同,由此推导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其结果必然造成各执一词的局面,同样得不到什么知识和智慧。

仅仅自己琢磨,却不好好学习,是有害而无所得的。这就是所谓“思而不学则殆”。

03

启迪多元思维——康德的先验哲学

康德的先验哲学,就是用以打通上面两个死胡同的一个工具。他的先验哲学的任务,一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确实有普遍必然的道理存在,从而避免怀疑论;二是告诉我们经验的重要性,要我们承认“一切知识都始于经验”,从而避免独断论。

认为智慧只能从外部世界来的人,实在太过卑微,他们就仿佛一群采集者,战战兢兢地讨要来了一些食材,然后无所适从;而认为智慧只从自己内心而来的人,又太过高傲,他们就仿佛一群厨艺超群的大厨,待在空空如也的厨房里自鸣得意。

正如康德的著名论断所言:“没有理念的经验是虚,没有经验的理念是空。”如果人生是一场佳肴,采集者和大厨势必是一口都尝不到的,肚子里只能是“虚空”。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就说:理性必须挟着它那些按照不变的规律下判断的原则走在前面,强迫自然回答它所提出的问题,决不能只是让自然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这句话通俗来说就是,大厨们必须把这些食材都拿过来,按照自己那份菜谱,让食材听自己使唤,做成美味佳肴,以供享用。

我们的“菜谱”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厨艺”又该如何施展呢?

04

正心正举——运用三力,从三全到三共

正心正举的“三力”——认知力、运筹力和思维力就是我们的“厨艺”。

在感性阶段,我们运用认知力,得到关于客观事物的“感性直观”,也就是把感觉材料处理成我们可认知的感觉经验,比如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花之后,我们得到“花”这个感性直观。

我们的认知力中,包括了三个“先验形式”:空间,时间和逻辑。这是我们人类天生的禀赋,所以对应的,我们通过认知力,可以得到全观——关于整个空间维度内的感性直观、全程——关于整个时间维度内的感性直观、全息——被逻辑整合的所有信息,即“三全”。

可以说,运用认知力,即主观对非主观的事物的反映能力,厨子得到了“三全”的食材了。

在知性阶段,我们运用思维力,得到关于上述感性直观的判断,也就是把这些感性直观处理成一个个的判断命题,比如看到了“花”,看到了“红色”,运筹力可以得出“花是红色的”这一判断。

康德称,我们的思维力,就是运用范畴进行判断的能力,包括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的范畴等等。可以说,经过思维力处理过的“三全”,已经像是厨子的案板上摘好的菜、切好的肉,可以准备下锅了。

在理性阶段,我们运用运筹力,运用已经得到的判断命题进行推理。什么叫运筹力呢?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孔明摸到龟甲发湿,天象有变,得到了“龟甲是湿的”“天象起变化了”两个判断命题,进而运用运筹力进行推理,得到了“将有东风”的结论。

可以说,运用运筹力后,佳肴就已经诞生了。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类的理性有多么强大——借得东风,大破赤壁,足以在三国史中留下名垂青史的一笔。

经过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运用认知力、思维力和运筹力“三力”,我们最终将全观、全程、全息三个维度的素材整合起来,不断归纳,不断升维,最终达到了这些素材的共融、共通、共进——正心正举的“三共”。在这个过程中,寻求智慧路上的两个死胡同,不仅被避免,而且被打通,我们的智慧就产生。

05

拨迷见智——求知的道路充满愉悦

康德曾说:我生性是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急切地想知道更多的东西,有所发明才觉得快乐。

06

 开启自在之门——让我们自信而谦逊

运用三力,足可以让我们从怀疑论和独断论的两个死胡同里走出来。怀疑论者大可自信起来,凭借着人类的理性,我们可以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看到不变的真理;而独断论者也该谦逊些,即使你有作为人类特有的强大理性,但假如不屑于接受外界的信息,同样只能画地为牢,一无所得。

这个自信与谦虚,将同样体现在智慧与道德两方面。综上所述,我们确实可以从世界的各种现象中,运用理智得到智慧,这点我们确实该自信;但与此同时,按照康德所说:“这是为道德和信仰留下的地盘。”所以,人类要在自信的同时,始终保持谦逊。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