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挫折教育真的有必要吗?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丨韩葳巍 · 主播丨涂山

在一堂公开课上,老师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孩子的未来就像是战火纷飞的战场,充满了未知和危险。我们作为父母,是没办法替他们上战场的,能做的只有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弹药和优良的装备。

学员问:“到底充足的弹药和优良的装备是什么呢?”

老师说:“那就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和信任……”

01

“男孩子就是要穷养!” 

“你怎么动不动就哭鼻子了,还是不是男子汉?” 

“我们让你现在多吃点苦,是为你的未来着想啊!”

这应该是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都听过的话。

这些话不一定来自于爸爸妈妈,也可能来自于爷爷奶奶、老师校长或者是亲朋好友。

现在,许多大人都秉持着这样的观念:现在的小孩子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是时候给他们一些磨练了。教育学家们也美其名曰这种教育方式为“挫折教育”。

与普通家长不同,赞同挫折教育的家长认为:弹药太充足和装备太精良不利于孩子成长。所以他们要给孩子挫折感,让孩子未来能够赤膊上阵。

02

正如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事实也确实如此,学习是充满痛苦的,但是也不是全部都是痛苦。

然而,在挫折教育下,孩子连学习中仅有的一点快乐也被教育者磨灭了。

孩子原有痛苦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还增添了许多“人为”创造的痛苦。孩子的自信心也受到了极大地打击。

挫折教育既然这么“残忍”,那为什么会被提出,又为什么会被这么多人赞同呢?

03

其实,挫折教育在诞生之初并非是现在这副“狰狞的面目”。因为许多歪嘴的和尚把挫折教育的“好经”念坏了,所以我们错误的理解了挫折教育的含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挫折指的是“当一个人从事实践活动的时候阻碍和干扰”。父母或者许多教育者在知道了挫折之后,就想当然的认为挫折教育就是给孩子制造困恼、制造麻烦。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挫折教育不等于吃苦教育。近些年来,爸爸妈妈们把孩子送进吃苦训练营,在过节的时候忆苦思甜,吃着忆苦饭,诸如此类的闹剧频出。

这样的吃苦实际上是一个可以准备的过程,与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问题、麻烦和挫败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只是让孩子走马观花的体验一遭这些艰苦的物质条件,他们获得的情感体验并不深刻,挫折教育也常常流于形式。

挫折教育不等于批评教育。言语的暴力对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就像是中毒的父母中写道:“棍棒的伤可以治愈,而言语的伤害永远无法愈合。”

父母错误的理解了挫折教育,认为就是要在孩子得意忘形的时候给孩子皮冷水,多打击打击他们,防止未来骄傲自满。不用说,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未来一定是充满着自卑感的。

其实,挫折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是适度挫折,因材施教还有回归爱的主题。适度挫折要求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量力而行,一次丢给孩子的困难不应该太多。

因材施教就比较好理解了,针对不同的孩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挫折教育。无论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处在什么状况之中,都要让他知道,父母的爱对他们来说永远都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不以爱为核心的挫折教育对孩子来说,其实都是虐待。

04

与挫折教育相对立的教育则是赏识教育。

本杰明说:

所谓的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爱的教育。”

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受到尊重、受到理解的需要,所以每个孩子也是为了赏识来到人世间。

赏识教育也是舶来品,其核心理念在于“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赏识教育并非关注孩子的弱点和短处,而是孩子的优点和长处。

在这一点上,我们总是认为赏识教育站在了挫折教育的对立面。

单纯的介绍赏识教育可能略显枯燥,那接下来我们就从一个案例中来体会一下赏识教育的巨大力量。

罗森塔尔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经到一个学校中做研究。他随机从班里抽出了3名学生,并且认真的对校长说:

这3名学生经过测验全部都是高智商型人才。过了五年,罗森塔尔又来到了这所学校,结果发现这3名同学真的在如他自己的寓言所言,都成为了高智商型的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了非常突出的成就。

后来,经过研究,罗森塔尔把这种现象命名为罗森塔尔效应。其实罗森塔尔效应就是赏识教育的最好佐证。

我们发现,这几名同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校长和老师们对他们的期望,校长和老师相信他们是高智商型的人才,也就会潜移默化的这样去鼓励他们。而孩子们感受到了这种期望,内心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了起来。

但他们真的都是高智商型人才吗?

当然不是,他们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抽取的学生而已。

05

究其本质,我们发现,无论是挫折教育,还是赏识教育,其实都是殊途同归的,没有谁是谁的对立面这么一说。因为这两种教育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而服务的。

当赏识言不由衷、毫无原则,孩子就会骄傲自满;当挫折教育用过了头,孩子就会缺乏自信、自暴自弃。

对于很多教育者而言,拿捏好教育的尺度可谓是最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之间。

其实,对于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不应该单一的使用,而是应该对孩子多赏识,适当让孩子接受挫折。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孩子身上的美。多鼓励、多赞美,无论是对待教育还是对待生活,总是没错的。

对于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我们更要做到的就是因材施教。教育不是孩子的仲裁者,而是孩子的引导者。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自然也不能有一刀切的教育。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各有利弊,究竟孰优孰略,还应该以孩子的特点、个性为转移。

多一些理智,多一些智慧,多一些对孩子个体的关注,相信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总有一天能够把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总有一天能够拿捏好二者的尺度也能把握好二者的时机。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