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天在上——开封包公祠

 江山携手 2021-04-07
开封包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复重建的,位于在河南省开封市包公湖西畔。
开封包公祠始建于金、元,经明、清等朝代,历代修葺,已有近千年历史。由于黄河水患,屡毁屡建。1984年在原址上恢复重建,是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包公纪念场馆。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走近包公祠,去了解一下这位历史先贤的传奇一生……
青天在上——开封包公祠
       包公祠由大门、二门、照壁、碑亭、二殿、大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灵石苑、假山等组成,它凝重典雅,具有浓郁的宋式建筑及园林风格, 布局规整,庄严肃穆。青天在上——开封包公祠
这是包公祠的二门,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门头悬挂的这块匾额,”德昭古今”四字,表明了历代人民对包公清正无私的无限敬仰,也是对包公精神最好诠释和写照。青天在上——开封包公祠
照壁之后是包公祠的中院,东西两边各有碑亭一座,东边碑亭内是明朝人胡谧在公元1473年为开封府重修包公祠而写的《包孝肃公祠记》,充分证明了开封包公祠的悠久历史。西边亭子石碑上刻的是1988年河南大学教授于安澜先生写的《重建包公祠记》,这也是人们对包公深切怀念的最好见证。青天在上——开封包公祠
这里是包公祠的二殿,展出的是有关包公的正史资料。青天在上——开封包公祠
二殿中央竖立一座《开封府题名记》石碑,为北宋遗物,上面刻有北宋183位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惟有包公名下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指痕。这是人们因敬爱包公,观赏碑刻时指指点点,天长日久而磨出来的指痕,是包公受人们尊敬的实证。可见"包青天"名不虚传。青天在上——开封包公祠
左边是包公逝世后的墓志,是1973年合肥市在清理包公墓地时发现的。墓志铭的作者是吴奎,曾与包公同朝为官。它为人们研究包公提供了最为宝贵的资料。此碑高122厘米,宽120厘米,这里是原碑拓片。
右边“齐山”二字是包公在北宋至和三年任池州知州时,亲笔留下的真迹,字迹至今仍清晰可辩,右侧的题款——“宋刺史包拯书”,系后人误刻。青天在上——开封包公祠
二殿内有包公石刻像拓片一幅,线条清晰生动传神,逼真地再现了包公的风姿。
由于包公的故事宋代以后就被搬上了舞台,戏剧家们按照包公刚毅的性格,用黑色脸谱来展示包公铁面无私的高大形象。久而久之,包公黑面威猛的形象就牢牢的树立在人们的心目当中了。而实际上这才是包公的本来面目。
这幅画像是清代石刻的完整拓片,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和艺术杰作。
青天在上——开封包公祠
       二殿之后是大殿和东、西配殿。
东殿以蜡像和壁画的形式展示了有关包公的演义故事和历史传说。青天在上——开封包公祠
特别是东殿的群组蜡像《铡美案》与真人大小一样,色彩鲜明、形神俱备、毫发毕现、栩栩如生。
西殿是以模型和壁画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包公的历史故事及清德美政。这些壁画表现的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包公故事,如:“端州掷砚”、“陈州放粮”、“国法无亲”、“怒铡亲侄”、“重开惠民河”、“出使契丹”等,故事曲折生动,集中反映了包拯居官清廉、爱国忧民、铁面无私的高贵品质。这里除壁画历史故事外,还展示有宋代官轿、官船等水路工具,包公的官服以及开封府模型等。
青天在上——开封包公祠
       大殿正门匾额上书“公正廉明”,威严感扑面而来。
青天在上——开封包公祠
      殿内上悬“正大光明”匾,中央有一尊包公坐像,高3米多,蟒袍玉带,端坐靠背椅上,劲正如松,威严端庄。这是集历史、思想、艺术和传说于一体的包公的传神写照。
包公坐像两旁陈列着历史文物,有包公墓出土的碗、盏、木俑和普通砚台等。山墙上镶嵌有反映包公政绩的彩陶壁画,壁画边缘有龙凤图案,展示了包公的气魄和威严。
包公作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形象,在人们心目当中矗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为世代敬仰。青天在上——开封包公祠
包公祠并不大,祠后有灵石苑,与祠堂的威严肃穆相比更增添了一些雅致,一边是包公湖的湖光粼粼,一边是小桥流水、怪石嶙峋,别有一番情致。
包公祠东的花亭里的有一口水井。叫做廉泉。井沿是黑褐色的青石,石壁内侧,是一道道被井绳勒得极深的纹道。传说廉泉有的水清官喝下去,清冽可口,但是如果贪官喝下去,必定苦湿难咽。
包公晚年留下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家训的内容由于它的词正言切、大义凛然,被载入《宋史》和《能改斋漫录》等书中。
我们从影视剧中看了太多的包公形象,但是只有来到这里你才能真正了解到铁面无私包青天光辉的一生。
古人曰:“诗言志,歌咏言”。包拯进京前写了首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从包公这首诗的意旨、气势和遣词练句上,我们可以深切地品味到诗如其人,使一个大义凛然、正气冲天的包公跃然纸上,包公上报朝廷,下安百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终于成就了这位扬名千载的杰出人物。青天在上——开封包公祠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