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蒸馍记

 有品者读 2021-04-08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想自己学着蒸馍。我指的是传统的,经典的,最值得推崇的碱面馍馍。比起现代化手段,我更愿意用传统方式去探寻传统文化,所以压根没上网去“搜”。凭着平日里在爸妈,亲友们那儿耳闻目睹的一些印象,我即刻开始动手。按照程序和面,醒发,搭碱,成型,上锅,然后信心满满地守候在厨房,期待一锅白白胖胖的馒头现身。谁知,揭开锅盖后,我傻眼了,放进去多大,蒸出来还那么大,咬一口,嘣儿硬,简直和石头有的一拼么,第一次蒸馍就这样惨败了。看来凡事都没想象的那么简单啊,正如学游泳,理论学的再好,与亲自下到水里,完全是两码子事儿。

我总结了上次的教训,怀疑每一个环节都有问题,可能面没和好,醒发不到位,搭碱的比例也存在偏差,于是,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我重新调整方法,将面揉软揉匀,延长了发面时间,也适当增加了碱面的量。第二次出来的效果略有进步,但不知哪儿欠着点火候,看起来呆呆的,仍是发硬发僵,让人的心也跟着发起呆来。之后,不服输的我又接连尝试了几次,蒸出来的馍不是不够“胖”,就是有点泛黄,虽较以前有了不少进步,但总觉得不是它该有的样子。

我是一个笨拙的人,不过我也同时兼具屡败屡战这样的优秀品质,啃着我的难以下咽的“石头馍”,虽被打击的七零八落,几近丧失信心,我还是决定重来。失败是通往成功的路,反反复复折腾了多次后,我终于捕捉到了个中的一些技巧和要领,动作也越来越娴熟。

这次,我先把面细细揉到软匀适中——这里面有个道理,要发酵,还要上锅蒸,就要比平常和的面略软、均匀。面柔软了,蒸出来就会自带几分松软。而我们乡间有句俗语叫“抱到的娃,和到的面”,意为功夫下到了,自会有好的效果。接下来开始发面。自然醒发与温度息息相关,温度较高,醒发就快,通常须经过两个晚上才能醒发到位,发的不彻底,就蒸不出好馍来,伏天的话可能要快些。发面全程必须加盖严实,以防表皮风干,影响效果,这很重要。常温自然发面隔天一般不会有明显起色,到第三天就不同了,面会高高漩起到原来的两到三倍,并且成明显的蜂窝状,看起来非常有感觉,让你不由得想抓,想掐,想摁,这表示该搭碱了。我从小对数学有点发怵,不会用比例啊克数啊这些标准来精确计算和表达,但凭着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我用最朴素直观的方式总结出了我的“独家配方”。通常一斤左右的发面搭小半勺碱面儿就可以了,当然,关键还要看面在手里的感觉,多实践几次就会更有把握。此时,我成竹在胸地反复目测好面与碱的量,充分揉匀,直到感觉面在手里似乎活了,切几刀下去,切口处再次出现密密麻麻的蜂窝状小孔,团在手里拍打时有清晰的空灵感,像是在回应你,提醒你赶快去蒸它,这时就可以立即上锅了。果然,刚刚蒸到三四分钟,透过玻璃盖依稀可见锅内渐成膨胀起来的状态,十分钟后掀盖,一锅白胖喜人的馍热闹地挤在一起,浓浓的麦香扑鼻而来,既养眼又勾人食欲,入口软糯劲道,唇齿留香。用泡打粉,酵母等蒸的馍无论外观还是口感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技术含量自然也小的多,这让我一时成就感爆棚,着实得意了一番。

说到底,要想蒸好馍,只要发好面,征服了搭碱这个较高难度的技巧,别的就不是什么难事了。根据个人口味,做成包子,油酥花卷,糖三角都好。

后来,我又如法炮制,每一次的效果都不错,几乎再没失过手。功到自然成,蒸馍的秘诀就这样被我摸到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