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涟源蓝溪桥面馆---追寻古老的味道

 谦谦书生 2016-07-12

初到涟源居住,就对这古城人人都津津乐道的两件事情向往:一是钱钟书的《围城》出自于一中;二是蓝溪桥的“蓝溪桥面条”闻名遐尔。二者经本地文人墨客的渲染,成了蓝田古城不可或缺的记忆象征,面条更是吸引远近慕名而来的食客如织,光从别人的描述中已是逗起无数味蕾与口水。当我把钱老笔下的学校住所小河李家院子一一逛遍后,就一心一意地追寻蓝溪桥和她的面条来了。因内心有了幻想就有了刻意求全,憧憬某一天,在一个或风雨飘摇或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撑着一把油纸伞转啊转啊,那蓝溪桥就蓦然回首,在一个桥头静静地伫立着静静地等着我,有如五百年的追寻,不求生生世世,只在那一刻一回眸,你看到了我眼中的温柔与不舍的追寻。



一晃数年过去,自以为把蓝田古镇已走遍,自以为早已看到的那座桥就是我心目中的蓝溪桥,自以为边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早餐店早就浸霪了“蓝溪桥面条”的精髓,于是对于追寻“蓝溪桥面条”终不再那么狂热起来,她在我的记忆里开始慢慢地退潮,只是偶尔在路过桥头时,恍惚一缕叹息从灵魂深处涌起,漫过拥挤的人群浅浅地浮现时,就有丝许的期盼与失落。



某日,从八仙的空间看到一组照片,其间几张就是“蓝溪桥面馆”,青青的石板桥、川流不息的河水、尤其是那张“蓝溪桥面馆”的相片,一下叩开我尘封已久的心迹,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品尝一下蓝田久存的古老味道。


八哥告诉我“蓝溪桥面馆的老板娘年纪较大非常彪悍,所有顾客的面条都由她经手煮制,而想吃面条者须自己亲自去端取,否则颜面不保,据说客多人忙时,客人的面条久不去端,老板娘就会用涟源大嗓门叫嚣:‘哪个娘卖X咯,老娘泡的面哪个送喽,要吃快滴自己来端倒去’”。


听完介绍甚觉新奇有趣,更有了一探究竟的欲望。本与八哥约定时间一起去品尝,但他说的地址我竟搞不清东南西北,感觉与我曾经自以为是的“蓝溪桥面馆“相距太远。面馆,你到底在何处呢?难道竟只是隅居一处等我苦苦相思吗?


怕误约会,想先去寻址探路,同学英得知兴致勃勃约我次日前往。


今晨,惺忪间匆匆与老友数人相聚同往。延着狭长的小径,在一排古老的旧商铺边隅隅行走,幽幽的古道,深暗的老式木推门,恍惚间似乎穿过了时光隧道,与前人有种心灵的约会,更有种难以言述的怦然心动。


大约一刻钟左右,来到了一座古桥边,汹涌的河水不知疲倦地向前奔腾着,河堤边,一些妇孺正在洗濯衣裳。一座桥,几百年前伫立于斯,几百年后,我们见到的桥或许多了几许青苔与沧桑,但桥还是那座桥,而它却见证了无数沧海桑田与悲欢离合。看来世间存世最久的除了思想就是坚固了,我暗自想道。


下桥头,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门面静静地立在那里,要不是门上方挂着一幅起眼的“蓝溪桥面馆”招牌,我实在不敢相信那么多人传颂的面馆竟是如此的不起眼。门旁早已站满许多人。我们走进去才发现店面不大,里面只有简陋的五张木桌子,桌上堆满了吃完面条的汤碗,而没吃的客人正在等吃完的凳子就坐,厨房里挤满了人。我跟着她们走进厨房,先到的同学娇已排在前面,然后全权由她负责点卤买单,我们就乐得旁观。


厨房比一般的面店厨房要大,里面忙碌着五六个阿嫂。有切肉的、洗菜的、包饺子的、分面的、下锅的。掌勺的正是一彪悍妇人,看年纪40岁上下说得过去60岁左右也行。她炒肉,分汤,下卤,不管厨房如何人来人往丝毫不乱章法。一口小锅里,新鲜的猪肉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引人食欲大振;一口大锅,沸水直滚,大半锅的水里,放了饺子面条,一个捞面的师傅起劲地放面捞面……络绎不绝的人进来点面端面,可谓热闹。


坐落于桌旁,发现拖家带口来吃的人较多,最多的一个人点了15碗,看得人咋舌。都说“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里的人想出去,”用在这个面店也恰如其分。


站着的坐着的端着吃的埋头苦干的都看不出斯文本相了,风卷残云般吃完,又闲云野鹤般飞走,绝不多占面店一分钟时间。这可能是本店另一特色吧!


不久面熟了,端上面条开动。一股带碱味的面条滑入肚里,辣,是第一感觉,碱味较重,是第二感觉,稍有嚼头是第三感觉,然后,就是淡淡的面味,如此而已,心里竟有些许失望,这终究只是一碗面啊。


人流还在穿梭不断,我们站在桥上,看着这个古老的招牌,看着脚下欢乐奔腾的河水与静立不动的古桥,仿佛历尽千山万水,从思想与坚固中看到了一种流传下来的经典浸润在无声的文明里,而我在弥漫着碱味的面馆里似乎追寻到了那远古的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