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钟书《围城》中的三闾大学原来在湖南涟源【整理】

 3gzylon 2012-11-02
钱钟书《围城》中的三闾大学原来在湖南涟源【整理】

 

编辑/一笑 图/网络



钱钟书受父命从西南联大转去“国师”任教

    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确定要成立国立师范学院时,拟在抗战大后方的湘桂黔择定校址。受命筹办“国师”的廖世承因此考察湖南。

  1940级教育系学生黄季顺在《廖茂如师轶事数则》一文中提到,当时长郡中学已迁蓝田,校长鲁立刚在长沙书店偶遇廖世承,推荐安化蓝田,说其“安定文化”、“青出于蓝”。廖世承随后实地考察,看重其“既偏僻又交通便利”,偏僻是因其远离京广线,受日寇干扰少,相对安宁;交通便利则是有铁路、公路和涟水水运。同时,辛亥志士李燮和之子李卓然表示,可以将其庄园李园租借出来作校舍,“磋商半日,即成立契约”,“国师”最终选址蓝田。

  1938年成立的“国师”暂住李园,为本部;不久在李园以北新建校舍,为第二院。2012年7月12日我们实地寻找时,只见李园已为涟源市政府所在地,第二院原址上建起涟源一中,而曾留“国师”痕迹的所有建筑均已不存。

  


    当年“国师”除少数教师住在李园外,多数租住在校园北面的民房里,与校园隔一条升平河(涟水支流)。那是一座名为“得志园”的地主庄园,与李园相比,条件稍差,是土砖房。吴勇前想带我们看“国师最后的建筑”,就是最后一间土砖房。只是等走到跟前,才发现已被夷为平地。吴勇前最后一次看它是5月份,“带湖南师大的人来,当时也已是破烂得要倒的样子”。

  吴还说,当时,钱钟书住在南边的李园内,与钱交好的老师则租住在北边的这些民房内,钱就经常过河到民房那边去聊天。本来河上有当地百姓搭的木板桥,但后被洪水冲垮,桥墩还在,钱就踩着桥墩过河。吴勇前指着一处河湾,“那时的学生们也多在这河边读英语,还依据河湾天然地做成了游泳池,岸边稍微清理变成了跳水台,游泳的学生在水里用身体组成了国师的英文字母。”现在,河上已建起一座石桥,名字也为“国师桥”,河边是村民的菜地。

  

《围城》与蓝田

   《围城》与蓝田:“平成”是“平安成化”,“本地财主的花园”则是“李园”,“面溪背山”就是涟源一中的“升平河”和“光明山”

  钱钟书来“国师”,主要是受其父亲钱基博要求。其时钱钟书已被西南联大破格升为教授,实不想去蓝田,只是“不敢不听父亲的话”才去的。他在国师任教至1941年。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蒋洪新在《〈围城〉内外的故事》一文中称,小说中描写三闾大学的环境是“平成县乡下一个本地财主的花园里,面溪背山”。“平成”是“平安成化”,或与“安化”有关,“本地财主的花园”则是李园了,面溪背山就是涟源一中的升平河和光明山。小说里描写的方鸿渐对师生同桌吃饭大发牢骚,“干脆跟学生同床睡觉得了”。这与钱钟书本人的态度类似。


  汤晏在《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中称钱不是心甘情愿去蓝田,在路上又吃尽苦头,心情极其恶劣。“只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他在湘西穷山中收获无比的丰富。如果没有蓝田之行,则钱钟书绝对不会有《围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