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钟书:让蓝田走进《围城》(刘风)

 谦谦书生 2013-05-05
一、钱钟书与“国师”

  1939年秋,钱钟书被聘为国立师范学院(简称“国师”)教授,兼任英文系主任。那么,“国师”又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
  1938年7月,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收留从沦陷区疏散至内陆的名流学者,决定筹办国立师范学院,指定著名学者、教育家廖世承为筹委会主任。廖世承经考虑考察,决定选择尚是抗日大后方的湖南安化蓝田镇(今涟源蓝田办事处)为院址。先借驻光明山“李园”(李园系辛亥革命著名人物李燮和旧居。此时,李燮和已逝世多年,仅留其夫人与其弟一家居住,空房较多),后又在相隔不远的另一松树山上,建有“九思堂”教学大楼和学生宿舍。
  1938年12月1日,国立师范学院开学。廖世承任院长,开设有国文、英语、教育、史地、数学、理化及公民训育等七系。1939年,国师又增设童子军先修科和大学先修班。1941年,又增设国文、数学专修科。1943年,又办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教师进修班。
  此时,学院总办公室、大礼堂、教室、图书馆、运动场、联谊社、学生宿舍、教职员新村、发电厂、游泳池、各种实验室及医疗室均已建成配套。特别是教师队伍,已是“名家荟集,多士景从”。90名教员中,有教授35名,副教授16名,讲师18名,助教11名。
  国立师范学院的建成,成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教育战线上的一大盛事。
  于是,“国师”与钱钟书的关系也因此而来。
  1938年7月,廖世承在重庆受命筹建国立师范学院的时候,他便到上海,恳请他的老友、原任浙江大学教授、时任上海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钱基博先生,帮忙参予创建工作。钱基博即应请一同来湖南安化蓝田,尽力协助廖世承,很快就把国师建立起来开学了。钱基博亲自担任中文方面的教育工作。
  1939年秋,钱钟书自昆明回上海探望母亲,即接到父亲钱基博从湖南安化蓝田的国师发回的信、电,说自己老病,要钱钟书到国师教书,以利于对自己有所照料。不久,廖世承又亲到上海,反复劝说钱钟书到国师当教授并兼任英文系主任,也便于公私兼顾,照料其父亲。
  这样,钱钟书便与徐燕谋等其他四位被聘请的同伴,从上海动身,一同赴遥远的湖南安化蓝田的国立师范学院任教。

                             二、“国师”与《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在国师任教二年后,回上海探亲而不能再回国师滞留上海时写的。因此在《围城》中,留有许多国师的影子。差不多可以说,国师就是《围城》中的“三闾大学”的原型。
  在小说《围城》里,主要故事线索,就是写方鸿渐、赵辛楣、李梅亭等五人,应聘从上海动身,结伴去“三闾大学”教书的旅途情况及后来到校的教书情况。
  那么,三闾大学在什么地方呢?小说中最后尚未说出一个真实的具体地方。但它记叙了从上海到该校的一条具体路线。
  第一,方鸿渐他们,曾经过浙江的金华、江西的吉安、福建的鹰潭,再又辗转到达江西与湖南交界的“界化陇”。又经过四、五天,才到达了湖南的邵阳。以上各地,都是真实的。
  第二,从邵阳以后,小说便回避真实,进行虚构了。方鸿渐他们从邵阳出发,坐了一天轿子,走了七十多华里路,在一乡村小镇的伙铺里住了一晚,第二天又坐轿走到下午,便到达了“三闾大学”。小说里此时说,三闾大学是在“平成县乡下,一个本地财主的花园里,面溪背山。”
  据调查,当年邵阳至蓝田的路程,是一百二十华里,坐轿刚好一般是走一天多。所以,如果照此考据下来,这“平成县的乡下”便是安化县的蓝田,这“当地财主的花园”便应是蓝田的“李园”,这“三闾大学”便应是“国立师范学院”了。
  这样考据下来,今日的涟源蓝田,当年便荣幸地进入了《围城》!
  很显然,小说中方鸿渐五人的这段旅程,就折射出了现实生活中钱钟书五人从上海到蓝田的影子。

                             三、蓝田在《围城》中

  蓝田,在一片群山环绕之中,青山绿水,风光秀丽,民间有五马奔蓝田之谓。它是附近数百平方公里内物资的集散之地,由于锡矿山的锑亦借此处河道的帆船外运,所需外来物资,亦由此登岸,运回矿山,就更加促进了蓝田的商业繁荣。因而,当时蓝田便有中山、双江、永兴、光明等街道,近千个铺面,人口集中,商业十分繁荣。
  从1938年开始,长沙的长郡中学、妙高峰中学、明宪中学、周南女中,相继迁来蓝田城区办学。1939年,长沙大麓中学迁来蓝田近郊三甲。不久,达德学校又在三甲创办。同时,实验中学又创办在蓝田近郊的刘氏墓庐。蓝田突然学子云集,人口剧增,促进了工商业、文化教育的进一步繁荣。所以当时的人称它是个“小南京”。
  钱钟书对这一生活环境,留有十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在写《围城》时,就信手拈来,写三闾大学所在的小镇是:“这乡镇绝非战略上的必争之地,日本人唯一豪爽不吝啬的东西——炸弹——也不会浪费在这地方。所以离学校不到半里的镇子上,一天繁荣似一天,照相铺、饭店、浴室、地方戏院、警察局、中小学校一应俱全。”
  又写道:方鸿渐、李梅亭等五人,“同路的人,一到目的地,就分散了,好像一个波浪里的水打到岸边,就四面溅开。可鸿渐他们四个男人,当天还一起去镇上理发、洗澡。”
  还写道:“开校务会议的前一天,鸿渐和辛楣商量好到镇上去吃晚饭,怕导师制实行以后,这自由就没有了。”
  ……
  由此可见,三闾大学所在地的这个小镇,与三闾大学的教职员工如方鸿渐们的生活,关联是十分紧密的。也由此可见,蓝田镇与钱钟书的生活,关联也是十分紧密的。
                             四、蓝田人传说中的钱钟书

  钱钟书离开蓝田已六十多年了,但他却在蓝田人的传说中,留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当年,有一位叫傅真峰的湘乡古文学者与国师的钱基博老先生十分友善,钱基博老先生在蓝田的时候,与傅先生有一段较长时间的交往和通信。因而,傅先生对钱基博与钱钟书的情况,都是比较熟悉和了解的。傅先生曾向他的儿子,今涟源市志办公室退休干部傅定志先生讲过钱钟书这么几件小事:
  其一,钱钟书年青气盛,好胜心强。一次,他与几个同事在晚上给学生办讲座,每人各有一篇讲演。演说前,私下里他与同事斗胜:干脆大家都吹熄了蜡烛,不用讲演稿讲。
  其二,钱钟书初到蓝田,人生地不熟。他第一次从学校到蓝田街上去,在街上转悠一阵以后,竟不知回学校的路径了。他也不向谁打听,继续在街上转来转去。学校亲友见他上小镇很久未回,只好派人上街寻着了他,把他接了回去。
  其三,钱钟书有次上街买书,进书店以后,见到他喜欢的需要的书,他就买。买好要回去了,他才发觉书买多了,自个儿提不动,只好请人送回学校。
  其四,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也堪称一位国学大师。他在国师中文系讲课时,常搬一把太师椅,坐在讲台上讲。讲到得意处,兴致勃发,摇头晃脑,哼哼哈哈。学生们认为他风度十足,生动有趣,十分欢迎。钱钟书虽然挚爱他的父亲,但对此却不以为然,特别是对他父亲的一些学术观点与见解,更不随意附和。他常对一些朋友和学生说:“老头子那一套,你们可别信那么多。”
  ……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女士,在她的《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中说:钱钟书小时“只是一个痴头傻脑,没正经的孩子。”又说,钱钟书很痴,不仅把“痴气”灌注到了《围城》这本书里,还洋溢出来表现在生活中,如逗女儿,在娃娃女儿的肚子上画一个大脸。还说,钱钟书的父母,也曾说钱钟书小时候是“痴颠不拉”、“痴舞作法”的……
  所以,上述傅先生的传说,留在蓝田人脑海中的钱钟书的印象,还是颇符钱钟书的为人风格的。
  只可惜,时过境迁,当时的许多人包括钱钟书先生本人都已作古,我们已不可能知道更多的钱钟书与蓝田的故事,只有深深的遗憾了。
  钱钟书在国师的日子,也并不是十分惬意的。因为,当时正是抗战紧张、国土沦丧、百姓流亡的时候。他与父亲两人远离上海的亲人,生活在小小的蓝田,生活的落寞之感,恐怕也是难免的。并且,这种感觉,还时时流露在他的诗词之中,如:
  一、燕谋、忠匡相约作诗遣日,余因首唱
  昔游睡起理残梦,春事阴成表晚花。
  忧患遍君安得外,欢娱分减已为奢。
  宾筵郁郁冰投炭,讲肆悠悠饭煮沙。
  笔砚幸堪驱使在,姑容涂抹度年华。
  二、新岁见萤火
  孤村乱山攒,着春地太小。
  春应不屑来,新正忽夏燠。
  日落烽吐阴,暝色如合抱。
  墨涅输此浓,月黑失其皎。
  守玄行无烛,萤火出枯草。
  孤明才一点,自照差可了。
  端赖斯物微,光为天地保。
  流辉坐人衣,飞熠生木杪。
  从夜深处来,入夜深处杳。
  嗟我百年间,譬冥行长道。
  未知所税驾,却曲畏蹉倒。
  辨径仗心光,明无风萤悄。
  二豪与螟蛉,物齐无大小。
  上天视梦梦,前途问渺渺。
  东山不出月,漫漫姑待晓。
  事实上,钱钟书在这种“梦梦”、“渺渺”、“漫漫”的“姑待晓”心境中,诗作还很多。当时的国师教授、著名音韵学家马宗霍先生,也时常与钱钟书即“钱默存”有唱有和,兹录马诗三首如下:
  一、竹影次钱默存韵
  梦断苍梧泪已枯,向人亲眼不曾殊。
  沉烟漠漠欲迷梦,蘸月娟娟疑堕湖。
  入律好从调管在,斫光宁许写辞无。
  输他处士山中友,委质宵前未肯孤。
  二、次韵默存见贻
  几见琼琚佩玉人,贪从避地许能亲。
  碎金掷局高难和,挥尘流谈屑共珍。
  遣世膏盲天欲问,养匈荡宕气融春。
  与君好砺抟鲸手,不作寻常暖媚新。
  三、立春叠前韵答默存
  据梧杖策竟何人,物论难齐道未亲。
  稍觉成亏非我有,欲携襟抱向谁珍。
  乘流壑去舟还在,振蛰风来地已春。
  早晚青归凫试暖,破吟待子发硎新。
  马宗霍的这些和诗,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钱钟书忧国忧民、郁郁寡欢的心境。

                            五、国师·一中·三闾

  国立师范学院1938年建立于蓝田光明山,12月1日开学。但办到1943年的时候,日本侵略军已进逼湘中,蓝田战争形势紧张起来。所以,到1944年便不得不西迁溆浦,结束了在蓝田的办学。
  国师西迁以后,留下了全部校舍及一些难以搬走和来不及搬走的教学、生活用具,给再办学校留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1946年,湖南省教育厅为收容国立师范中的湘藉流亡学生和复员军人就读,便利用国立师范学院的原址及其遗留设备,设立了湖南省立第十五中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省不再直管中学。1952年8月,省立十五中学移交县办,改为名涟源县第一中学。至今,涟源一中已有五十多年办学历史了。
  如本文前述,如果说国师就是《围城》中的“三闾大学”的原型的话,那么,“三闾大学”现在的原型,就是涟源一中。
  当年,国师曾在一高地上建有一座十多米高的钟楼,上挂铜质吊钟,打钟工人在地面上用粗麻绳牵动钟中心下吊的铁砣打钟。钟声清越,响亮悠远,不仅学校范围内师生员工全可听到,按钟声所发信号作息,而且附近居民也可听到,颇为悦耳动听。
  今涟源一中,已高楼林立,焕然一新,但为了纪念,在钟楼旧址建有“三闾钟楼”,用电铃输发信号。
  更有甚者,为了发扬国师——“三闾大学”的优良教学作风和浓厚的学习空气,大力培养人材,一中校园内又创办了“三闾学校”,而且还成立了“三闾文学社”,办了“三闾文学报”。
  可以预见,在国师——“三闾大学”的风水宝地上,通过刻苦学习的萃萃学子们,将有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建设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名垂千古,为国师——“三闾大学”、涟源一中争得名誉!
  这样,也许就更加不枉蓝田借钱钟书先生的如椽大笔,走进了《围城》了!

  参考书目:(1)钱钟书:《围城》
  (2)杨绛:《记钱钟书〈围城〉》
  (3)涟源涟漪诗社编:《涟河旧雨》



  作者简介:刘风,男,1939年生于湖南涟源。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湖南文学》、《萌芽》发表小说。1998年出版寓言集《小乌鸦喝水》,并获首届张天翼寓言童话奖——宝葫芦奖;2000年出版散文集《岁月遗痕》。所作歌曲《咱们从小讲礼貌》(李群?  曲)获全国少儿歌曲评选最高奖,并长期入选全国统编小学音乐教材。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