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情缘半岛 2021-04-08

     《孟子·离娄上》中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古语中,数词一般表示虚数,不像我们今天表示确指,“不孝有三”意为不孝的表现有很多。“无后”,后来的人一直了解为没有留下后代,但很明显最初并不是这个意思,孟子所说的“无后”讲的是做子女的没有尽到应有的本分和责任。因为舜娶妻时连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告知,这在当时是多少有违常理啊,正所谓婚姻之事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舜的作为既不合礼数也不合孝道。

         那么,后来谁又最早对这句话做出了解释使它有了今天的含义呢?

        原来这全要归结于汉代的一位文人赵崎,曾作《十三经注疏》,在书中,他说:“于礼有不孝者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他认为不孝之人有以上三种表现。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不得不说是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发展。阿意曲从,意为对父母长辈无条件阿谀奉承,就算知道他们犯有错误,做事不合理,也不能指出说明,这个思想最早出自孔子的《孝经》。孔子说:“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子对父要绝对的服从,显然是不理性的,对父母错误的决定也盲目支持,最终可能会陷他们于糟糕的境地。所以,后来随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儒士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反是不孝的表现。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原意是本来家庭就贫困,父母又日渐年老,当子女的却还不上进,不去谋取一官半职获得俸禄来供养父母,这也是不孝顺啊。

         如今的社会,人的出路有千万条,不一定非得通过当官获得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但道理都一样。家贫亲老,若孩子无所事事,不努力工作改善家人的生活,那也无异于不孝子。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显然是赵崎个人的观点,在他觉得,所有的不不孝中,最严重的就是不替家族延续香火,断绝了子嗣。古代,人丁兴旺是家族发展的重要标志,其中男丁比女娃又更加重要,这大概源于千年前宗法思想的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