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剩下“两孝”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

 我是皓春夏秋冬 2021-04-10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传统美德的国家,很多美好品质都是自古流传至今。“孝道”作为传统美德与现代美德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极深刻的责任感。这既是一种大家认同的道德体现,也是人情感的组成部分之一。父母将子女含辛茹苦的养大成人,这其中有多少辛酸痛苦就不提了,大家或多或少都理解。作为儿女长大成家后,自然要担任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这也是一个成年人应该有的责任心。

在很多历史典籍中,都能看到古代的教育中,从小到大,孝道都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尤其是在一些少儿启蒙的篇章中,更是如此。在我们日常使用的俗语中,也有一句和孝顺有关的,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说法的来源出自赵岐的《孟子注》“于理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在慢慢的演变中,以话传话就成为了我们今天听到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剩下“两孝”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今天我们就详细讲讲。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离娄上》中,曾记载着孟子说过的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说,舜在不告诉父母的情况下,就娶妻生子,他这一行为就是无后。其实就是在讲,作为子女在有重大的人生抉择时,应该告诉父母让他们参与进来,毕竟父母是生你养你的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算作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比如:不听从父母的建议,做出有违父母之命的行为等等。但这思想和话语,在民间的流传中慢慢的失去了它原本的意思。

原本这句话是指做事前,要参考父母的意见,让他们参与进来,毕竟他们是你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之一。你不通知父母,就代表不尊重父母。但在各种版本的理解下,渐渐演变成为了如果结婚成家,没有产下子嗣,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当然,这也是因为很多复杂的原因集合在一起,才有了如今独特的民间俗语。“不孝有三”中除了“无后为大”之外,还有两种视为严重不孝顺,那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和“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这第二种不孝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可能有点难,但如果深挖其背后的内涵,就能理解为什么这样说了。听从父母建议是孝顺的一种表现,而只听父母的话却是一种不孝顺的表现。很多人所有的事都依靠父母解决处理,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年幼时尚能理解,如果一直这样就不太好了。养成这种习惯后,自己也没有了自立能力,也没有了处理事情的经验。对于父母的建议不论好坏,是否正确都照单全收,听见了就照着去做。

很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的事情,父母并没有经历过。他们可能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提供建议,父母的安排也不一定是正确的。这让外人来看就是父母坑了自己的孩子,让父母背上不义的形象。所以,父母的意见和安排要听,但也要分情况分事情。不能事事都听从父母,哪怕知道这样做不合适,也按照父母说的行事,那就不对了。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这也是三孝中的其中一孝,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孩子长大成家后,家境不富裕总想着继续依靠父母,既不在认真读书,从而考取功名上持之以恒,也不在赚钱养家,经商营业上花心思,是很大的不孝顺。作为子女,父母把你养大成人后,就应该自立更上开始自己的生活,而且父母把你养大,你没有好好努力工作挣钱来回馈父母,还想着怎么继续依靠年老的父母,是让人不齿的行为。放到现在来说,就是指那些“啃老族”,已经到了可以赚钱养家的年纪,却依然游手好闲,吃父母的老本。“不孝有三”相信大家都有了解了,其中一些方面我们也要结合现代思想,辩证的去看待学习,但是不论社会怎么发展,孝顺都是一个值得保持和发扬的优秀美德。

参考资料:《离娄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