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星驰参加的武状元考试,在中国的真实历史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昵称74650355 2021-04-08

提到武举考试,武状元,你想到了什么?

是刘家良的最后一个“无举”?

还是武状元苏乞儿?

或是岳飞枪挑小梁王?

应该说,这些都是根据真实的武举考试创作出来的,有真实也有虚构。武举,创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前后延续近一千二百年(中间有中断),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武举考试。

以武取士的做法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古代战争中最受推崇的当然是使用弓箭的技艺。传说中的后羿射日正是这种思想的反应。春秋之前国家的主要战争方式是兵车。车上有三人,一人在中间驾车。另外两人使用戈矛和弓箭。所以一个国家要想壮大,国事就必须“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

周代的“以射选士”是古代“以武取士”的最早模式。据《礼记.射义》记载,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以射技辨别才艺之高下。周代射仪规模盛大,主要分为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等形式。其中“大射”是在射宫举行的选谢之礼,亦即选诸侯的射箭比赛。“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又如选士,则是在各地诸侯推荐出人选之后,由天子通过射箭考试来进行选拔。“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射中者获得参与天子祭礼的活动,射不中者则要受到夺爵削地的处罚。

在这种风气下,贵族要将射御作为必备知识传授给接班人。本身就是射箭高手的孔子有一句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从中便可看到射箭在当时的贵族中是何等的流行,普及。

拓展阅读:两千年前孔子的这句话,记载着中国人已丧失的,文武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关于孔子的影视,其中必然有射箭的描写

当时成年贵族子弟都要进入辟雍,泮宫学习,相当于今天的大学,习武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毕业时,射箭和御车都要达到很高的标准。据《周礼.地官》记载,射箭有五条标准,一曰白矢,指射透箭靶。二曰参连,即三箭连发。三曰剡注,指箭头直前注于箭靶。四曰襄尺,指臂直如箭。五曰井仪,四箭命中箭靶成井字形。

御车的标准亦有五条。一曰鸣和鸾:行车时马颈的铃要和车轼上的铃鸣声协调,马稳车平。二曰逐水曲:马车沿着曲折的水边驰驱而不颠坠。三曰过君表,从仅容车射的门洞里冲出。四曰舞交衢,车马能左旋右转,回还自如。五曰逐禽左,驱车追赶野兽时,要绕到野兽的左方,便于射杀。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争霸,特别重视武艺人才的培养,如齐国的管仲要求地方官荐举“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从者”,如有疏漏不报的要追责。荀况说“齐人隆技击”,与这一政策很有关系。而秦国商鞅变法,定军功爵制,使秦国从一西陲小国一统天下。吴起事楚,强调“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在一些国家还出现了对应试者“以力取士”的做法,如秦国“崇尚气力”。这可以说是和后世武举必考气力的作法是延续的。

汉代对武士的重视与选拔,使一些出身低微的武士能够位居高官,比如名将卫青,曾身为奴仆,李广以良家子从军(这时的良家子指军官、官员之后,在成长过程中就受到武艺的教育),善于骑射,作战勇敢,成为一代名将。

科举创始于隋炀帝,国家选拔军事将帅的基本做法是昭令朝廷官吏推荐。而唐承隋制,并在武则天时代创立了武举考试,将这一选制度化。

武则天创立武举,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武则天以女性登基,必须培养自己的势力,而不能依靠之前的关陇集团。这样,主持殿试,特设武科,破格用人,使大量寒门庶族地主,甚至草野布衣之士“释褐入仕”,这些人自然感恩成为武则天的亲信。

第二,唐王朝经过几十年的和平生活,“人之忘战”,府兵战斗力大为减弱,武举,当然是激发人们的习武热情,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个手段。

因为武举是武则天创立的,所以《狄仁杰》中,特意有武则天主持武举殿试的场面,当然和真实的考试内容并不一样。

唐代武举考试内容:“以五等阅其人,一曰长朵(远射),二曰马射,三曰马枪,四曰步射,五曰应对(面试)。以三奇拔其选:一曰骁勇,二曰材艺,三曰可为统领之用。”可见,射箭,骑射,骑枪,是最主要的考试内容。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打马球

唐军重视骑兵作战,唐太宗好打马球,就是这种军事传统的一个表现,因为马球和马枪对武者的要求类似。武举中马枪的考试方法是,“断木为人,戴方版(板)于顶上,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驰马入埒,运枪左右触,必少而人不足踣。”“枪长一丈八尺,径一寸五分,重八斤,其木人上版,方二寸五分。”成绩评定:分为上,次上,次三等。“触落三板,四板为上,二板为次上,一板及不中为次。”

武举为提高尚武之风起了积极的影响,如德宗时代,有近臣奏称,“兵部武举等,每年尝数百千人持挟弓矢出入皇城间,恐非所宜。”虽有夸张,但也显示出当时的尚武之风。李白“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代的文人多数是知兵习武者,特别是初盛唐的诗人们很少没有亲历过大漠苦寒,兵刀弓马的生涯。

需要注意的是,武举只是国家军事人才的来源之一,并非全部,而且从唐代开始,武举考试便重武艺,气力,而忽视人才的军事理论素养,至使武举人“教养弗至”,不过,武举还是诞生了大量的军事人才,最著名的武举出身的将领,便是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唐室”的郭子仪。

宋代,从真宗时期开始考虑设置武科选拔武臣,如咸平三年“河北守城举人康克勤等三十人对于便殿,上亲阅,试以强弓劲努。克勤善左右射,击剑。中选者十八人,并补三班借职”。宋朝较为重视武举的军事理论水平,“较试以策略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其间以策略武艺俱优者为优等”,也就是说如果只有武艺高而军事理论不通,是不能入选的。

有意思的是,与宋朝并存的,模仿中原王朝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唯一模仿建立武举制度的是金朝,考试内容为骑射,骑枪,面试《孙子》《吴子》等军事理论。虽然武举只是金朝军事人才来源的补充。但金朝对武举人才非常重视,以武举人为骨干组成一支皇帝的亲兵机动部队使用。

宋代武举的最高一级考试同样为殿试,初设武举时,还有殿试落第者,结果有的考生因为好不容易到了殿试又被劝退,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寻死觅活。有个名叫张元的考生还因此而降了西夏,估计《敦煌》里的赵行德原型就是他。于是宋仁宗时代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

电影《敦煌》,文举考生赵行德殿试时被问西夏对策,应对不善被劝退,于是去了西夏,后来成为李元昊汉人部队中的一员。

宋朝武举考试的内容,武艺方面有弓步射,弓马射,弩踏,抡使刀枪等。其中上等的要求是:弓步射二石,弩踏四石五斗力以上,更兼别事艺三般(三种兵器)以上。“枪刀并标排手角胜负,计所胜第赏”。

顺便一提,清代所著《说岳全传》,描写了岳飞为夺武状元枪挑小梁王的故事,这只能当作小说来读,岳飞一生并未报考武科,小说对科举考试的描写也与现实不同,是清人根据清朝科举所创作的。

中国的科举,最重要的内容是步射和骑射,其次是马枪和气力的考试,很少出现比武的形式。史哥个人认为其原因是,射箭和马枪是最重要的武技,而其技艺基本上不需对打即可考出,科举主要考查的是武士的素质,格斗技艺可以在军营学习磨炼,如果刀枪格斗以比武的形式考试,在争夺武状元的情况下,即使用木刀木枪,也无疑有很高的伤残率,且无法做到公平(武功第二的人有可能第一场就被武功第一的打伤淘汰),所以武举考试的内容是有其原因的。

要像电影里这种比法,没上战场前就得非战斗减员一大半

为提高科举考生的素质,宋代还开创了“武学”,即军事人才的培养学校,由朝廷选文武官吏中知兵者为教授,课程主要有:诸家兵法,历代用兵成败,前代忠义之节,以及弓马,武艺等。学员由官员荐举和考核组成。

这里史哥插一句,今天的人认为什么是武艺,武学?有人认为花架子才能叫武艺,战场技术不算,但实际上,一个东西的命名,要看它最早是如何命名的。比如一种动物被命名为“马”,你不可能后来牵来一只鹿,说这就是马。同样的,什么是“武艺”,“武学”,也应该先在历史上找寻它最早的出名,而历史明确的告诉你,武艺,武学,最早都是军队的用语。

元代不设科举,当然也不设武举,在野文武人才没有上升通道,这是元代短命的原因之一。

明代武选途径有四,分别为世职,武举,行伍,纳级(兵部推选升职),“应武举者,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俱求实效,不尚虚文,三年一开举。”明朝对武举非常重视,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官职虽然世袭,但因为朝迁重视武举,所以也参加了武举考试。二十三岁的戚继光入京会试时,正好遇上鞑靼可汗攻破古北口后围攻北京,来京会试的武举亦被选守城,戚继光根据敌我情况上书提出御敌方案,受到兵部重视,被作为将帅之才推荐给嘉靖帝。

另一位抗倭名将,武术家俞大猷也是武举出身,取得了会试第五名的成绩。

武举名人虽然不算多,但这两位都是

吴三桂和他的父亲吴襄,也是武举人出身。

明政府规定应乡试者必须赴其所在官司衙门和各军卫投保,或由数名应试者具结作保后,方可参考,相当于今天的政审。武举会试落第者,也可赴兵部拣选,以充下等军吏。

崇祯四年,武科会试,举人中能使一百斤大刀的只有王来聘和徐彦琦两人,结果徐彦琦竟然未被录取,发榜后舆论大哗。崇祯拘押了主考和监试,撤免了兵部郎官二十二人。后亲执殿试,王来聘获武状元,授副总兵之职。

清代武举考试,先考马射和步射(即马步箭),合格者再试开弓,舞刀,掇石(即弓刀石),最后为策论和默写武经。

《武状元苏乞儿》中的师爷代笔策论

清代武举考试已相当腐败,传递,代笔等作弊行为很多。《武状元苏乞儿》中的描写,是非常有根据的。

换试卷,打小抄

《武状元苏乞儿》,可以看到导演对清代武举考试非常有研究。

这是步射,不是考气力的开弓

掇石,中间的石锁才是真正的历史上的器械,杠铃是为了喜剧效果加上去的

武举考生来自各省,每省有固定的名额,这点也符合历史

虽然是搞笑,但历史上的确要根据考生的表现评出等级

最终的殿试,由皇帝钦点三甲。所谓“天子门生”,即是如此。

武举自唐代由女皇帝武则天创立,清光绪二十七年即公元1901年又由慈禧废除。武科所习“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兵事无叙,施之今日,亦无所用”。然而,自打60年前鸦片战争被英军轰开国门,大清已经应该意识到战争的形式改变,更何况1860年曾国藩的半现代化的湘军剿灭追着八旗和绿营打的太平天国,清朝至少应该以湘军为蓝本进行军事改革,然而大清硬是丝毫不为所动,倒是曾国藩为表忠心把湘军裁撤大半。直到40年后,经过甲午和庚子的双重打击之后,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武举才被彻底废除。新起的各种近现代武备学堂取代了武举成为新的提供军事人才的途径,而这些学堂中有着许多中国近现代史上熟悉的名字。

武举,中国历史上跨度一千二百年的军事人才选拔制度。他既是军队人才来源的有效补充,也是民间习武人士的上升通道,以及鼓励中国尚武之风,改变重文轻武局面的一种手段。它并非军事人才的惟一渠道,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渠道,毕竟,没有武举出身的郭子仪,戚继光,俞大猷,吴三地老天荒,中国历史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

本文内容主要参考自 《武举制度史略》许友根著

全文完,如果喜欢本文,请点一个“在看”或分享到朋友圈。)

八极拳高级实战教学

陈浩哲老师多年来致力于八极拳的实战研究
具有丰富的实战和擂台经验
曾多次获得国术会传武擂台赛冠军
也是国术会擂台唯一一名
使用八极拳技术最多的选手
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
真正的新派传统武术实战专家

课程中全部为陈浩哲老师在擂台实战中成功使用
给对手造成重创的招法 课程涵盖了
技术讲解
快速演练
实战心理引导
基本功教学
内容全面 细致入微
是一套真正的新派实战传统武功“秘籍”

长按或扫描下面二维码一起学习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