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文稿统筹:孙洁 文稿整理:俞海跃 编辑/视频:岑秉融 小编导读 上一篇中,我们学习了津液出下焦,知道了津液从下焦所出的过程、津液运行的异常和对临床的一些启示。(可点击蓝色文字回顾复习)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营气、卫气的功能。 (下方附有PPT视频,可结合文稿学习)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精气神的第三部分的最后一个内容,一共有两个条文,分别来自《灵枢·痈疽第八十一》及《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我们分别来看看。 原 文 灵枢·痈疽第八十一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 这段文字其实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思想,过一遍你就知道了:“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 你看这个“温分肉,养骨节,通腠理”是不是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卫气的功能?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这不就是一个荣养的作用吗?不就是营出中焦吗? 可是,他这里是有特色的。我们要挑出来讲的恰恰就是这句话:“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这是我们第二次看到,或者说是在第二种场合看到“变化而赤为血”。他这里有没有提到说“上注于肺脉”呢?没有!这里是在孙脉、络脉变化而赤为血,所以脉能化血。 那么再回过头去看我们之前纠结的问题:变化而赤为血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心阳。因为脉嘛,心合脉。 所以这段文字有两个作用,第一,告诉我们孙脉也可以使津液变化而赤为血,经脉和调他就会变成血,第二,正因为孙脉也可以化赤为血,意味着津液化生为血,中焦所出,上归于肺的这种情况也是靠心阳,或者说心脉的作用。 这是这段文字里面最值得单独拎出来讲的。 那么还有一个不太容易懂的呢,就是“阴阳已张,因息乃行。” 这个阴阳已张,从上面的经脉、络脉讲下来,所以这个阴阳分别指什么呢,经脉为阴,络脉为阳,那么阴阳已张的意思就是,络脉、经脉都已经很旺盛了,阴阳已盛,以息往来,就随着我们的呼吸运行。 还记得吗?我们讲营气的时候,营气的运行是随呼吸而动的,一呼一吸他跑多远,是有一个固定规律的。 所以这就是我们在传统锻炼中,特别强调调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调息,意味着你在调经脉,在调营气,在调营血。 我们复习一下化赤为血的条文。 一个是这一条“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再一个“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前面学的“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这三个条文我们放在一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是经心阳化赤为血了,不会是手太阴肺经。如果是手太阴肺经的话就没法解释这段文字了,对吧。 原 文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 这是我们今天讲的最后一段,《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 你有没有看到,这是再次强调了营气的濡养作用。而且再次强调了营卫是来源于水谷,对吧? 他们的区别只是说水谷里不同性质的气而已。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 卫呢?水谷之悍气也。 我们在学中基的时候,只要讲到营卫,老师讲的第一句话就是营气是水谷之精气,卫气是水谷之悍气,就是从这个条文里面来的。 那么“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就是卫气的循行特点,他在脉外的循行特点,有没有看到? 这跟我们前面讲的那个,从手太阴,再到手阳明,再到足阳明,跟营一起行于二十五周,循经脉而行不一样,对不对? 还记不记得我们前面讲卫气要出于阳的时候是从目内眦出于阳,然后从足太阴之分间入于阴,对吧? 这跟我们前面讲的手太阴肺经的循行又不一样,对不对? 然后在这个《灵枢·卫气行》这篇,他又单独讲了一种卫气的循行方式,并且还有这种应刻数行的特点,跟我们讲的这三种又不一样。 所以说,卫气的循行可复杂了,或者说,有很多变化,很多说法。 但是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行于阴的时候,人能寐,如果不入于阴,人就目不暝,不能寐,这个特点是没有争议的,所以我们把这点记住就可以了。 那么最后这个“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要顺应荣在脉内,卫在脉外,然后分别有不同的功能这个气化特点。 对于《痹论篇》里又有特别的发挥,说如果他没有从其气,荣卫没有这样循行的话,那就脉络空虚,或者不能卫外,就容易为风寒湿三邪所犯,而为痹。 因为这段话是放在痹论里面的,所以才特别点出这一点。 但是单纯从文字上来看,“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应该是一个总括,不仅仅是针对痹证而言的。 有问题的朋友可在下方留言 小编会积极联系孙老师为大家解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