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液是怎样生成的

 为什么73 2021-05-31

作者:顔文强

图片

作者简介

颜文强,1983年10月出生,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人,现为大理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学理工科、后学文科、再学中医科,注重文理交叉。先后师承闽南师范大学邓文金教授、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一级教授、院士待遇)詹石窗教授、新安医学“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目前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荣获2017年度云南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3项。目前主要从事道医哲学、古中医药学、古天文历法等研究。

至此,我们已经知道,“浮脉”是小血脉,“络脉”是小气脉或小血脉,“孙络”是更小的气脉或细血脉,“经脉”可指大气脉,也可指大血脉,但是古人对于大气脉都作了详尽描述,且大血脉比大气脉要容易观察得多,那么大血脉哪里去了?这得从古人对于血液形生成的认识探究起,因为古人对于血液形成的认识与今天西医的造血理论迥然有别。

对于血液的形成和运行,《黄帝内经》记载并不多,其《灵枢·痈疽第八十一》是这样描述的: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1]

“中焦出气”指中焦脂膜腐熟出来的那部分水谷精微之气。“溪谷”即分肉中的空窍、空隙,也是针灸的穴位,是营卫气集中和交接之处。《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解释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2]“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指出了,经络“营气”渗透进“孙脉”与津液相调和而成红色的血液。当然,从根本上讲,津液也是“气”凝聚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至于为何津液与血液同为“气”所凝聚且同为液体,但颜色却不同,那是因为“气”的数量以及排列不同。就像在同一棵植物上有开红花的,也有开白花的,更有一些植物品种所开之花多种颜色。而天地万物均为“一气”所化生,之所以千姿百态,也正是“气”的凝聚致密程度和排列次序的不同造成的。要言之,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血液是渗透进孙脉中的营气与津液调和而成,与西医关于骨髓干细胞造血的提法明显不同。当然,古医学也认为骨髓与血液可以相互转化和滋生,但这不是同一回事。“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即是说,血液是先充满最细小的血络——孙脉,孙脉满溢后才灌注于粗一些的血络脉,最后流注于粗大的血经脉,由小到大,逐级汇流,犹如百川归海。可以画出《血液生成与灌注图》表示为:

图片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也有言: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3]

“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此处“肺脉”是指与手太阴肺经相连的细小血络脉——“孙脉”,也就是说经络营气先是渗透手太阴肺经旁的孙脉,然后与孙脉中“津液”相调和成血液。同样,其他十一经脉的营气也是先渗透与各自相连属的孙脉,再与孙脉内的津液调和转化成红色的血液。孙脉满溢后就流到相连的血络脉,最后汇总到大血脉——经脉。在流通的过程中,血液逐级濡养五脏六腑和全身组织。而由于无数的孙脉和络脉与大经脉相通的缘故,使得整个血液流动呈现纵横交错网状结构。也就是说,气和血都是润养肢体的营养来源,气聚而成血,血中又载气,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二者的流通无碍是人体生命康健的基本保障。但是,气和血的外观形态又显著不同,“气”特别是十四经脉中的“气”更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而血液是“营气”与津液调和而成,故比“气”要柔润,其流通呈网状结构。当然,津液与血液说到底也是气凝聚而成,只是凝聚度、数量和排列次序不同而已。下文会对经气的环状运行和血液的网状流通展开讨论。


[1]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黄帝内经灵枢译释》(第三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621页。

[2]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四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481页。

[3]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黄帝内经灵枢译释》(第三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193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