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咽喉

 玄冰生孙洁 2021-04-08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望诊。今天咱们要望的是咽喉。所谓咽喉要道,咽喉当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肺气通于喉,胃气通于咽,所以咽喉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肾经挟咽喉,所以咽喉的病变往往还与肾有关系。总结一下,就是咽喉的问题,多半与肺、胃、肾三脏有关。

咽喉有什么功能呢?咽喉能够下水谷,出音声,通气道,所以正常的咽喉,应当是色泽淡红而润滑的,不肿、不痛,而且呼吸、发声和吞咽都是畅通无阻的。那么反过来说,当咽喉有病了,可能就不再是淡红的了,而是鲜红、红肿,呼吸不利,声音嘶哑或者是不能吞咽,对吧。咽喉的疾患和症状很多,多到可以单独成为一个专科,那就是喉科了。所以我们今天呢,就只能是讲讲最常见的一些咽喉异常的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那么最常见的就是咽喉肿痛了。如果是咽部红肿胀痛,甚至还有溃烂,有脓点,黄色或者白色的脓点,这个叫乳蛾。有红肿疼痛,有溃烂,有脓点,这个多半就是热证,是热壅为患,化腐成脓。那么大家想想这可能是那个部位的热呢?不许说是咽喉的热哈,大家想想是哪个脏腑的热?前面讲过咽通于胃,喉通于肺,所以这个咽喉的热壅就应该是病在肺胃。是肺胃热毒壅盛而引起的。这个热比较盛,所以称之为热毒。毒为热之极嘛,热到极点,就可以称为毒了。

其实关于乳蛾呢,还有更精准的描述。在《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这么描述的:其发病部位在咽喉部两侧的喉核处,证见喉核红肿疼痛,表面或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因其形如乳头,或如蚕蛾,故名乳蛾“。你看,这说的不就是扁桃体吗?但是这两者并不能完全对等,更不是因为有了化脓性扁桃体炎,我们就造了这么一个病名与之相对应。而是这两个分属于中医和西医的病,在表现有比较大的重合而已。但是现在为了概念的清晰性,基本把二者对应起来,也不能一定说是不对。

那如果同样是咽喉红肿,但是红色比较娇嫩,而非鲜红,肿痛也不是特别厉害。这个就是虚证了。肾经挟两咽。所以这个多半就是肾水不足,阴虚火旺引起的。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咽喉肿痛必定是病程比较长的。所以我们一些慢性咽炎,往往是一有不舒服就吃点喉片,吃点薄菏糖,但是这些东西都是清热为主的,或者是辛凉的,反而容易伤肾阴,所以吃的进候舒服,吃过以后却并没有什么用,甚至越吃越不好。

还是咽喉红肿,如果是漫肿,整个咽喉一片都肿起来了,颜色仍然是正常的,淡红的,这个主什么症呢?漫肿而色不变是痰湿的特点,所以这是痰湿凝聚的表现。凝聚在哪里呢?还是肺胃。

如果颜色是淡红的,正常的。也不肿,但是经常反复发作轻微的疼痛,或者是咽喉发痒而干咳。这个是虚证还是实证哪?这肯定是个虚证。好,精气夺则虚。这个虚证是阴阳气血的哪个不足呢?阳虚则寒,寒水互化,所以阳虚不会干咳,也不会痛;阴虚则热,水少则干,阴液不就是水吗?所以干咳而痛。那么这个就是气阴两亏,虚火不浮的表现。

还是讲咽喉的红肿。如果在红肿的同时,还有咽喉的腐烂,腐烂的周围表现为红肿。这个还是实证,轻证可能这个腐烂就比较分散,比较浅表。假如腐烂成片或者烂出个小坑儿来,表现为洼陷的,这个说明火毒比较重了。但如果腐烂的时间比较长,周围的颜色也没有那么红,只是淡红或者干脆就是苍白色的。这个就是虚证了。同样也分轻重。若是腐烂分散,而且浅表,这个是阴虚虚火上炎。大家想想是哪儿的阴虚呢?可以是肺阴虚,也可以是肾阴虚,或者二者兼而有之,那就是肺胃阴虚。如果腐烂是成片而洼陷的,说明不但虚,或者气血不足,或者肾虚,而且还有火毒,因为有正虚的底子在这里,难以抵御外邪,所以邪毒,火毒因之内陷引起的。这种情况就比较严重了。

除了辨咽喉的红肿——我们前面讲的基本上都是咽喉红肿,对吧——我们还要辨伪膜。所谓伪膜,就是指在溃烂的地方上面覆盖有一层白色的腐烂物质,中医就叫白腐,形如白膜,这个就叫伪膜。所有溃烂的地方都可能有伪膜,而不止是说咽喉溃烂才会有。辨伪膜是中医诊断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诊断方法。

对于咽喉部的伪膜来说,如果伪膜质松而厚,容易拭去,而且擦掉以后不会再长出来,这个是胃热熏蒸引起的,病情比较轻。但如果伪膜很坚韧,不容易剥离,一定用力去剥就会出血,或者勉强剥掉了,很快又长出来了,这个就是重证了。是肺胃热毒伤阴引起来的。多半是白喉病的表现。因为这个病会传染,而且传染性还比较强,所以也叫疫喉。疫就说明它有强的传染性。我们可以用养阴清肺汤来治疗。

在1950年代的时候,白喉流行。当时的安徽省卫生厅特别派了一个工作组到当地卫生院进行调研,收集中药治疗白喉的经验,结果是100%有效。在治疗过程中一般一剂药就都会有点感觉,3剂药就基本上好了。个别严重的可能要用4-6剂药。住院时间在9天以内。这个观察报告后来就写成了一个小豆腐块,发在1956年5月份的中医杂志上。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已去网上查一下,很短,只有半页纸。但是很有意思。

实际上,养阴清肺汤这个方子就是专门为白喉而创设的。因为我们中国人本来是没有白喉的。后来随着清代门户开放后,才从境外传进来。1795年郑梅涧在他的喉产专著《重楼玉钥》里详细记载了这个疾病,并创养阴清肺方来治疗,一直沿用至今。

最后,我们简单地讲一下辨咽喉脓液。首先当然是辨成脓与否。如果咽喉局部红肿高突,有波动感,压之柔软而凹陷的,这个多半是成脓了;如果压之坚硬的,那就还没有成脓。再来看看脓液。如果是脓液稠黄的,这个是实证;如果脓液是清稀或者干脆是污秽的,这个就是虚证了。

若以排脓的情况而言,则脓液易出者,创面愈合快,此为正气尚足;脓液难清者,创面愈合慢,此为体弱正虚。

好的。望咽喉,咱们就讲到这里。这样的话,整个望头面五官咱们就都讲完了。最后小结一下,望头面五官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一个是我们讲了五色诊法,这个是望诊的大规律,无论是望哪儿,都要遵循的规律。第二个是头面五官,其位在上,属于阳位,易为阳邪所伤,所以呢,火热证就比较多,而以肺、心、胃、肝之火最为常见。第三个是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人体的每个部分,都有归属,都与某些特定的脑腑关系密切。记往这些特定的关系,对我们诊断疾病将会非常有帮助。比如最早讲的明堂蕃蔽图,还有望目的五轮诊法,望鼻则与肺脾胃关系密切,望口唇则与脾胃大肠关系密切,望两耳则与肝胆肾关系密切,与阳明经亦有关联,望齿龈则与脾胃肾有关,望咽喉与肺胃肾有关等等,等等。之后在学习其它部位的各种诊法时,无论望闻问切,均与这个大原则有关。这也有个专有名词,就叫这个部位的脏腑分野。关于脏腑分野,我们其实在讲脏腑的时候都有提过,那么论述这部分内容比较详尽的一本书是《人身通考》,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读一下。是清末的书,所以文字不算很难懂。

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整理:姚超

稿约:“从头学中医”公众号是由“一小撮”热爱中医的人运营的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学习与推广。欢迎广大爱好中医的朋友们不吝赐稿。但凡与中医的学习和应用有关的稿件都可以的。录用后,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和其它自媒体将您的想法传递给更多喜欢中医的人。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从头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投稿信箱:28186361@qq.co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