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战2019】2019一模考作文例证素材汇编

 胖胖老师图书馆 2021-04-08

陈寅恪: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四大哲人”。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他的思想主张可以见知于他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他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一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共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先生如是评价王国维的自沉,“其一死乃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取的,且须以生死力争。


梁漱溟:未来社会人生的艺术化

20世纪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北京大学教授,毕生运思于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人心与人生》等。《人心与人生》卷首语:“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他提出,人生是与天地万物浑元一气流通变化而不隔的。人应该时时体现此通而不隔的一体性,而莫自私自小,方为人生大道。人生命变化流动主要应该感情上,如务求外物,计算得失,智力用事,欲念日繁,感情被排斥,就会多有留滞,失却生命本真之自然活泼。同时,又使人与人之间失去自然亲和。所以,他提倡,应以礼乐为用,倾向生活的艺术化,使人从倾注外物回到自家情感上来,归复生命的重心。艺术可以使人超脱有求其外的鄙俗心理,进于清明安和之度。




























































































陈垣:保住民族的文化

启功的老师、史学大师,北师大校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北平沦陷,陈垣对启功说:“一个民族的消亡,从民族文化开始。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个民族的文化继承下去。好好备课,教书就是抗战。”

他所著《元西域人华化考》,论述中国少数民族和外来侨民的汉化,在“全盘西化”时著此书,内感于民族文化之衰颓,外感世界思潮之激荡,旨在非常时期激发人们去保住自己民族的文化。



陈望道:大视野与小处专注

复旦大学教授、校长。《共产党宣言》译者。任复旦新闻系主任时,于“新闻”二字,他提倡学子必须有“大视野”。他倡导学生每周举行“新闻晚会”,讨论题目包括“欧洲为什么开辟第二战场”、“日本为什么投降”、“历史有情还是无情”。他做事非常专注,母亲给他做的糯米粽子,他误把墨汁当成红糖,蘸着吃光,母亲问他红糖够不够,他回答:“够甜,够甜了。” 他的后辈学生谈及今天新闻界种种弊病:“我们这些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不会感应那些老先生的。”


梅贻琦:从容平静真君子

1931-1948年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创建台湾清华大学并任校长,直至逝世。

梅是一位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具备中西任的优美部分。他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但当数千军警冲进学校逮捕学生的时候,众人慌乱,他沉静地说:“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已经是不可能,我们现在只能想如何减少他们来后的躁动。”当冲动的学生要殴打教务长时,他慢吞吞说出五个字:“要打,就打我。”在泰山将崩时能有如此镇定自若,让他能够在关键时刻成为众人领袖。


刘文典:一介书生的狷狂

民国大学者。著《庄子补正》有人问其古今治庄子得失,他答:“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是刘某人。”蒋介石邀见,他答:“我非贩夫走卒,即使高官也不应对我呼来唤去。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蒋介石盛怒,要枪毙他,蔡元培说情,关了一月才释放。

任职西南联大时,他在月光下给学生讲《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他教学生写文章,授“观世音菩萨”五字。“观,观察生活,世,需要明白人情世故,音,乃讲音韵,菩萨,则要有悲悯众生的菩萨心肠。”

周太玄: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著名生物学家。诗人。中国腔肠动物研究的鼻祖。他解决细胞染色体问题的灵感,来源于他所喜欢的中国文人笔墨。他利用一种墨性燃料对细胞进行了染色,成功将细胞内部结构呈现在人们眼前。他的词集成以一册,名之《桂影疑月词》,手书极其漂亮。其中有“南山笑我,犹解生死离别。午夜梦里,三生时尚,那有情怀堪说?只匆匆春荣,秋谢金风弄晚节”等句。

郭宝崑:艺术家必须具有批判性的敏感度

新加坡戏剧之父。剧本《傻姑娘和怪老树》、《棺材太小洞太大》、《寻找小猫的妈妈》等剧本在亚洲地区久演不衰,成为新加坡现当代戏剧文化的核心象征。

他反思经济富裕之后新兴中产阶级以财力堆砌自信与地位,推动政府和商业机构大举输入商业性质的所谓艺术,却造成了人物忽视自身文化的失落,并丧失自己独特的思考力、感受力、批判性敏锐度。他说:“我所关注的如何培养剧作家的批判性敏感度。因为我们有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知不觉中对人进行推拿,让人感觉舒适,而忘记了自己之前本来有的一些想法、一些观察。”“没有批判性的敏感度,也就免谈艺术。”

熊培云:社会精英的清醒界定

当代学者,研究历史学、法学、传播学,“思想国”网站创始人。著有《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等。

他在《重新发现社会》中提出,人分为两种,一种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并赋予自己重大责任和使命,一种则放任自流,尤其是对自己。前一种即所谓“精英”。“精英”和“大众”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禀赋,而在于对于人生和周遭事物的态度。或说,这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独立思考者,一种是想当然的附和者。按照这种标准,每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都是精英。

蒋勋:活得像个人才能见到美

台湾画家、诗人。辅仁大学美术系系主任。他认为,附庸风雅地去欣赏音乐会、画展不是必须,重拾跟周围人的感情、重新找回像个人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真正美的体会。所有的艺术都在讲人的故事,一个人如果不记得父亲的体温,那么他将来看画、听音乐都不会有感动。如果没有人自己的深刻记忆,所有的艺术对他而言都是卖弄而已。人们在工作中忙碌,忽略了做人的感觉,但必须每分每秒提醒自己回来做人的部分。你看到了美,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值得活下去的。

卢新宁:学者冷眼看中国社会

现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及副总编。

2012年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致辞:“我唯一害怕的是,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不相信规则能够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又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地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你们走向社会之际,请看护好你们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歌德:人类不能放弃精神追求和灵魂探索

歌德创造了文学史上不朽的人物。浮士德是个腐朽老学究。魔鬼引逗他出卖灵魂,交换条件就是给他机会去品尝不同的人生体验。之后,浮士德重获青春经历了爱情的失败、政治的尝试、世俗生活的失败,但每一次失败,都使他向真理靠近了一步,因为他没有放弃追求。最后,他终于在改造大自然中找到了真理。 《浮士德》一书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伟大寓言。虽然屡次失败,但浮士德胸怀大志,他说:”我要投入时间的急流里,我要投入事件的进展中……快乐对我而言并不重要,因此我若在某瞬间说:'我满足了,请时间停下!我就输了。’……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东西,我要遍尝全人类的悲哀与幸福。

乔治·奥威尔:“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代表作《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一九八四》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

他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他同情悲惨的印度人。他求学于伊顿公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后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在奥威尔眼里,语言是掩盖真实的幕布,粉饰现实的工具,蛊惑民心的艺术。他坚信,“在一个语言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个永远的抗议者。”评论家如此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胡塞尔: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

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现象学学派创始人。他认为,欧洲文明是一个哲学的文明,自从哲学在古希腊诞生以来,欧洲人就活在一个科学文化中,这个文化使西方人在自由、理性的理论活动中可以希望最终理解自己和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但现在科学似乎让我们疏离了我们的世界和我们自己,科学让我们疏离了自己的生命。而应该是“人类公务员”的哲学家,不但没有负担起沟通科学和生命的责任,反而唯科学马首是瞻。用米兰昆德拉的话说,哲学家把表述人对世界的具体感受的任务完全让给了诗人和小说家。胡塞尔认为,科学世界失去了生活世界这个根基,这会带来一连串的危机。

海德格尔: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德国弗莱兹大学校长。最伟大、最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家。《存在与时间》标志着一个新的哲学时代的到来。因希特勒上台后监视他,一度被禁止上课,一度精神奔溃。

海德格尔不是超然物外、高谈玄理的玄学家,相反,他对这个文明、这个时代提出最坚决、最深刻的批判。他的核心魅力在于,他使得人们明白哲学不只是原理和概念,而是要探索生命本身的问题。

他在《诗意的栖居》中说:“越是追问着深思技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就会变得愈加神秘。我们越走近危险,通向拯救之力开始发光的道路就越是明亮,而我们也就变得愈加需要追问。因为追问是思的虔诚。”“只有一个上帝能够拯救我们。留给我们的唯一可能,是通过思考和诗歌去做好一种准备,即为上帝的出现或者为没落时代上帝的缺席做好准备。”

黑塞:追寻内在心灵和谐的“回乡之途”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他从小接受广泛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不仅受到欧洲文化的熏陶,也有东方、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的古老文化的影响,这对日后的文学创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的主人公往往忍受两极分裂带来的心灵痛苦: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主体与对象等。这种分裂状态在现代生活中始终存在,不可避免,但个体的一生又都将与分裂的自我做斗争,在积极寻求本真自我的过程中力图实现自我的和谐、实现人性神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个统一之途,黑塞称为“回乡之途”。唯有在精神家园中,个体才是和谐完善的存在。他的名言:“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汉娜. 阿伦特:女性学者对极权主义的理性反思

原籍德国,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她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专制制度下个人富有怎样的道德责任?首次提出了“平庸的邪恶”一说。因为平庸者无思想地按照罪恶统治的法规办事,心甘情愿参与了极权统治将人变成多余的“伟大事业”。纳粹的行凶者不是另一个世界的“妖魔鬼怪”,而是世俗世界中我们熟悉的人物。她说“思想和邪恶不能相互见容。因为思想要朝深里去,要追根究底,思想碰上邪恶,便无进展,因为邪恶中空无一物。这就是平庸。只有善才有深度,才能进步,才能原创。”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

麦克尔·桑德尔 是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政府学教授,美国人文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他的公正课世界闻名。桑德尔教授一直致力于“公民教育”的通识课理念。他深信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种强劲和善于思考的公民精神,在他看来公民教育不是灌输教化,“最好的公民教育来自参与从事自治,来自于自己的公民同胞商议要做什么样的集体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