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天地|回想小学时代(五)作者:隔窗听雨

 岚山诗话 2021-04-09

     站在岚山之巅,举目四望,湘江古镇与龙光宝塔尽收眼底,三水六桥,步云飞虹历历在目,远山崎岖连绵直奔八闽百粤,湘水绵水在山下汇为贡江蜿蜒九曲,飘然西去,车水马龙田园村舍,风景如画使人心醉神迷,宠辱皆忘,禁不住引颈高歌"风景这边独好"!

回想小学时代(五)
作者:隔窗听雨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又换了老师。老师姓王,是我们灵山本地人,家就在火车站东面二楼那个地方,也就是潘家屯村口西面,两栋铁路的楼房。

老师个头不高,微胖,脸上有一些白癍,有人背地里给老师起了外号“花癍脸、”或是“癍脸王。”之前说过我们班有个“潘长利,”比较调皮,多数老师见到他都头疼,拿他没办法。这个老师不压茬,镇不住他,而他往往是得寸进尺,弄得老师不知如何是好。

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借着在黑板写字的功夫,潘长利在底下搞个小动作,或是故意出个洋相,惹得课堂上一阵骚动,有时候还会搞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这些情况对同学们好像没有什么,不过对老师则是一种挑衅,总是能把老师气得面红耳赤。

几乎每一天,潘长利都会犯一些小错误,归纳起来就是违犯课堂纪律。潘长利的学习成绩可以排在第一、第二,全班五十多名同学得倒数,他也乐得在后面打狼。其实,班里有了潘长利也不错,他在紧张的学习气氛里,时不时地带来一些乐趣。

上了三年级,我们也换了教室,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第九教室。频繁的换老师对于我是一种伤害,也包括分班。本来一切都熟悉了,也都适应了,偏偏分班换老师,让我心里无所适从。不过也有一点让我非常开心,那就是与我同桌的同学,那个满头黄皮疮的女生,终于分开了。我就像农奴翻身得解放一样的感觉,高兴的就差蹦起来,我终于体会到解放二字的内涵,前所未有的轻松掩盖掉更换老师所带来的不悦。

六十年代的教育,国家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些农业劳动。灵山地区的孩子,得天独厚,由于地理位置是鞍山北郊,农村城市混居,学校北面过马路就是灵山大队,北面、东面两个方向一眼就能望见农田。基于这种便利条件,我们可能要比市内学校的学生多参加几次学农劳动。

儿童节前后,是我们参加劳动的时节。灵山大队所属的三个生产队,都是一半菜田、一半大田,菜田种菜供应城市居民,大田种粮属于自给自足,解决村民口粮问题,不够时国家还有返销粮供给。

学校从教育目的出发,组织学生轮流到生产队体验劳动。我们一般时候是两个班级一起去。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比较高兴,虽说是劳动,但也和玩差不多。一个班级通常有五六十人,两个班就是一百多,去往农村的路上也是浩浩荡荡。

来到生产队的菜田,很多同学都觉得新鲜,有些蔬菜他们是见过,不过是在商店里,长在土里的没见过,更没有见过某些蔬菜的幼苗。比如,头菜就有很多人不认识,还有刚冒头的小葱,通常被误认为是韭菜。

我们学生参加劳动,能做的就是拔草,可有的人还是草与苗不分,硬生生的把苗拔掉了,关键的是把草留下了。就拿韭菜来说,很多同学都吃过这种蔬菜,也帮家里在商店里买过,可有一部分人还是难以分清。另一部分认识韭菜,可对几种杂草不全认识,虽然没有拔掉韭菜,却留下一些与韭菜相像的青草。

什么事情中都有学问,农民看似简单的劳动,其中包含很大的知识量。这些实践性的教育,的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记得有一次,我们参加紧急的捉虫劳动,是灵山一队大麻子队长来学校求援的。一队所在地就是潘家屯,也就是我们家住的那个屯子。和我同住一个村的,除了潘长利以外还有单乃奇、陈志祥、单绪玲、黄志香、牛佩玲。我们这个年组,潘家屯的孩子最少,上一年组、下一年组的人数多过我们这届几倍。

近日天气少雨,地表干旱,高粱苗仅一尺多高,虫害大于往年。这天我们刚上一节课,就被组织起来列队走出校门。我们经过灵山北合社、路过火车站,进入潘家屯,从屯子里穿过,正好路过我的家门,一直朝村东走去。潘家屯大田多在村东和村北,这次我们来抓虫的地块是“东西垄,”这是村里最大的一片高粱地。

东西垄这片地很宽,从菜园子边上一直到“大壕里,”估计有二百米宽,长度说不准,差一点就到鞍辽路了,总之很长 。我们学生一字型排开,每人一条垄,布置好开始行动,一时间满地里都是人影 。

我的右侧都是男同学,左侧只有三个男同学,再往左就全是女同学。大家踩着垄沟往前走,有时会打个列斜,也有人骑着垄台走,高粱苗都从裆下穿过,这样有一个好处,不容易跌倒。大伙无论怎么走,高粱叶子都会刮着裤腿,想起哗啦啦的响声。

地里的高粱苗有些发黄,这是干旱的缘故,往远看它们好像长得一般高,实际也是参差不齐。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来捉虫,每个人都低着头,注意力全部放在高粱苗上。虫子并不难找,就藏在高粱芯里,也就是叶片卷起的筒里。细看,大部分高粱叶子被咬的锯齿狼牙的,叶片上还留下深绿色的虫子粑粑。根据这些现象,就可以知道虫子个头,小豆粒大的粑粑与小米粒大的粑粑,一目了然可以知道躲在高粱芯里的虫子是大是小。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无论大小,必须要把它们消灭掉。

捉虫,并不是太累的活,不过对于小孩子来说,多少有些惧怕。说实话,那肉嘟嘟的大虫子实在是“麻人,”看一眼心里几乎就会哆嗦一下。如果正巧看见它在叶片上爬行,那蠕动的身形,让人身上会起鸡皮疙瘩。大个的虫子,能清楚的看到身体上是一节一节的,细看身上还有黑色,灰色的细条纹,再细看还有斑斑点点,如果在千倍、万倍的放大镜底下,或许是豹纹般的美丽。

参加农业劳动我比较喜欢,对于捉虫的活还是有些打怵,相信很多人都不喜欢看那虫子。我采取的方式是闭上眼睛,用手攥住高粱苗从下向上窜着捏,也就是移动着捏。这样,虫子躲在高粱芯里,无论在哪个位置,都会被捏爆,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不过,有时候也会发生点意外,因为是哈着腰,说不定捏爆的哪条虫子,一股青浆喷到脸上,真招人膈应。有时候还会溅到衣服上,避免不了晚上要给妈妈增添一些活计。

在捉虫的过程中,有的男生胆大,用拇指和食指捏着一条大个的虫子炫耀。虫子在它的指间翻滚,这时可以看见虫子的肚囊是白色的,还有两趟爪子,也或许是吸盘,反正就是虫子一长串的脚。每当这时,女生吓得躲出老远,甚至反身往回跑,同时还会发出几声尖叫。

一条垄捉到头,大概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忙忙乎乎实际还是很累。在地头歇一会,顾不得地上干净埋汰,一屁股坐下来,不经意间看看手,指纹里已经染上墨绿色。属实两只手像浸透毒液似的,黑绿黑绿的,脏得很,就是玩上一天泥巴也不至于埋汰成这样。

没休息多长时间,反身往回折,每人还是一条垄。这次,不如之前,速度明显降了下来,大伙肯定是累了。返回去还是男生冲在前面,落后的大都是女生,有的人不小心绊倒了,估计还要压断几棵高粱苗。

一个来回,日头已挂在头顶,晌午该休息了,我们又列队返回学校。由于到了午饭时间 ,老师把我们家在附近的同学就近放学了,我们回家吃过午饭下午再去上学。      

这次去潘家屯捉虫,印象很深,着实是那又肥又大的虫子,让这段记忆多了些许深刻。小学生多参加劳动益处很多,一方面增加见识,学到课本上不能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可以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更可以感受到农民伯伯种地“粒粒皆辛苦”的艰辛。

小学的时候,每个学期都有几次这样的农活体验,虽然我生活在农村,并没有做过太多的农活,通过参加学农劳动,自己受到了锻炼,内心也会有所成长。小学时代,还有很多平凡的故事,下一篇接着再续。

(待续)

     作者简介:隔窗听雨,实名:单乃久,74届知青,自由撰稿人,长居辽宁鞍山。一个喜欢文字的摄影师,一个从事摄影的文学爱好者,时常敲击键盘去追逐过往,力求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温度,希望每一段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能够温暖自己感动他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