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01)北京市国子监街

 溱湖之恋 2021-04-10

  图一

  图二

 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因国子监,故名。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图三

  图四

  图五

  国子监街,元时已然形成。明时称“国子监孔庙”。清时称成贤街。民国以后称国子监。1965年称国子监街。国子监街立有四座牌楼,街口的东西两座,额枋曰“成贤街”,“文革”之中一度改名红日北路九条,后恢复原称。国子监街多平房民居,保存着旧京街巷风貌。1984年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街。其周围的胡同,不少与国子监相关,诸如国学胡同,箭厂胡同等。 

  国子监街是北京仅存有牌楼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各一座,额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题“国子监”。国子监街上还有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祀灶王爷的灶君庙。

  图六

  图七

  图八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也是当时朝廷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官署。国子监以"辟雍"为中心,三进院落,中轴两侧的建筑对称整齐,是清代皇帝的讲学之处。明代为青琉璃瓦顶,清代乾隆年间改为黄色琉璃瓦。国子监的教学科目是:礼、乐、律、射、御、书、数等。当时谋求仕途发达的文人学士们最大荣耀莫过于毕业于国子监,殿试时考取进士金榜提名并刻名于孔庙。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依照"左庙右学"的建筑礼制,国子监的位置东邻孔庙。明初,国子监先后改称北平郡学、国子学;后固定使用了国子监的名称。由于在南京的国子监称为南监,北京的国子监又称北监。国子监现为首都图书馆。

   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当时的人如果能在国子监上学,那就算是光宗耀祖了。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元代的著名学者许衡便做过这里的祭酒。他手植的柏树存活了好几个世纪。
  孔庙,元大德六年(1302)开始营建,十年(1306)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在旧址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易为黄色琉璃瓦。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祭孔为大祀。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内有进士碑林,共有石碑198座,上刻元、明、清三代进士5万余人的姓名,袁崇焕、曾国藩等人的名字均在其上。孔庙内也有不少柏树。有一株位于大成殿西侧,相传明时的奸相严篙代嘉靖皇帝祭孔,行至树下,被树枝掀掉了帽子。于是相传柏树有知,称此树为“除奸柏”。

   实拍北京国子监街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国子监街立有四座牌楼,街口的东西两座,额枋曰“成贤街”。国子监街多平房民居,保存着旧京街巷风貌。1984年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街。其周围的胡同,不少与国子监相关,诸如国学胡同,箭厂胡国子监街是北京仅存有牌楼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各一座,额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题“国子监”。国子监街上还有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祀灶王爷的灶君庙。

    特色崇教四牌坊

  图十二

  图十三

图十四

   孔庙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据记载,明代这条街叫做崇教坊,街上的四座牌坊始建于明代,又被称为“崇教四牌坊”。牌坊是中国建筑的典型代表,曾作为多届世博会中国馆的门面建筑,吸引了世人的目光。《皇明太学志》中记载:“门前为通衢,东西牌坊各一,题曰国子监。尽衢东西牌坊各一,题曰成贤街。”这条街道东西两侧的牌坊是街牌坊,木制横匾,蓝底金字,题匾曰“成贤街”。周敦颐在《通书?志学》中提出了:“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修养理论。读书人要以成圣成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不断进取,提高自身修炼,进入更高的境界。国子监是三代最高学府,无数学子在此苦读,以此为街道名称,时时激励学子成圣成贤!在国子监大门两侧还有两座牌坊,与“成贤街”牌坊式样一致,因专门为最高学府国子监特意修建,木制横匾,蓝底金字,匾曰“国子监”。

  街上的四座牌坊原本是木牌坊,两边还有四根斜撑的戗柱支撑,木制牌坊易损,明清两代多有修缮。清末四座牌坊损坏严重,民国年间修缮时,改成了现在的钢筋水泥结构。《钦定国子监志》记载,清代这四座牌坊的题匾都是满汉两种文字,现在只剩下汉字,推测大概是在民国修缮牌坊时去掉了满文。上世纪80年代初,牌坊又被油饰一新。

  下马碑

   孔庙是祭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场所,自汉武帝起历代帝王对孔子及其学说都推崇有加,清代皇帝对孔子也尊崇备至,清代皇帝祭孔次数创历代皇帝祭孔之最。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敬,在孔庙大门东西两侧路北,立下两座汉白玉的下马碑,碑上用汉、满、蒙、藏、回、托忒六种文字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意思是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

  当年,不论多么显赫富贵,凡是经过此条街道,都要毕恭毕敬步行而过。而今,这条街道却是各种车辆川流不息,不仅破坏了国子监街宁静的氛围,对文物也有损坏。2008年2月23日凌晨5时,一辆“斯太尔”大型拖板车撞上了国子监街西侧“国子监”牌楼,造成牌楼钢筋混凝土额枋断裂,上部折柱、花板被撞松动,两侧雀替受损。经鉴定对文物价值造成永久性损伤,修复工程历时3个多月才完成。至今,国子监街夜里还有大货车通过,不时对牌楼有所刮蹭。

 方家胡同与交趾胡同

  清代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日益增多,雍正九年(1731年)国子监祭酒(校长)孙嘉淦上疏雍正皇帝《请给官房疏》:“查国子监门外方家胡同官房一所……而与国子监甚近,相去不过数步。仰恳圣恩,将此官房赏给国子监衙门。”雍正皇帝同意祭酒孙嘉淦的提议,将国子监南方家胡同辟为学舍,俗称南学。自此,南学为国子监学生学习的场所,路北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称之为北学。民国年间档案记载,民国二十九年(1930年)南学坍塌无物。现在南学早已不在,而国子监路南方家胡同的名字还沿用至今。


  国子监街上还有一条胡同也很有来历。国子监街西边路南有条胡同叫做“公益巷”,原名为“交趾胡同”。《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了清代交趾号的情况:“交趾号在监之南,门一座,南北房二连,共二十八间。”交趾号在国子监南,大门一座,房间二十八座。“交趾”是中国古代对越南的称呼。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不仅招收全国各地的学生,而且还是当时全国唯一可以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学校:日本、朝鲜、越南、泰国、俄罗斯等国的学生,都曾在国子监读书。很多越南留学生在国子监学习,国子监专门安排他们在监外西南角单独居住,称为“交趾号”,这条胡同因此得名“交趾胡同”。

这条街上共有四座过街牌楼:街东西口各一座,额坊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坊题“国子监”。该牌楼两侧路北均有石碑,用满汉文镌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因东为孔庙,西为国学(国子监),符合“左庙右学”的规制。

 土地祠

  国子监北有条国学胡同,胡同中有一座国子监土地祠,供奉的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又称昌黎祠。在明代的《皇明太学志》中就有记载,但是具体建造年代书中并未提及。乾隆四十三年编修的《钦定国子监志》,即“四库本”也记载:“祠之始立无考。”可见,土地祠至少在明代就已有。

  虽然没有记载土地祠的建造年代,但是《皇明太学志》对土地祠的位置、大小、环境等都有详细的描述:土地祠面阔五间,在馔堂门右侧,庭院内种了两棵松树,四周以墙围绕。除了祭祀孔子外,国子监师生每年腊月二十四日祭祀国子监土地神。祭祀的前一天,准备好祭器;为了显示虔诚,前一天午后,一一审查祭祀用的牲口――省牲。当天国子监祭酒率领全体师生,在土地祠内躬行祭礼,恭敬虔诚地祭拜土地。

  清代对土地祠还是很重视的,多次修缮油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孔庙大修,土地祠也随同一起修缮,一同备齐建筑材料,增加新的装饰。土地祠正祠内悬挂着众多赞颂褒扬韩愈的匾联。道光十三年修订的《钦定国子监志》对土地祠也有记载,与《钦定国子监志》乾隆“四库本”记载内容一致,只是祠内的匾额、楹联增多了。

  土地祠院子呈长方形,门口一扇红铁门,院内除了三间正祠,其余均为现代建筑。正祠三间,面南,前抱厦一间,这与乾隆和道光的《国子监志》记载:“前抱厦一楹”一致。正祠有被今人改建的痕迹,但是屋内梁柱还未破坏,房檐处隐约能够看到彩绘。土地祠遗迹尚存,亟须保护起来。

 箭厂胡同、火神庙和灶君庙

  国子监西侧有条胡同称之为箭厂胡同,因原为国子监学生练习射箭的箭圃而得名。街西路南还有两座庙:距离西口不远处是国子监的火神庙,庙内已变成民居,但临街精美的石雕山门还保存完好;从火神庙往东原来是灶君庙,现在几乎找不到遗迹。


 松堂斋博物馆


 松堂斋博物馆,主要展出的是中国建筑中的雕刻作品。

因为松堂斋博物馆就在国子监大街的入口不到百米处,现在的国子监街,在当时叫“成贤街”,与那里同有国子监(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和国家最高学府)和孔庙,命名为“成贤街”有着非常美好的寓意。

从雍和宫地铁站C出口出来,走几百米就到了“成贤街”口了。向前走一小段路,就可以看到一个橙底金字的牌子放在一个小小门口,“北京松堂博物馆”。

不要被它的小所迷惑。要说小,中国建筑上有多少雕刻都是小中见大,细致细腻,活灵活现,令人惊叹不绝。这家“小小”的博物馆的确让人感到惊艳。

因为是私人收藏家收藏的,里面大多是从民间搜罗来的。大部分是门楣,雀替(南方也叫牛腿,就是传统建筑里柱与枋交接部分的那个三角型的板)梁的两端,砖瓦,屏风等等。

雕刻的非常的细致,细腻,生动;镂空雕刻水平之高让人钦佩。如果让现代人手工雕刻,还不知道要刻多久才能完整的雕刻出来。这样的技艺是我们现代人无法现象的。(展馆内不能拍照!)

  北京松堂斋民间雕刻博物馆展品主要分为石雕、砖雕、木雕3个部分,包括春秋时代双鱼图案的瓦;秦砖、汉瓦;元、明、清时期的门墩、上马石、拴马桩、石雕门楼、木雕门楼、屏风、佛龛、藻井龙、彩绘斗拱等等。馆内摆放的几对门墩是李松堂先生收藏的400多对门墩中的珍品,其中一对是北京作为大都时候宰相府的门礅,图案为赵孟頫绘制的“胡人饮兽”、“胡人驯兽”,堪称门墩中之国宝,尤其珍贵。其中多有国家博物馆未曾收藏者。馆内的镇馆之宝是一块名为“皇帝巡游图”的清代石雕梁。




   国子监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因国子监,故名。

  国子监街,元时已然形成。明时称“国子监孔庙”。清时称成贤街。民国以后称国子监。1965年称国子监街。国子监街立有四座牌楼,街口的东西两座,额枋曰“成贤街”,“文革”之中一度改名红日北路九条,后恢复原称。国子监街多平房民居,保存着旧京街巷风貌。1984年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街。其周围的胡同,不少与国子监相关,诸如国学胡同,箭厂胡同等。

  国子监街是北京仅存有牌楼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各一座,额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题“国子监”。国子监街上还有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祀灶王爷的灶君庙。

  图十五

  图十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