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RI血管壁成像(2)

 昵称42433507 2021-04-10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显示颈部及颅内大血管管壁,对判断脑动脉狭窄是否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烟雾病、血管炎等有一定帮助,同时可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现斑块内出血、溃疡、破裂等易损斑块因素,是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卒中筛查或介入治疗前的补充检查手段。


     

作者:stari

来源:1影1世界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HRMR-VWI)

血管壁成像分析内容

头颈部血管走行迂曲,管腔细小,到了颅内更是管壁薄,分支多,如大脑中动脉直径为3~5mm,管壁厚度为0.5~0.7mm,因此HR-VWI必须同时具备高空间分辨率(≤0.5 mm)和高信噪比,高场强或超高场强MRI为颅内血管壁检查的首选。

HR-VWI利用黑血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血流湍流伪影的干扰,利用flair技术避免了周围脑脊液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显示增厚的血管内膜、斑块及其与邻近组织的空间位置关系。

颅内HR-VWI采用二维(2D)和三维(3D)两种成像技术,其中3D-VWI具有覆盖范围广、任意平面重建、各向同性容积采集等优点,具有显著优势,3D成像技术众多,主要包括3D可变再聚焦反转角序列(VRFA)、黑血双反转恢复(DIR)、三维同步非增强血管造影和斑块内出血成像(3D-SNAP)、三维体积各向同性涡轮自旋回波采集(3D-VISTA)序列等。可满足准确评估颅内三级分支血管的需求。


察内容

高分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目前在颈动脉、颅内脑血管较大分支,研究应用较多。主要是直径>2mm以上的血管。

图片

临床应用中,重点观察两方面内容:

血管:

包括血管狭窄率、管壁厚度、斑块体积、标准化管壁指数、血管重构等。

斑块:

斑块位置及形态及成份,包括钙化、脂质核、内部出血、纤维帽、溃疡、破裂等。对于斑块要观察的内容,具体如下:

  1. 脂质核:斑块内的脂质核在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增强无变化。所以,指南强调,T1WI+C是显示斑块范围的最好序列,因为斑块周边的纤维帽和血管外膜都有明显强化,而斑块无强化,则可确切勾勒出斑块的范围,进而测量斑块体积,目前用于定期复查,评估斑块的药物治疗效果。

  2. 斑块内出血:斑块内出血是易损斑块的特征之一。最好的序列是T1WI和TOF‐MRA源图,二者均表现为斑块内的点片状高信号影。

图片

    4. 斑块内钙化:在各个序列上均表现为斑块内的明显低信号。   

    5. 纤维帽:T1WI+C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斑块的纤维帽状态。

在增强T1WI图像上,较厚的纤维帽表现为斑块表面光滑、连续、线状高信号影,如果斑块表面无这种线样的明显强化,则提示斑块的纤维帽较薄。

纤维帽溃疡,表现为龛影形成,表现为斑块表面不规则,局部凹陷,在黑血序列上为低信号,在亮血序列上为高信号,龛影的底部血栓形成,炎性反应表现为T2WI明显高信号,增强T1WI可见强化。

图片

      6. 斑块破裂:是指延伸到脂质核心的裂隙,常伴有纤维帽的缺损,而不仅仅是内皮的丧失,并有血小板及纤维蛋白构成的非闭塞性血栓。

破裂斑块的病理特征:富含胆固醇结晶的坏死脂质核心和薄的纤维帽,纤维帽中平滑肌细胞较少而有大量的泡沫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聚集。

斑块破裂之前典型表现,有人形象比喻为“薄皮大馅”。“薄皮”指纤维帽较薄,有研究称,纤维帽厚度<6.5mm是易损斑块的特征之一。而“大馅”指脂质核心较大,当粥样物质在斑块中占比达40%时,斑块破裂的风险明显增加。

      7. 斑块强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多表现为偏心性分层强化,选择性出现于纤维帽和动脉外膜,被认为是炎症或新生血管形成的标志。颅内斑块强化和相应血管供应区新发梗死相关。斑块强化程度和梗死时期相关,急性期>慢性期。斑块不均匀强化,是易损斑块的特征。动脉硬化斑块强化者,脑卒中1年内复发率较高,达30%。

图片


块稳定性

稳定斑块:

是指不容易产生有症状的栓塞或颈动脉闭塞,也就不容易产生严重后果的斑块。

易损斑块:

指那些有血栓形成倾向,可能快速发展成为罪犯血管的斑块。主要标准包括:活动性炎症,薄的纤维帽、较大的脂质核、内皮剥脱伴表面血小板聚集、斑块内出血、斑块有裂隙或溃疡以及严重狭窄,血管正性重构等。易损斑块的形成是全身代谢性的,并可能广泛影响动脉系统,包括血液因素(高凝状态)、全身脂质代谢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