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培庭:胆囊炎、胆石症(胆结石)】

 昊晟堂 2021-04-10

袁××,女,38岁。1998611日初诊。

【辨治经过】

间歇性右胁及右上腹疼痛1年余,1周前因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急诊入院。

B超提示:胆囊大小尚可,轮廓模糊,胆汁透声差,胆囊内可见多枚强光团伴声影,总胆管轻度扩张,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

经输液、抗感染治疗后,右上腹绞痛缓解,建议手术治疗。病人暂不愿接受,要求服中药治疗。

诊见右肋、右上腹胀痛、脘闷不适、厌油、纳差、嗳气、神倦乏力,便秘,尿黄、口干不渴,舌苔薄,舌质稍红,脉弦细。

证属肝胆气郁,胃失和降,治宜疏肝利胆,健脾和胃,药用:

茵陈15g,虎杖15g,金钱草30g,青皮、陈皮(各)6g,郁金9g,生山楂9g,鸡内金9g,茯苓9g

上方连服7剂后,胁痛、腹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唯便秘仍存。

上方加白术12g,服14剂后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稳定。

出院后在门诊坚持服上方调治半年,B超复查胆囊清晰,透声良好,囊内强光团明显减少,总胆管正常。

【按】

《灵枢》谓:“病在胆,逆在胃”。胆与胃俱属腑,腑宜通,且胆随胃降,故疏胆多兼顾脾胃。

本例的基本病机乃肝胆气郁,胃失和降,胆胃同病,故在疏利肝胆同时,参以山楂、鸡内金、白术、茯苓等味,健脾和胃,而不见石排石,或一味通腑攻下,徒伤正气。

医案

陈××,女,46岁,干部。

【辨治经过】

因胆囊炎、胆石症住某医院治疗,1996911日会诊。见右胸胁胀满不适,时时隐痛,痛引右肩背,伴头晕眼花,腰膝酸软,精神不振,咽干口苦,食欲较差,食后脘胁作胀,大便秘结,舌尖边红少苔,脉细弦。

证属肝阴不足,治宜养肝柔肝利胆。药用:

生地、熟地(各)12g,何首乌15g,枸杞子15g,茵陈9g,虎杖9g,白芍12g,佛手6g,绿萼梅6g,生山楂9g,鸡内金9g

水煎服14剂后,诸症均明显减轻,精神显着改善,食欲大增,大便调畅。唯觉头晕、腰酸未除,上方加山茱萸肉9g,连服14剂后症状全除,一般情况良好,出院回家调治。

坚持服药4个月,病情一直未复发,精神饮食均好。B超及胆囊造影检查胆囊未见结石,胆囊功能良好。

胆石症

医案

吴××,女,60岁,1996710日初诊。

【辨治经过】

有胆石症病史8年,曾经B超、胆囊造影诊为多发性胆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收缩功能差,平素右胁隐隐作痛,脘部饱胀不适,服“消导药”后稍缓解,劳累或饮食不慎即感胁痛脘胀加重,伴烦躁头晕。神疲,食欲不振,口干唇燥,大便不畅,小便色黄,舌边红,苔薄黄,脉弦细。

证属肝阴不足,胆失疏泄,治宜养阴柔肝利胆,予柔肝煎加减。

生地12g,熟地12g,何首乌15g,枸杞15g,茵陈12g,虎杖12g,白术10g,生山楂10g,佛手8g,绿萼梅6g

服药7剂后,胁疼脘胀大减,余症亦好转,大便调畅。

上方加白芍、山茱萸肉(各)9g,服14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坚持服上方调治半年余,病情未再复发,B超提示结石明显减少,胆囊收缩功能尚可。

【按】

经曰:“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胆石病随着病程延长,年龄增高,气阴不足者尤为多见。治疗上不宜贸然排石,攻下通腑尤当慎用。

其例年事已高,不任大黄等苦寒之品克伐,故以养阴柔肝为先,微调气机,稍佐润下,即取得明显效果。

【按】

胆附于肝,互为表里,肝之余气化生胆汁,贮存于胆,故胆汁的生成排泄由肝调控。病在胆治在肝,治肝即所以治胆,通过柔肝养肝,使肝阴充足,则胆之疏泄随之正常。

医案

何××,女,56岁,199645日初诊。

【辨治经过】

右胁胀痛,时轻时重6年,某医院B超检查胆囊内有数枚结石,最大者约0.6cm,间断服中药排石剂、消炎胆石片、利胆醇等治疗无效。

1周因劳累病发,自觉胁痛拘急,脘胀不舒,肩背困重,伴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时有烘热汗出,大便干结,口干而苦,舌质暗红,苔薄腻,脉弦细数。

证属胆失疏泄,气机郁滞,郁火内扰。治宜疏肝利胆,兼清郁火。胆宁汤加减:

郁金9g,青皮、陈皮(各)9g,茵陈、虎杖(各)12g,生大黄6g,黄芩9g,芦荟0.2g(吞),鸡内金10g,白芍9g6剂,水煎服。

上方服药1剂后大便即通,诸症均减。原方去芦荟加白术12g,再进6剂。

共服药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现症口干欲饮,神疲,偶失眠多梦。予上方养肝宁心安神之品调治,坚持服药半年余。病愈后未再复发。

【按】

胆囊炎、胆石症必须重视病人大便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通下”剂。本例患者虽年届“六八”,病情较久,然病证表现一派实象,故首诊时使用芦荟、大黄攻下通腑,澈下以清上,佐以养肝等法调理而愈,体现了因人、因症制宜的原则。

医案

刘××,男,53岁,工人,1997113日初诊。

【辨治经过】

因突发上腹剑突下疼痛,持续性绞痛,开放射痛,未呕吐,在外院急诊按“胃痉挛”对症治疗后好转。入院前3小时(晚19时许)饱食后突发右上腹剧烈疼痛,持续加重,伴右肩背胀痛,恶心未吐,不发烧。

体检:血压140/80mm时,T37.6℃,皮肤巩膜未见黄染(灯下),腹平坦,右上腹、剑突下压痛(+),未触及肿物,腹肌稍紧张,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莫非氏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1×109/L,中性粒细胞>6%B超示胆囊内多个强光团伴声影,胆囊壁毛糙、增厚,收缩功能尚可,肝功能正常。患者惧怕手术要求保守治疗。

诊见右上腹及右胁胀痛,牵攻肩背,口干苦、时嗳气,大便干结,数日未解,小便黄,苔黄腻,脉弦数。

西医诊断:胆囊炎、胆石症。

中医辨证:肝胆气滞、湿热蕴结,治宜疏肝利胆,清热化湿,健脾和胃。予胆宁汤加减。

茵陈30g,虎杖30g,焦山栀15g,赤芍15g,生大黄9g(后下),金钱草30g,郁金9g,鸡内金10g,黄芩10g,生山楂10g

服药6剂后,腹痛显著减轻,但进食后仍感胀满不适。大便通畅,每日1次。

原方减大黄量至6g,加白术12g。继进14剂后症状消失,病情稳定,要求出院回家调理。

予上方加减坚持服药3个月,一般情况良好,饮食二便正常,病情未再复发。B超复查胆囊未见异常,收缩充盈功能良好。

【按】

胆腑以通为贵,疏通之法,大便气机畅行,湿热不泄,结石可以排出。胆石症急性发作期,尤宜疏肝理气利胆与通腑导热并用,通腑之品,首选大黄。

本例体质尚实,以“痞”、“满”为要点,重用大黄,以冀祛邪务尽,同时亦不忘兼顾脾胃。


|医家简介|

朱培庭(1939-),男,汉族,上海市人,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196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专业,毕业后分配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师从中西结合外科专家徐长生,中医外科专家顾伯华教授。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胆石病医疗中心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国家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朱培庭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急腹症,潜心钻研胆道感染,胆石病30余年;在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急性胰腺炎等外科急腹症领域卓有成就,学验俱丰,治人无数;操刀30年,无一失手。成功地开发出上海地区第1个国家级中药三类新药胆宁片,使众多胆石患者免受开刀之苦。

来源:中医世家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