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朮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按:一般炮附子即可)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欬者,加五味子半斤,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又名】玄武汤 【作者】张仲景 【出自】《伤寒论》 【经典回顾】 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剂量】 1、若病人下利,炮附子可用八钱; 2、若病人溏便,炮附子可用五钱; 3、若病人稍软,炮附子可用三钱。 【组成】 白术 茯苓 姜 芍药 附子 【时机】 1、太阳病发汗太多的时候; 2、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怕冷; 3、如果小便利就是附子汤。 【方解】 1、茯苓要比白朮多,才能把水排出去; 2、要排水,所以不用甘草。治疗水肿病的时候,尽量不用甘草; 3、炮附子去寒,温阳化水; 4、白芍和生姜是补药。 【加减】 1、如果咳嗽,加五味子2、3钱,细辛一钱,干姜一钱; 2、如果小便没问题,去茯苓(不用利尿); 3、如果有下利,去芍药,加干姜2钱; 4、如果有呕吐,代表胃里有水,去附子,生姜6片。 【应用集锦】 1、肌肉常瞤动也是用真武汤。 2、晕眩有寒湿的人,脉比较细小而迟,口不渴、没胃口,因为湿伤于下,所以脚冷而无力,而且膝盖骨可能会痛,站也站不住,头重脚轻,而且又特别怕冷,这是“水气凌心”。用真武汤。此时病人也可能会有水肿,这都是阳虚的表现。 3、如果露营的时候,晚上吹山风,又喝冷的,一下子剧冷,体虚的人早上起来,头很重,就是得到真武汤证。 4、大部份的年轻人得到真武汤证,都是行房事太多,行完房事之后冷浴,又喝冷的,又吹冷气,第二天就变成真武汤证。 5、平素中湿的人,总是流汗,(动一动、喝一碗汤)很容易出汗,湿太久就寒湿,会头晕。也适合真武汤,用苓桂术甘汤无法利水出去的。 6、足底痛,足心为涌泉穴,是肾脉所发源者。肾败则痛,不能履地也。可与真武汤。 7、发汗太多,造成汗流不止但是没有成痉,桂枝加附子汤,发痉、肌肉抽搐,真武汤,手脚都筋挛起来,附子汤。 8、黄疸是多种疾病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胆汁外溢入血而呈现全身黄染的一种征象,是湿热郁结所形成。热胜于湿则为阳黄,其黄色晦暗不明;湿胜于热则为阴黄,其黄色鲜明。 (1)若症见黄疸伴有寒热往来等症者,虽属阳黄亦可用小柴胡汤,因少阳主胆并有柴胡症之故。若腹痛者,去黄芩加白芍;若发热重者,去人参加桂枝以发之。 (2)阴黄,症见色暗黄,腹部胀大,小便不利,脉沉迟者,可用真武汤加防己、木通、茵陈,温阳利水以退黄。 (3)黄疸也有因虚劳致营卫失调而成黄疸者(虚劳性黄疸),其特点是小便自利,故用小建中汤加茵陈以调和营卫,并退黄。 9、半身不遂者,见其腹底寒冷、且项背强急、痰喘、时时发热、头痛,腹中有块,按之则痛者,即于真武汤益加附子三倍、并合葛根汤,兼服德本十九方顺气丸(大黄、芒硝等分) 10、唇青有二: (1)若唇与爪甲俱青,而烦渴引饮者,为热伏厥阴,竹叶石膏汤。 (2)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欲擗地者,为寒犯少阴。真武汤。 11、(1)雷诺氏症:当归四逆汤加重剂量,趾头指甲青紫色如冰箱拿出来的。西医当成免疫失调。 (2)雷诺氏症:真武汤加加水蛭、蜈蚣、全蝎。 (3)脉沉细标准少阴症,手足趾冰冷有雷诺氏症状,喜口含冰块,为真寒徦热,处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 12、肾癌表现为少阴寒化夹饮证的时候,真武汤缓解症状,栝蒌瞿麦丸控制肿瘤。 13、(1)附子汤:有背恶寒,所以有人参。附子汤是要排湿,少阴病只能利尿。 (2)真武汤:附子汤的人参换成生姜就是真武汤。寒水停在下焦的时候,头重脚轻。真武汤是小便不利,水结下焦。 14、年龄大的人晚上小便次数多、小便失禁给西医检查说摄护腺肥大。所以老人夜尿多,肾脏功能不足的时候, 可以用真武汤方。 15、下利清谷时,如果你遇到病人有表症的时候,一般来说我们用真武汤。 【比较集锦】 1、(1)胃风汤:慢性且呈现衰弱之虚证下利。此下利,不仅小肠而且结肠和直肠均有慢性炎症。本方主要应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冬季脱肛、冬季便血、不能应用半夏泻心汤与真武汤之慢性下利等。 (2)半夏泻心汤:下利,心下痞硬,呕吐。 (3)断利汤:下利,心下有水饮,阴位。 (4)真武汤:下利,水样便、心下悸、腹痛、小便不利。 (5)桃花汤:下利,下利脓血,更加虚弱者。 (6)桂枝人参汤:下利,有表热,心下痞。 (7)人参汤/理中丸:下利,心下痞,胃症状多。 (8)参苓白术散:下利,胃肠虚弱,食欲不振,嘈杂。 2、(1)五苓散:如果是表热造成的小便不利,表太热了水气不得下降就是五苓散。 (2)表寒,束在表上面,水没有办法发散而结在下焦就是小青龙汤。 (3)如果是里面虚寒掉的造成小便不利的就是真武汤。 (4)猪苓汤是水热并结,里面发炎了,西医用试纸测小便里有红血球,因为结石把输尿管刮破了,造成小便带血,所以猪苓汤里面有阿胶止血。 3、(1)脐上中脘处,动气所发,按之浮而筑筑动者,乃桂枝汤之腹证也。 (2)若腹反不拘挛、按之松软,胸满心烦者,去芍药汤, (3)若心下满、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医宗金鉴》作“去芍药”)等。 (4)气上冲者,瓜蒂散证,吴茱萸汤证,或少阴病四逆汤、真武汤、人参汤证,均当有动气之变。 4、悸为病症,其所发之处有三:心中、心下、脐下,且其候不一。 (1)因水气而致者,半夏麻黄丸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真武汤证是也; (2)因热而致者,小柴胡汤证; (3)因急迫而致者,小建中汤证、桂枝甘草汤证 (4)由惊而悸、忧而悸、时悸时止者,无须服药治之(当治其因)。 5、身重: (1)四肢沉重疼痛,少阴真武汤证, (2)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此“重”,并非里水所致之重,乃邪伏肌表,未发散。大青龙汤发越肌表水邪。 6、此心悸,头眩,身振振瞤动: (1)苓桂术甘汤证,为以吐、下之法,以除伤寒外来之邪,而致气逆,心下满,上冲胸,虽比心下悸较甚,但全由冲逆所致,虽剧却易愈,起则头眩,此若躺卧则不自发头眩。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2)真武汤证则起卧俱头眩,且振振欲擗地,其病作为太阳病,自内而发,加之有虚寒之证,其发热,本不应以发汗而解,若误用发汗,必躁扰气血,使水气逆行。虽同以茯苓为主,但真武汤伍以附子温下焦,利水气之力较苓桂术甘汤为大。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朮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7、遇到晕眩的人,如果只是中膈有水,用苓桂术甘汤;遇到寒湿的人,就是用真武汤。怎么知道病人有寒湿,脉比较细小而迟,口不渴、没胃口,因为湿伤于下,所以脚冷而无力,而且膝盖骨可能会痛。 8、气上冲: (1)病在少阴心用桂枝甘草汤,可加龙骨、牡蛎潜阳; (2)沿心上冲的有苓桂术甘汤证; (3)沿肾上冲的有真武汤证。 (4)阳明上冲,用赭石、半夏,旋覆代赭汤; (5)引冲下行,用牛膝、沉香;月经不来而舌尖红的,用60g牛膝引血下行,也可以用沉香。 9、身重: 10、下腹部膨满:
11、少阴病: (1)夹饮证 A、寒化:真武汤; B、热化:猪苓汤。 (2)不夹饮证, A、寒化:四逆汤; B、热化:黄连阿胶汤。 12、(1)附子汤:全身虚寒、关节疼痛。 (2)真武汤:四肢沉重,小便不利,腹痛,下焦寒水,肌肉間动。 (3)白通汤:里寒下利、上焦虚阳下不来。 (4)四逆汤:手脚逆冷,肠胃的阳没有了。 (5)通脉四逆汤:里寒表虚热,手即温,但是脉几乎没有了。 所以上下不能通的时候用白通汤,全身都虚寒的时候靠附子汤,内外阴阳不能协和的时候用通脉四逆汤。 【名家论述】 1、真武汤《伤寒笔记》(倪海厦) 本身寒湿很盛的人,汗发掉以后,病证没有解,成为寒湿兼有发热,虚热,发汗后脏腑的能源通通跑到外面,里面空了,还有一部分水在底下,没有完全发掉,便会心下悸,水要往上走,寒在里面胃的功能没了,水无法气化就产生动悸;水停在中隔,会像苓桂术甘汤证一样昏眩;身体虚就会津液不足,就会润动跳动;人身上有阴有阳,一发汗,阳会上冲,中医称为浮阳,头会很重,阳气在上面下不来,这个症状大多是少阴证,就是肾虚,发了表后就会头重脚轻,又心下悸,常常昏昏沉沉,是真武汤证。 桂枝汤喝下去,能够壮脾阳,加上白术能够健脾去湿,收敛让血跑回血管里面;炮附能够壮阳还能收浮在表面的阳,让阳归根,有脑中风、头部、脑出血的时候,常常用到此药,能把血降下来;发脓疡在皮表上,把脓挤掉就好了;脓疮如果生在很里面,在淋巴结下方很深的地方,不及时去掉会扩散或烂上来,白术附子这两味药,能把很深的脓发到表面上来,治疗初期癌症、硬块,加白术附子在里面,附子力量把体能加强,把不干净的往皮肤表面上推,怕里面化脓发炎,用白术把湿去掉,露出来的只是一个头,不会扩散,伤口黏黏稠稠的会化脓。 身润动时,肌肉组织四肢上面血的力量已经不够,循环力量不够,没办法完全滋润四肢肌肉,用白芍把血流回心脏,要靠白芍把全身的血脉打通,白芍能通血痹,血液循环不好靠白芍把它加强,妇人的腹痛、月经痛会用白芍。所以当归芍药散治痔疮,子宫瘀血(西医称内膜异位)有血瘀积到的地方,芍药破瘀。 |
|
来自: 仲景中医交流 > 《伤寒经方(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