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才是心理学》读书笔记

 九州君子好人 2021-04-10

短评:如果说《社会心理学》、《亲密关系》这样的教材讲述的是心理学的“术”,那么这本书则聚焦于心理学的“道”——即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究竟拥有哪些特征。读完这本书才意识到伪心理学在生活中泛滥到了怎样一个程度,原来曾经对心理学的印象和实际的心理学有着天壤之别。

《这才是心理学》

作者总结:

1. 心理学的进步是通过研究可解的实证问题取得的。这种进步是不均衡的,因为心理学由许多不同的子领域构成,某些领域的问题要比其他领域具有更高的难度。

2. 心理学家提出可证伪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研究发现

3. 理论中的概念都具有操作性定义,这些定义将随着证据的积累逐渐演变

4. 这些理论是通过系统实证的方式来检验的,用这种方法收集来的数据是公开的,也就是说它允许其他科学家重复这些实验并提出批评

5. 心理学家的数据和理论,只有在那些经过同行评审程序的科学刊物发表之后,才算是进入了科学领域

6. 实证主义之所以具有系统性,是因为它遵循控制操纵的逻辑,这二者也是真实验的特性

7. 心理学家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获得他们的结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各有不同

8. 最终被揭示的行为规律,通常情况下都是一种概率关系

9. 大多数时候,只是只能在众多实验数据的慢慢积累之后获得。虽然这些实验都有各自的缺陷,但是它们总能聚合成为一个共识性的结论。

译者序

针对人们经常问及每个学心理学专业的人的三个问题,译者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1.“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吗?”——揭示出心理学在大众心中被万能化,

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功能边界被过度放大。

研究对象:心理学并不包括星座、属相、血型、心灵鸡汤等内容,它的研究对象必须满足“可检验”的标准,而不能是超验、超感官的

功能局限性:心理学的预测和解释都基于客观数据,所有的结论都具有概率的性质,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不存在完美解释一切现象的理论

2.“那你一定会催眠和解梦咯?”——大众认为心理学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最为人们所熟知,但并不是心理学的全部。而且他的理论很难用实证的方法加以验证,给众多伪心理学、虚假治疗手段的滋生留下了后门

3.“你们心理学还做实验?”——大众不了解主流心理学在实证主义的发展

心理问题和现象与每个人的关系太为紧密了。所以当大众不能理解心理学术语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那些通俗一定但科学性无法得到保证的理论(例如星座、血型等)

第一章 心理学充满生机

——在科学的阵营里左右逢源

现代心理学——“一个松散地联合在一起的学术王国,横跨了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它令人惊叹的广泛性和多样的探索方法,使得它很难被整合成一套完备统一的理论去解释所有行为。

心理学的首要特征: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

科学的三大特征:

(1) 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基于观察的实践

系统——结构化的,联系在一起形成理论

(2) 产生公共、可检验的知识

可重复性——同行们用相同实验可以取得相同结果

(3) 验证可解决的问题

“世俗智慧”因为本身充斥着自相矛盾的内容,所以永远不会被驳倒

一些人否认心理学发现的规律有用,另一些则害怕这种规律被滥用

第二章 可证伪性

——如何打败头脑中的小精灵

科学理论的表述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从中得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表明是错误的,即具有可证伪性。

弗洛伊德的理论只在事后解释,而不做出事前的预测,虽然可以解释一切,但是在科学上毫无用处。

理论被证实的质量数量同样重要。

“(不可证伪的理论)具有巨大的心理吸引力,因为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能理解它,这不仅给你智力上的掌控感,而且让你拥有应对这个世界所需的安全感。”

可证伪原则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科学家可以借此调整理论,使之更紧密地与数据一致。在生活中,这启示我们,当我们的信念与观察到的事实相冲突时,我们最好是调整信念而不是否认事实和坚持错误的想法。

对于科学进步来说,真正的危险是人类有一种固有的倾向,即避免让其信念暴露在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情境之中

第三章 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

——“但是,博士,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本质主义:从内在本质角度或者本质属性的角度对现象做出最终解释,才算得上是好的科学理论。

操作主义:科学理论力的概念必须立足于可观测事件,或与可观测事件相关联,而这些可观测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

操作性概念要想有用,必须同时具有信度效度

信度:测量工具的一致性——不同时间、不同人都可以用工具得到相同的结果

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用日常用语来表达的,当心理学家把“智力”、“攻击”、“焦虑”、“依恋”等词语当做理论性概念来使用时,它们的含义和大众平常所说的意思不一定相同。

一个科学家必须通过如下方式“知道”智力是什么意思:他必须精确地定义一种方法,使其他实验者能够以完全相同的方法测量这一概念,并且得到有关此概念的相同结论,这与日常交谈中为了实现相互理解而使用的模糊语言间有很大的差距。

第四章 见证和个案研究证据

——安慰剂效应和了不起的兰迪

个案研究,是对一个个体或者很小群体集中而详细的调查。

个案研究和见证作为评估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的证据是毫无价值的。

因为他们都是所谓的“孤立事件”,缺乏比较性信息。

安慰剂效应:无论治疗是否有效,人们都会报告某种疗法曾经对他们有所帮助。

鲜活性效应:人们倾向于利用更容易获得的、能够用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的信息(例如自己或者亲戚朋友的经历)

Ex:一个朋友开车20公里送你去机场做一次750公里的旅行,分别的时候,你的朋友很可能会说“一路平安”,这个临别赠言其实是具有悲伤的讽刺意味的,因为你的朋友在回家的20公里上死于车祸的风险,要比你飞行750公里的风险高出3倍。但因为媒体对于死于车祸人数缺乏鲜活的报道,人们对于两者的安全性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巴纳姆效应:大多数成年人都会认为泛化的个性总结都是准确的,而且都是对自己独特的描述。(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星座血型之类的东西会“准”)

Ex你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人,总是及时地帮助别人。但是也有一些时候,你会发现你有一点点自私。有时候你太忠于自己的感受以至于会暴露出过多的自己。你善于思考,并且对任何事情,在改变想法之前都希望看到证据…

第五章 相关和因果

——用“烤箱法”避孕

有相关,并不意味着必然有因果关系

第三类变量问题:两个变量相关,可能是因为两个变量都分别与第三个变量有关

只有通过操纵关键变量设计实验,创造极少出现的特殊情况才能证明因果关系

方向性问题

即使确定了因果关系,因果的方向也是不确定的

Ex低自尊造成学业成就问题、药品滥用、青少年怀孕

选择性偏差:由于样本选择的非随机性造成的偏差

第六章 让一切置于控制之下

——聪明汉斯的故事

在任何实验中,样本的数量越大,随机分配越能平衡两组所有其他的无关变量

Ex 下面实验中的治疗是否有效?

200(接受治疗 好转) 75(接受治疗 没有好转)

50(未接受治疗 好转)15(未接受治疗 没有好转)

完全无效!

实验组有所好转的概率是72.7%,而控制组是76.9%

神马的故事——聪明汉斯 区分对现象的描述和解释

这匹马能够正确敲出训练员呈现给它的数学问题的答案,这是毋庸置疑的,训练员也没有撒谎,而且许多观察者也都证明了这匹马能够做到这一点。问题出现在下一步:即推论这匹马能够敲出正确答案是因为它具有数学能力。推断马具有数学能力只是这一现象的一种“假设的解释”。

第七章 “但是这不是真实的生活!”

——“人为性”批评和心理学

科学家之所以专门设置一些非自然发生的条件,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决定事件发生的许多相关变量区分开来。

随机分配和随机样本的区别

随机取样:确保总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选为样本,被抽中的样本就成为随后调查研究中的被试。【不是所有研究都要求随机取样】

随机分配:每一名被试被分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机会相等。【真实验的必须条件】

基础研究的目的往往是验证理论的普遍性而不是直接应用于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所以在这类研究中被试的随机取样和情境的代表性不是关键问题。如果一项理论模型被验证为正确的,它就有可能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情景、解释许多行为现象。

大二学生问题:大二学生在大量的心理学研究中做被试,因此这些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是否具有可推广性受到了质疑。

辩解:

1. 这种批评并不能说明研究结果无效,即使从其他人群众获得了相反的数据,需要对理论做出相应调整,也只会是理论更加精确而不是完全否定它

2. 因为所研究的大部分心理过程是非常基本的(例如视觉),与年龄特征无关

3. 许多研究成果在不同地理分布重复时得到了验证

第八章 避免爱因斯坦综合征

——聚和性证据的重要性

媒体上所谓的“突破性”头条新闻,在很大程度让公众误以为某一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某个关键实验得到解决,或者某一个重要灵感可以彻底颠覆先前众多研究者积累的全部知识。

关联性原则: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与先前已确立的实证事实建立关联,不仅仅要解释新的事实,还要兼顾旧的事实

聚合性证据原则/操作聚合原则:不同的方法很可能涉及不同的假设,当一个假设能够通过众多基于不同假设的证伪检验时,我们可以说是得到了一个强有力的结论。

每个实验都可能存在一定瑕疵,但是它们通过互补就能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的结论。

元分析:将许多临床试验数据汇总起来,形成一个足够大的数据库,以消除困扰单个实验的统计不确定性。

第九章 打破“神奇子弹”的神话

——多重原因的问题

“神奇子弹”——人们感兴趣的、造成行为的唯一原因

虽然某个变量只是影响特定行为的众多因素之一,并且只能解释这一行为的一小部分,但并不是说它就不重要。这一关系可能有深远的理论意义或者具有应用价值(尤其当这个变量可以人为控制的时候)。

交互作用:当影响行为的一个因素和另一个因素共同起作用时,它们会对该行为产生与各自单独起作用时截然不同的影响。

变量的因果影响是一个从强到弱的连续体,只有当一个变量处于这一连续的最强端时它才能独立产生作用。

最强: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是充分必要的,变量必须出现效应才会产生

次强:包含一个变量在其他变量存在时的情景化,可能必要(因变量出现效应时,原因变量必须存在),但并非充分(它依赖于其他变量才能产生效应)

最弱: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只是增加效应的整体统计概率

第十章 人类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

——概率推理

心理科学所揭示的所有事实和关系都是用概率来表述的。

认知错觉:本能地缺乏对概率信息的认识,对概率逻辑做出错误判断

Ex1:大医院每天大约45个婴儿出生,小医院15个。大约50%是男孩,但具体每天不一样。每所医院记录了一年中男孩出生比例大于60%的天数,哪所医院记录的多?

A大医院 B小医院 C基本一样

Ex2:一个装满球的容器,2/3是一种颜色,1/3是另一种颜色。一个人从中拿出5个球,4红1白,另一个人拿出20个球,12红8白。哪个人的结果说明红球占2/3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大?

B校医院 因为大样本会更趋近于50% 所以超过60%的天数更少

第二个人 样本更大的时候估计会更具有说服力(可以算概率)

人们总是认为如果一个序列是随机的,那他就不应呈现有重复和某种模式。(例如硬币连续五次正面后第六次更容易是反面)

第十一章 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

“大脑可以被描述为一个'非因果的关联器官’——贪得无厌的意义制造者。”我们的大脑总是不懈寻求身边事物的关系、解释及其背后的意义。有的时候因为偶然性和随机性,一个特定现象没有办法用现成的系统解释,我们的大脑仍会试图把无意义的理论强加给随机的数据。

错觉相关:人们有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在没有规律的地方看到规律

控制错觉:人们愿意相信个人能力可以影响偶然事件的结果

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

Ex:被试坐在两盏灯(一红一蓝)前,实验者要求他们预测哪一盏灯会亮,并根据准确率给予一定的报酬。所有测试都是在70%红灯亮,30%蓝灯亮条件下随机进行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发现灯亮有一定模式,为了让预测百发百中,他们大约保持70%次数预测红灯亮、30%次数保持蓝灯亮。

但实际上他们如果一直预测红灯亮,准确率会更高一些

以7:3的比例预测,命中率为70%*0.7+30%*0.3=58%

全部预测红灯命中率为70%

临床预测主张把每个人理解为独一无二的个体,通过个体生活中的信息进行预测。但实际上,即使是临床心理医生可以获得比统计方法更多的资料的情况下,统计预测仍然比临床预测更准确。

给临床心理医生由统计方程得来的预测结果,让其根据自己与病人接触的经验来对这一预测作出调整,结果准确度反而降低了

为每一个案编造复杂的解释,确实可能抓住一小部分不寻常事件,但这是以损失了对大多数时间的正确预测为代价的,而在此方面简单的统计预测更有效

第十二章 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即个人心理学),科学心理学不同之处在于力图通过实证方法检验菜谱式知识(如果做x,a就会更加y)的有效性。

让一门科学去告诉社会中的一部分人,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是有用的,但不是在此地,这还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伪科学的一些特征:

1. 喜欢采用特殊的假定,使得主张避免被证伪

2. 强调主张是确证的,是不可辩驳的

3. 喜欢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不是拥护者

4. 过度依赖逸闻趣事和各种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

5. 逃避同行评审

6. 并且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之上(缺乏学科关联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