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听鸿危症医案三则 – 经方派

 学中医书馆 2021-04-10

余听鸿(1847—1907),名景和,江苏宜兴人。 童年在孟河当药店学徒,而后入孟河名医费兰泉门下,业成后悬壶家乡, 中年后寓居常熟,时有“余仙人”之美誉。余氏十分强调《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他说:“余读仲景原序曰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知非仲圣杜撰,是集上古经方也。又云为《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疾,庶可见症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知非是拘经、拘法、拘方之书,即伤寒杂病可概而变化治之矣”。

下面是余听鸿先生医案三则。

1.戴阳证案

(店主胞弟)素有咯血,10月忽起寒热,以桂枝葛根汤汗之,寒热已退。忽然汗出如珠,至晚,汗出更甚,面红,脉浮无力。熟地黄、党参、黄芪各120g,附子、肉桂各9g,煎汁,加童便90mL分三服。先进一服,待半时,无所变。再服亦然,三服已尽,汗仍不收,面赤不退,不寐,不烦,不胀。再浓煎高丽参60g,服之,又不胀。再以紫河车一具,东洋参60g,煎浓汁服之。约一时许,汗收,面红渐退而安寐,明日愈。

2.吐泻脱阳案

12岁,吐泻止后,汗如珠下,肢厥,烦躁不休,目赤面红,要饮井雪水,脉伏。干姜、附片、猪胆汁各3g,肉桂2.5g,童便,前三味先煎,将汁滤清,和入胆汁、童便,沸一二次,冷服。药后汗、渴、面目红赤皆止,脉细。即进四逆加人参、人尿,一剂愈。

3.下利阳脱案

下利三四日,舌面白,舌心、舌边剥而红燥,脉涩。进胃苓汤一剂后,溲涩后重俱爽。猝然遍体汗出如珠,额与指尖均冷。自戌至寅,烦躁,撮空,呓语,自寅至酉,泻二三次,并不后重。附子理中汤加味:牡蛎30g,白术12g,人参、龙骨各9g,桂枝6g,干姜4.5g,附子、炙甘草、白芍各3g,大枣5枚,服之,入夜,仍拈衣摸床,呓语汗出。明日,原方加重三成,加五味子1.5g,一服后,汗收神清,阳回痢止,饮食渐进。

分析:

案1是听鸿年轻时候在孟河用大剂治危重证的案例。病人神志淡漠,出汗不止,脉浮乏力,濒危,辨为少阴戴阳证,急改用附桂引火归原。店主顾虑胞弟素有吐血症,最忌阳药,不敢采纳,景和指出“阳无阴不敛,当阴阳并顾,救人要紧”,用大剂量的熟地黄、党参、黄芪、高丽参、东洋参、紫河车补益法,竟转危为安,豁然痊愈。此事传出,当时孟河名医费伯雄、丁雨亭两位先生皆赞誉“实出乎医理之外,非自己为医不可”。古今中医文献虽有类似的成功记载,但用如此重剂却是少见,尤其是参一次用60g,真正体现了中医高手的深厚功底,亦很好地反映了余公“遇危险之症,断不敢以平淡之方,邀功避罪,若惧招怨尤,袖手旁观,巧避嫌疑,而开一平淡之方以塞责,不徒无以对病者”的为医之道。药本可除病,而往往服之不效,间有激动其病愈加重者,此无他,药不胜病故也。

案2乃儿科案,因吐泻过甚引起汗如珠下、肢厥的脱阳症,即进四逆加人参童便,药后汗、渴、面目红赤皆止,一剂愈。

案3与案2类同,为泻痢之后,所导致的阳脱之候,类似毒素引起的中毒性休克(冷休克),平素体质虚弱(气虚)患者,所以猝然遍体汗出如珠,额与指尖均冷,甚而撮空、呓语,自寅至酉,泻二三次,并不后重。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服之,汗收神清,阳回痢止。亡阳证是患者阴阳即将离决,安危系于顷刻的危重证,对其进行准确诊断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