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南大学女生遗书称:自杀是因为爸爸,值得所有父母反思......

 看文有道 2021-04-10

这两天,一位济南大学女生遗书在网络公开,称自杀是因为她的爸爸,下面是部份内容截图。

看完这位女孩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文章,心里既难过、又沉重......人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可她却在青春年华,选择用这种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是对现实有多么大的绝望和无助,才有勇气做出这个决定,而且还是因为自己最亲的人才要离开这个世界。

她太像《无声告白》里自杀的“莉迪亚”了,“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她只想做自己,但是她不能啊。

她父亲的“爱”简直像无形牢笼,将她深深束缚着,让她无法挣扎,就像莉迪亚一样,她做不到没心没肺,她无法对父亲不理睬,只能用死来解脱。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年龄越小,越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把家事都往自己身上揽。

认为家里人都是为自己好,何况父母也经常说一些这样的话:

“都是因为你,要不是你我们也不至于这样。

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你什么都干不了,光给家里添麻烦。”

......

喜欢推卸责任的家长,会让孩子永远走不出自责的陷阱,从而让他们习惯性认为:父母是对的,是爱我的,很多事情是我自己不好,于是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感。

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好的东西,那些好的物质自己也没有资格去享受。

就像这位女生,直到最后还认为爸爸是对自己好,还对爸爸说对不起的话。

太宰治里说,太敏感的人会体谅到他人的痛苦,自然就无法轻易做到坦率,所谓的坦率,其实就是暴力。

这位女孩就是用的一种很温和的方式,宁可让自己痛苦,很多事情都自己承担,哪怕受再多委屈,可以看的出她其实是一位很懂事很孝顺的女儿。

我们很多父母自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会把自己的很多过激行为定义为“爱”。但并非每种自以为是的“爱”,都配称之为爱。

我们身边真正合格的配称为“父母”的还真不多,很多都是控制型的家长。

包括我也有这种倾向,这也是我要好好检讨和反省的,可能这和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关。

作为父母如果还意识不到这种严重的家庭教育问题,会给子女带来很多伤害。

女孩在文中说到“她的一举一动包括穿衣打扮都被爸爸牢牢钉死”,孩子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相差很大,他们的认知、思想会和我们有很多不同。

很多时候作为孩子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空间,他们不是我们的附属品,只是借由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

我们作为父母也是普通人,也会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也曾经摔过很多跤,裁过很多跟头,我们不能总是用大人的思维去要求孩子。

更多时候我们应该给孩子犯错的机会,为什么就要孩子是完美的呢? 况且他们还不谙世事。

我们现在有机会思考和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就要做好为人父母的角色,这种控制型人格应该在我们这一代终止,不能再残害到下一代。

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保护,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去囚禁孩子,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写到最后,真的非常心疼这个女孩,她用这种极端方式反抗自己所承受的一切,包括来自爸爸的语言暴力、强制与奴役。

对于自己的轻生行为,女孩用的是一种很轻松的语气与这个世界告别,与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告别。

但是描述自己这些年父亲对她的暴力态度以及对父亲的恐惧心理时,真的让我从内往外感触到那深深地疲倦和绝望!

她还那么年轻,如果是在正常的家庭,那她的以后会有多少让她心跳、让她微笑、让她期望的事情等着她的到来?

可是摊上这么一个父亲,她终归是没有挺住,因为不是能不能挺住的问题。

在她看来,只要父亲没有改变,她的未来无法就逃脱父亲无尽的控制、责骂、甚至是语言暴力!

希望作为父母的我们,多尊重孩子,用宽容和理解、爱来对待孩子,最终让他们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想要的模样。

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这不仅仅是孩子的心愿,更是为人父母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

请大家点亮“在看”,让更多父母反省,让更多孩子走出困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