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刘备死后整个蜀国就是在诸葛亮的控制下,他多次带领蜀国进行北伐。但是由于很多的原因一直没有成功。后来在其死后,姜维就成了其最重要的接班人,整个蜀国的军权基本都是在姜维的手中。 姜维在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后先后进行了十一次北伐,但是同样大部分都是无功而返。就是这样一个人,姜维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之间却有着很大的矛盾。甚至在诸葛瞻死前还说出后悔当年有机会的时候没有动手杀掉姜维。这是怎么回事呐? 其实两个人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就是两个人都是对蜀国很忠心的人,两人之间矛盾只是因为政见不同而已。诸葛瞻世袭的是自己父亲的爵位,而姜维是蜀国的大将军,所以按照官职来说,姜维比他的职位更高一些。 正是因为这样,姜维是一个坚定的北伐派,而诸葛瞻却是一个守成派,并不主张北伐。但是毕竟姜维才是能够做决定的人,所以虽然以诸葛瞻为首的一些人并不认同北伐,但是姜维还是在这些阻碍中,连续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虽然每次动静都很大,但是每次的收效都比较小。 而后来姜维和邓艾决战的时候却出现了失误,导致蜀军打败,十几万军队损失惨重。这样的损失对于三国中人口最少的蜀国来说是经受不起的。毕竟一共能够动员的青壮人口就只有十几万人。所以当时对于这样的惨败,蜀国内部很多人都是不能接受的,诸葛瞻等人就乘机弹劾他,削减姜维的兵权。 虽然姜维的兵权遭到削减,但是很多的士卒还是愿意跟随姜维,于是这些人就跟随他到地方上去屯田。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姜维主动放弃了汉中地区,汉中地区一直都是蜀地的门户,只要能够守住汉中地区,整个蜀地就没有问题就不会丢失。正是因为这样,刘备才会派遣魏延这样的大将去镇守汉中。 而姜维为了减少后勤的压力,大量的裁减汉中的守军,认为到时候敌军从哪里进攻我们就将军队派遣到哪里去,这样就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后勤压力。当时诸葛瞻就很不同意这个计划,但是姜维是大将军只能听他的,就是因为这样才会导致后来邓艾奇袭,蜀国灭亡。 |
|
来自: liuhuirong > 《三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