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先进于礼乐(11-1)

 经义工坊 2021-04-11

本篇共有26章,记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对待鬼神和生死问题的态度以及孔子和弟子们各述其志向等内容,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倾向。开篇即记述孔子阐明自己的用人标准即“任人唯贤”。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
先进: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
野人:本义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这里指不曾做官、没有爵禄的人。
后进:指先做官而后需要学习礼乐的人。
君子:本义为有德之人,这里指有位者即拥有世袭爵位的卿大夫子弟。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本没有爵禄的一般人;先有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人,是享有爵禄的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关于“先进”“后进”历代注释多有不同。一是认为皆指孔门弟子,“先进”即没有爵禄需要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如颜渊、闵子骞等人;“后进”即已经做官而后需要学习礼乐的人,如冉求、子路等人。一是仅从时间上去区分,“先进”指五帝以前,质胜于文,风气淳朴;后进指三王以后,文胜于质。或者“先进”指武王、周公之时,“后进”指春秋之世。结合本篇记述的总体内容看,均是与孔子弟子有关,应该是指孔门弟子。
西周时期,人们因社会地位和居住处所的不同,而有贵族、平民和乡野之人的区别。贵族的爵位可以世袭,其子弟原本就享有爵禄,在为官以前没有系统接受过礼乐知识教育,不知道为官之责、为官之道。而孔子门下就有不少原本没有爵禄的弟子,已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礼乐知识,知道怎样为官。 
孔子所处的时代,已是礼乐崩坏。春秋时的卿大夫多为世袭,其不守礼制者不在少数,“八佾舞于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却自诩为“君子”。实际上其德其能远不如“野人”。所以孔子认为,如果一定要在这两者之间作出选择,明确提出选人用人标准,则主张选择“先进”。 

《朱子集注》:“先进后进,犹言前辈后辈。野人,谓郊外之民。君子,谓贤士大夫也。程子曰:'先进于礼乐,文质得宜,今反谓之质朴,而以为野人。后进之于礼乐,文过其质,今反谓之彬彬,而以为君子。盖周末文胜,故时人之言如此,不自知其过于文也。用之,谓用礼乐。孔子既述时人之言,又自言其如此,盖欲损过以就中也。”孔子曾强调“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当时的前辈所习礼乐文质得宜,但显得非常朴实,在时人特别是卿大夫看来有些过时,感觉有点土气。因为愈到后来,后辈愈追求文采、华美,甚至只追求表现形式、不注重内涵实质。周朝末年,春秋时代“文胜”即表面上都非常华美并形成一种时尚,时人却没有自知之明,都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君子礼乐,不知表面上不缺礼节,实际上内心的诚敬已经很少甚至丧失殆尽。从这个角度看,表明孔子宁愿采用接近于古朴、类似于野人的“先进”之礼乐,这样才不失根本,社会风气才会保持淳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