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中的智慧 刘向军 如果有闲暇时间——这样的时间对我来说一向奢侈——能够欣赏体育赛事的话,我更愿意欣赏马拉松比赛。 我可以长时间呆呆地凝视着电视屏幕,半小时,一小时,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就这样久久地、静静地盯着跑在最前面的马拉松运动员。我盯着运动员那黝黑的、汗流满面的、没有什么表情的脸孔,盯着运动员那双一前一后、不知疲倦地摆动着的双臂,盯着运动员那双一起一落、弹簧一般的双腿“嚓嚓嚓”地跃动着往前奔跑。我喜欢就这样看着他们跑跑跑跑跑……沿途有欢呼声,但并没有那么多;沿途有掌声,但并没有多么热烈。在更多的时候,更多的路段,马拉松运动员必须孤独地跑过,寂寞地跑过。而在赛场之外的训练,其孤独、寂寞、单调、乏味更是别的体育项目无法相比的。 我之所以有时喜欢看看马拉松比赛,那是因为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喜欢中长跑运动。在马拉松运动员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影子。更重要的是,我回味着跑步运动带给我的生活智慧。 要跑步,首先得要有一个目标。 我最初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早上坚持跑步10000米。我并没想到要做什么运动员,我的目的是通过跑步锻炼改善我疾病缠身的身体。 在我每天早上坚持跑步1万米的三个月后,我就有了参加学校运动会的一次机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运动会,因为此前少年的我连续五年大病,弱不禁风。在这次运动会上,我完全没有想到我轻轻松松地夺得了3000米跑的第一名,而且几乎比第二名领先了一圈。 从那以后,或者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成了班级里中长跑运动绝对的第一人选,也成了全校中长跑运动中令人敬畏的对手。 有一年,学校又要组织大型田径运动会了,别的班的几个运动好手提前到我的宿舍来打探消息,问我到底要报哪两个项目。他们的目的是避免和我报同一个项目而与冠军根本无缘。 有一年冬天,学校组织元旦万米越野赛。万米比赛我是第一次参加。比赛路线是从校园操场出发,在校外田野的土路上往返各五千米,再回到校园,绕操场跑一圈,回到出发点——终点。当我从野外一马当先返回校园进入大操场做最后一圈飞奔的时候,引领的摩托车却可笑地熄火了,也被我抛在身后;而第二名进入操场的运动员更是比我慢了两三钟。当我绕着操场完成最后一圈的比赛时,数千名师生对着我热烈地鼓掌、呐喊,我脚不着地,身轻如燕,风驰电掣地以百米速度跑完了最后400米。我自己很清楚,即便接着再高速跑1万米也没有任何问题。平时的锻炼,奠定了强大的实力。平时的汗水,化为了一时的爆发。 一位观战的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对我说:“你真是跑步天才,打死我我也跑不了这么快!” 我笑了笑没有解释,因为无法解释。我知道我天生真没有这种能力,但我后天有健壮自身的目标追求,并且每天早上当我提前一小时起床跑步锻炼的时候,同学们都还在睡梦中呢,他们从来不知道我每天清晨一路上洒下了多少汗水。 在长跑中,要学会分解目标。 我是在校外的马路上跑步的。每天早上我的目标是跑步1万米,我把它分解成两个目标:跑出去5000米,然后在同学们早操集合铃声响起的时候返回来再跑5000米——因为我还要跟着同学们一起再上早操。第一个5000米的目标,很轻松就可以达到,再返回来的这5000米目标就会有些倦怠,于是,我把这5000米的目标又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比如两分钟后我要到达前面那座小房子所在的位置,再过两分钟我要跑到那座变电站所在的位置,再过两分钟我要跑到前面那座小桥的位置……忽然看到前面有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在清晨赶路,我就临时把他作为我的追赶目标。陌生的我们彼此并不说话,在清新的空气中,他拼命骑,我拼命跑,直到我超越他。 有的时候,在一段漫长的路上,前面没有任何对象可以作为我的目标,我就在心里虚拟出一个目标——前方500米处还有一个我在跑步——我要追上我,我要超过我。 这一个个的小目标有时比最终的大目标更能够激发我往前跑,因为它们就在身边,因为它们是切近而现实的,因为它们是我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因为我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获得了不为人知的成功乐趣。 对长跑爱好者而言,真正的考验和挑战是要战胜孤独和寂寞,日复一日地在挥洒汗水中修炼自己的心性,这才是跑步中的大智慧。 要想成为优秀的长跑选手,要想成为真正的长跑爱好者,必须学会享受孤独,享受寂寞,享受坚持;必须学会在孤独中感受到热烈,在枯燥中感受到丰富,在单调中感受到多彩,在坚持中找到自己,在执着中体验到力量。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有长达6年的时间,几乎每天清晨风雨无阻地跑步一万米。在感到疲倦的时候还跑不跑?当然要跑!在早晨想赖床的时候还跑不跑?当然要跑!在细雨飘飞的早上还要不要跑?当然要跑!在夏日朝阳似火的早上还要不要跑?当然要跑!在窗外寒风呼啸的时候还要不要跑?当然要跑!在雪花纷纷的寒冬还要不要跑?当然要跑。没有好的训练场地,就是校外那条狭窄的国道。而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训练的同伴,我永远是一个人在跑步,一个人在坚持。在年轻的时候,绝对孤独的努力是极容易崩溃的——没有人要求,没有人督促,没有一个同伴,没有呐喊,没有欢呼,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没有奖牌,有的只是自己的呼吸、心跳和“嚓嚓嚓嚓”的脚步声。 可以想象,那些优秀的马拉松运动选手尤其是那些贫穷落后国家的运动员们,他们的训练条件简陋,他们在赛场之外不知忍受了多少孤独寂寞的时光,不知度过了多少单调乏味的日子,不知留下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汗水,而他们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又是如何地强大! 我喜欢跑步的初衷是为了强健身体,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在某一件事上执着地坚持以后,机会就会找上门来。 1987年末,我被学校体育组选拔出来成为备战1988年五一节山西省大学生运动会的队员之一。我是中文系的学生,跑步仅是我的业余爱好,我每天也只是在大家起床之前坚持跑步1万米而已。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一个更激动人心的目标等待着我去实现。 目标引领行动。于是,我开始了为期几个月的集训。每天清晨,我照例自主训练跑步,主要是训练自己的耐力。每天下午上完课之后,我参加学校集训队组织的训练,重点是训练速度。 那一段的训练是非常辛苦的,但是比起我先前独自的训练要热闹了不少。各个项目的同学都在操场上做各自的训练,大家可以相互谈笑,相互鼓励,教练还时常来帮我们按摩放松。操场边上,还常常有不少同学围观、鼓掌。这样的训练真正是累并快乐着。 最后,确定参加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人选的时候我被确定为正式成员之一,有几个同学没有进入。 1988年5月的山西省大学生运动会在山西大学举行。此前在训练中教练组确定我参加的项目就是1500米和800米,到了第二天要比赛时,教练组又临时决定派我参加4X400接力赛的最后一棒。最后,我取得了800米和400米接力赛两项破省纪录、1500米全省第一名的成绩。 自己的一项业余爱好因为有了或大或小的目标,因为有了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而无意间收获了一般人难以拥有的小小成功。这是让我开心的事,这也启迪了我许多人生智慧。 “好汉不提当年勇。”而今,年过半百的我早已不能够再在大地上飞奔,但是,青年时代对于跑步的爱好以及通过跑步所给予我的生活习惯和生命智慧是受益终生的,也是值得我讲出来分享给年轻一代的。 有一句俗话讲得好:“不怕慢,就怕站。”人生处处是战场,人生处处是赛场。选定一个目标,选择坚持、独自、从容地前行,就已经是人生的赢家了。在这个意义上讲,一群人可能走得远,但一个人更可能走得又快又远。 2021.4.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