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传龙:中医躯体学说(二)·365医学网

 bebj510 2021-04-11

中医躯体学说(二)

作者:曹传龙[1] 
单位:湖北大悟县中医养生馆[1]

三、背,是指胸廓后面第十二肋骨以上的部位;也有将躯干部的后面,包括后胸部、腰部及骶部,统称为背者。

  背部正中线两侧,脊椎棘突旁开五分自上而下的条索状部分,称为“华佗夹脊”,其处的穴位即为“华佗夹脊穴”,总计有二十四穴,针刺或按摩夹脊穴可调整脏腑功能和治疗背部病痛。从中医阴阳理论而言,背在后为阳,胸在前为阴。心肺居于胸中,而其脏俞却位于背部;因而背部若是出现了酸痛等异常感觉,除因劳累过度、外力损伤所致,或因感受外邪而使背部经气不舒之外,多责之于心肺病变或膈上痰饮留伏。如心脏病所发生的疼痛能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满喘咳吐,发则寒热,会引起背痛腰酸。此外,背为胸中之气(宗气)聚会的处所,胸中之气充足则背挺笔直;若见背曲肩垂而懈怠者,多是胸中之气将要败绝的征象,故《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说:背为脏俞所系,为胸中之府,若见到背弯曲而肩下垂者,是胸中脏气将要败坏的显现。


  从组织结构来讲,背部脊骨由胸椎组成,正常人直立时胸椎呈轻度弧形状向后弯曲。若背脊骨,尤其是胸椎部分弯曲隆起,状如龟背者,病名为“龟背”,是佝偻病的体征,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致脾肾虚损,生长发育障碍而发生畸形。如背脊骨外突形如锯者,古病名为“脊疳”,多见于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后期,属脏腑精气亏损至极的征象。


  在背与经络的联系中,与督脉和膀胱经的关系最为密切。督脉起于小腹之内,下出会阴后,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在胸椎脊突间,有许多穴位,为阳脉之总纲,有总督、统领阳脉,疏通阳经气血,调理阳气的消长转化主导一身阳气功能活动,发挥经腑气化,培补真阳,益髄醒脑的作用,从而促进形体的修复,对预防疾病及衰老有显效。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向上经额部左右交会于巅顶后行至枕骨处,于背部有左右两支自上而下行走。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太阳经气亢盛,功能正常,统摄卫气行于肌表,诚乃是人体卫外的屏障,发挥着其卫外而固摄肌表的作用。一旦太阳经气虚弱,功能下降,卫气固表功能失调,外邪便会乘虚而入。由于背与督脉、膀胱经关系较为密切,所以背诊治病,是医者双手作用于背俞穴、夹脊穴上,采用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滚法、捏法、捏揉法、拔法、擦法、叩击法、牵拉抖动法、板腰法等各种手法推经脉、点按穴位,以消除经络反应为主,恢复经络的正常功能为目的。


四、胸,是指胸廓前方,锁骨以下,腹部以上的部位。

  胸廓外形在正常人为扁圆形,肋骨及横膈随呼吸而有适度的升降运动。由于胸内藏有诸多脏器;所以胸部望诊意义重要。若胸廓如圆桶,肋间隙异常饱满者,即桶状胸,是肺胀的重要体征,多由痰饮久伏或肺肾气虚,肺气壅滞不畅所致。若胸廓扁平,形体瘦削者,即扁平胸,常是慢性虚损性疾病后期阶段的表现,或为体虚营养不良者,或见于久咳肺肾两虚的肺痨患者。若胸骨向前方突出,胸骨前后径增大,横经缩小,形如鸡之胸骨隆突者,即鸡胸,多由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肾之精气亏损所致;或在幼儿肋骨稚嫩,尚易弯曲时,久病喘咳,痰涎壅塞,肺气不畅所致。若胸骨下部内陷,呈漏斗形状,即漏斗胸,由先天肾精亏损,或胸骨下部长期受压,或因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吸气受阻所致。若沿胸廓前面肋软骨与胸骨的移行部有串珠状的隆起,为佝偻病串珠,由瘀痰久积,或肾精不足,骨体不坚,骨软变形所致。若两侧胸廓不对称,一侧平坦或缩陷,肋间隙缩小;另一侧特别饱满,肋间隙增大。缩陷侧多为肺痿(也即肺不张);饱满侧多由水与气结于胸腔所致的肺胀。从临床问诊方面而言,询问胸部有无异常感觉,主要是了解心肺的病理变化。若有胸闷、心悸、气短而脉弱者,多为心气不足;若有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脉涩或结代者,多为心脉痹阻;若见胸咳嗽,气少难息,声音低弱者,多为肺气虚损;若见胸痛、发热、咳痰黄稠,或咳吐脓血者,多为痰热壅肺。此外,也有胸胁满闷,时欲太息,情志抑郁,而属肝气郁结者。


五、胁,是人体侧胸部,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分的统称。

  其中相当于第十一、十二肋软骨的部分,称为肋,又名季肋、软肋、橛肋。临床常将腋下肋骨所在部分,统称胁肋。胁上腋下的空软部分,古称胠。上臂与胸侧臂间的凹陷,谓之腋,俗称“胳子窝”。腋窝部于青春期后开始长毛,局部皮肤富有汗腺。中医理论认为,两胁为肝之分野,胆附于肝之短叶间也居胁里,肝经由下循胁而上,胆经由上循胁而下,故胁部疾患多属肝胆及其经脉的病变,正如《黄帝内经》所讲:“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大抵临床上见胁肋胀满,时欲太息,抑郁寡欢者,多为肝气郁结所致;胁肋灼痛,面红目赤,情绪易怒者,多为肝火亢盛所致;胁痛如刺,痛处固定者,多为肝血瘀阻;伤寒胸胁苦满,往来寒热者,多为少阳(属胆)证。具体而言,如肝胆结石、脂肪肝、肝硬化、肝胆肿瘤、慢性肝炎及慢性胆囊炎、肝胃气不合所致急慢性胃炎等均可出现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胁胀、胁痛。此外,胁部疼痛。咳唾时疼痛更甚,患侧肋间饱满者,为悬饮病(类似渗出性胸膜炎);胁部刺痛,固定不移,难以转侧者,为跌扑闪挫,气滞血瘀,经络不畅所致。


六、腰,是指人体后胸部的第十二肋骨以下至髂嵴以上的部分,由腰椎及局部软组织组成。中医讲,腰为肾之府。

  肾藏精主骨生髓,位于腰部脊椎两旁。肾精充盈,肾坚髓足,腰府得养,则腰部耐劳有力,转摇自如。若是肾中精气亏损,骨弱髓虚,腰府失养,则腰部绵绵作痛;引起腰痛原因大概有五方面:少阴阳虚、风寒侵着、劳役伤肾、坠跌伤腰及寝卧湿地。就临床所见来讲,凡腰部冷痛沉重,遇阴雨寒冷天气而加剧者,多为寒湿外侵;腰痛而伴见小便频数急迫、妇女带下黄稠者,多为湿热下注;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者,多为瘀血阻络。此外,大凡泌尿、生殖系统的炎症、结石、肿瘤等多种病症,均可引起腰部酸痛。腰痛是一种常见病,往往预防与调护比治疗还主要,只要好好注重调护,便可减少腰疼或避免腰痛的发生。预防与调护的措施是: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正确的坐、卧、行之体位,劳逸适度不可强力负重,避免腰部跌仆闪挫;避免坐卧湿地,暑季湿热郁蒸时,也应避免夜宿室外,贪凉喜冷;涉水冒雨或汗出后即应换衣擦身,或服用生姜红糖茶,以发散风寒湿邪。总之,腰部应时刻注意保暖,防止风寒湿邪侵袭才是。对于急性腰痛应及时治疗,治愈后应注意休息调养,以巩固疗效;至于慢性腰痛除药物治疗外,还应注意腰部保暖,或加用腰托顾护,避免腰部损伤,避免劳欲太过,防止感受外邪,经常活动腰部,或进行腰部自我按摩,打打太极拳等,有助于腰痛的康复。在治疗腰痛方面,应分清标本缓急。邪实者,当祛邪通络,并根据病理因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法。寒湿宜温化,湿热宜清利,血瘀当活血。正虚者,当补肾益精,或温阳益气,或滋阴养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应分别主次,兼顾用药。实证经治邪去大半后,酌情予以补肾培本,以求巩固。具体而言,若是寒湿痹阻引起的痛,因采取散寒祛湿,温经通络之法,代表方剂是干姜苓术汤加味;若是湿热壅遏引起的腰痛,宜采用清热利湿,舒筋通络之法,代表方剂是四妙丸加味;若是瘀血阻络引起的腰痛,应采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之法,代表方剂是身痛逐瘀汤合抵当汤加减;若是肾精亏虚引起的腰痛,宜采用补肾益精之法,代表方剂是右归丸或左归丸加减。右归丸以温补肾阳为主,治肾阳亏虚所致的腰腿痛无力;左归丸滋养肾阴,治肾阴不足,精气内伤所致的腰酸痛酸软。此外,对于寒阻正虚所致的腰痛,临床表现为病久不愈,腰部冷痛,酸胀重着,转侧不利,面色无华,腰膝酸软无力,舌苔白腻,脉沉迟或缓,应采用温经散寒,培补肝肾之法,方用干姜苓术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肾虚瘀阻所致的腰痛,临床表现为腰部疼痛,痛有定处,反复发作,腿膝酸软,遇劳更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宜采用补肾壮腰活血化瘀之法,方用青娥丸和桃仁饮加减。在内服药物治疗的同时,若能再配以牵拉复位、推拿、针灸、拔罐、理疗、穴位注射、药物外敷、中药离子透入等方法,有助于腰痛的治疗与康复。


    2020/1/6 21:12:24     
    转载请注明:内容转载自365医学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