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标题

 昵称60353804 2021-04-11

阳气不足 要补阳精神状态不好 要补阳脉沉 非常有价值 沉而无力 沉而微 就算临床上没有其他症状也可以判断其阳虚这叫独处藏奸 及早预防曾经有一个病人 口腔溃炎 牙龈痛 眼睛也红 烦躁 大便不通但是 脉沉无力 下肢冰冷如果按照西医套路 那就是把这病人治疗坏了也曾经治疗过一个前例腺病人 烦躁 易怒 舌苔非常厚腻 西医大把抗生素 越吃越烦操中医师看到舌苔厚 大把清热化湿 可是吃了很久 这个湿热还是化不了为什么?阳虚 阳气不足 无力温化痰湿金匮 反痰饮者 必温药 根源在阳虚少阴病 下利清谷 里寒外热 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 其人面色赤 或腹痛 或咽喉痛 或利止脉不出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是在四逆汤基础上 病程进一步恶化就是出现了假热就是回光返照的现象病人反而不恶寒了 出现了面红赤 有些病人不仅不恶寒 反而发烧 甚至发高烧 这其实是一种假象有些病人烧到了41度 危重病人很多会出现这种现象病案一 发烧43度 四肢厥逆 大汗淋淋 喘促心跳非常快 每分钟140 这个肯定是心衰了西医不用说抗生素 但会死人中医呢 是否可以用安宫牛黄丸?最终确认亡阳症四逆汤很多杂病 慢性病 到了脏腑衰竭现象 基本会出现阴盛阳格证这里主要看危重病人 当然这种现象还是要小心

作为临床医生 没经验就不用去开药了

附子(20)干姜(9-12)炙甘草(6)

【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通脉四逆汤附子汤少阴病 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 其背恶寒者 炙甘之 附子汤主之真武汤太阳病 发汗 汗出不解 其人乃发热 心下悸动 头眩 身润动 振振欲到底 真武汤主之少阴病 二三日不己 至四五日 腹痛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 痒痛 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者呕者 真武汤主之真武汤是阳虚水乏症

真武汤是阳虚水乏症

虽然是阳虚 肾没有本事化水气 所以这个水气就乱跑

原文 没有指明水肿 只是提出 四肢沉重 疼痛 身润动 振振欲倒 这一些都体现了经络有水气的现象临床运用眩晕症 发病忽然 天旋地转呕心 不能睁眼 不能活动 相当于现在的梅尼埃病这些都属于阳虚水乏到脑部糖尿病肾病 后期基本水肿 多有蛋白尿 血肌酐 下肢或者全身水肿阳虚白带 都可以用附子 生姜 白芍 白术 茯苓脾肾阳虚 水液不能蒸发 不能蒸发 所以水液就停留在身体部位 就水肿生姜是散水气的 白芍是活血利尿的 白术 茯苓健脾止水水来土当 当然要补土 补土白术 茯苓 附子温阳化气 可以代替桂枝临床运用要点水肿 哮喘 舌苔白润滑 脉沉弱 或者脉浮大无根 都可以利用本方加减如果有阳虚疝气

加桂枝 橘核 如果高血压 加龙骨 牡蛎 龟板 引火下行这里要注意的一点中医利水剂 一般用茯苓 桂枝但是还有一茯苓 白芍 其实利水剂这是从真武汤中来的白通汤少阴病 下利 白通汤主之这个处方 主要是讲上热下寒就是面是红的 但又腹泻的阳虚的虚火在脸上 腹泻在下面所以用药还是干姜 附子 只是加了山东的小葱这个处方 干姜 附子 常规量 干姜15 附子12 再加葱白9根白通汤少阴病 下利 白通汤主之

太阴病,右手脉大于左手,同时关前明显大于关脉,这病人处于太阴状态,右手大于左手,说明病人处于阴多于阳的状态,阴盛则寒,太阴状态的阴阳气都多,不会是全身寒,而只是表现内里寒,太阴为阴道虚,病人处于阴道,表现为气向外熬散,内寒则运化减慢,多表现为腹部胀满,呕吐,食不下,气外熬,则手足不温,四肢烦痛,出汗动,小便多,气外熬不畅,出现黄疸,具体而言,太阴病的腹满无论多厉害,都不会虽大便和放屁而愈,一般出气后虽减轻马上又会腹胀,不能消化出现呕吐,有食欲但吃下去不消化,手心会发热,不会在出汗的时候同时怕冷,但出汗后会怕冷,出汗同时还想脱衣服。少阴病,右手大于左手,关前脉与关部力量差不多,人处于少阴状态,阴盛则寒。表现为全身寒,病人气往外熬的多,手足后背会全身寒,恶寒而困,气慢慢消耗,出现想睡觉,这种病人喜欢卷着睡觉,坐或走都不会昂首挺胸,全身冷喜欢温,但得温之后,并不能病愈,或只可缓解一时之后更冷,总想睡觉,无精打采。

厥阴病,关前一分,右手大于左手,同时关前脉明显小于关脉力量,说明人体处于厥阴状态,厥阴在天地之间外像为一片寒风凌冽之象,内部却是万物郁郁欲发之象,人体表现,外像一片寒凉,内部却是郁郁欲发热像,外寒内热的之象,外寒则手足厥寒,关节冷痛,内热则消渴,心烦,心中痛热,饥不欲食,因为外寒内热,所以病人外寒一般手足末销冷为主的痛苦状,很少会全身冷,内热也非真的内热,而是与外寒相比的内热,病人胃部灼热,反酸,心烦等症状,因为相对的热,只是感觉饿没有胃口,厥阴病外寒越严重,相对内热也越严重,故有厥深者,热也深,厥微者,热也微。

附子30 人参10 白术30 白芍30 茯附子汤少阴病 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 其背恶寒者 炙甘之 附子汤主之少阴病 身体痛 手足寒 骨节痛 脉沉者 附子汤主之这个是阳虚身痛症 病机是阳虚寒疑聚在骨节附子汤与真武汤只有一味药相差生姜变成了人参附子汤附子药量特别大 相当于现在的30克左右 白术的量特特别大 比真武汤用量多了一倍 40克附子为什么配人参大补元气 也大补元阳扶正的力度比真武汤强 西医的参附注射 其实就是真武汤中来这个骨节里的寒湿之气 没有强大的动力是散不掉的所以必须用人参

附子汤的用量 40-50克左右

好了 我们的少阴病 就讲到这里脉诊最精华部分全在于此给你们发点北京脉证讲稿内经秘诀

少阴病 身体痛 手足寒 骨节痛 脉沉者 附子汤主之少阳病,左手大于右手,同时左手关前脉大大小明显小于关脉,这种病人当下处时候在关前摸到一个塌陷,关前一分左右大于右手,说明人体处于阳多于阴的状态,阳占上风,阳盛则热,少阳病症状:时而发热,心里比较烦乱 容易动怒,总是想呕吐,但又吐不出东西,口苦 口渴,不会像阳明胃热那样大渴,只是口渴,但喝不喝水都行,口苦也不会影响口味,头痛 头晕也不会内虚那样空痛与昏沉,只是胀痛,胸部满 叹气可以缓解,太阳病,左手大于右手,同时关前脉与关部力量差不多,太阳病的变现 ,是全身热,为外热,太阳为阳道实,外热引起的发热同时有恶风恶寒,以及全身症状,发热,同时喜欢多穿衣服,或打哆嗦,打喷嚏,身体疼痛喜欢温,解小便不通畅,尿不干净,胸闷咳喘,以咳出为快。

阳明病关前一分 ,左手大于右手,关前脉明显大于关部力量,病人处于阳明状态,这与绝影正好相反,天地的三伏天,阳明在天地之间,一片繁荣之象,内部却开始衰退,人体表现,外像一片热象,内部却中寒之象,外热内寒之象,外热则大热 大汗 大渴,甚至狂躁,内寒则腹胀,心下硬,大便坚硬,甚至下利清谷,具体而言,这个热是外热,皮肤很烫手,体温皮肤温度高,不怕冷,大渴口舌干渴为主,往往给病人喝冷水时候,病人但欲刷口,不欲咽,下咽也要等口内水温之后才可以,狂躁,大汗都是为了让外热减轻,但是这个病 越出汗身越热,所以出汗不会降低体温,最多可缓解一时,但很快体温又高起来,内寒则说明胃家寒不得运化所以腹胀。尤其吃饭时候加重,因为胃不运化,所以大便干结,冬天如果得阳明病,天寒地冻,人体毛孔被堵,不会出很多汗,而表现为小便多,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茱萸15-20克 人参10克 生姜5片 大枣7个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党参12克,大枣12枚。

也可以这样我一般用吴茱萸不少于10克郭雍《伤寒补亡论》:凡寒厥,手足逆冷而烦躁的,不论其它余证,当先服吴茱萸汤;食谷欲呕属阳明也,这个属阳明也

破阴浊之邪,或者要说袪湿浊之痰也可以。而且它的走势,是从上往下压的。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趺阳脉微而弦,法当腹满,若不满者,必大便难,两胠疼痛,此为虚寒,当温之,宜吴茱萸汤。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里头……吴茱萸汤入了胃里头,吴茱萸往下面推对不对?生姜是没什么方向性的,往上也推、往下也推,但吴茱萸主要是中轴往下扯,如果这个人的痰饮是比较飘浮在上段的地方的话,吴茱萸汤就打不到,不但打不到,生姜用得那么多,反而它会激惹到这些痰饮,让这个人吐得更厉害。

吴茱萸汤郭雍《伤寒补亡论》:凡寒厥,手足逆冷而烦躁的,不论其它余证,当先服吴茱萸汤;如手足厥冷不见烦躁者,当先与四逆汤;如果手足厥冷而又下利,脉沉微不见者,则当急服通脉四逆汤。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很多的症状,是有事没事都乱吐的,像小柴胡汤证的话,不吃饭也会吐。可是吴茱萸汤的症状是平常没事,但吃了饭,就要吐。所以,这里的食谷欲呕它本身就是一个辨证点,可以跟很多其它的吐区分开,吃了饭才吐,这是一个特征。

属阳明也,这个属阳明也,历代的很多注家都有意见: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是属阳明?我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苛求。张仲景他〈阳明篇〉写到这么多次阳明阳明常常在张仲景的语感,就是表示消化轴”──这个病是在消化系统的病──我们这样想就好了。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先讲大概的部分:

吴茱萸的药性基本上是辛热的,归经是归在厥阴肝经,这个药它是走肝经的。男人的疝气或是女人的子宫发炎──男人的疝气先不讲──女人的子宫发炎,属于阴症的很多,这时候吴茱萸就是一个会用到的药,它可以通这整条的足厥阴肝经。它的药性是辛热的,在我们现在说的所谓破阴实的药物里,吴茱萸破阴实的效力是非常具代表性的。像附子,还分心在补阳气,吴茱萸它是只专心在破阴实上,效果是非常顶级的。今天放眼望去,阴实的人非常多,所以吴茱萸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的好朋友。我觉得对很多现在的妇女而言,妇女之宝已经不是四物汤了,只要你会用,妇女之宝是吴茱萸啊!好多妇女病在今天都牵涉到吴茱萸了。古时候不是这样的;今天的人很阴实。

如果单纯拿附子去煮汤的话,吃起来就像洋芋一样,没什么味道的。可是吴茱萸的味道是又呛又辣的,有的人也说它有一股味,喜欢的人说是咖啡味,不喜欢的人说它是臊臭、有一股苦臭味。然后它又辛辣辛辣的,它的这个辛辣味,我们说本身就是容平气的调性;而它的树,据说树皮不是褐色的,而是绿色的;吴茱萸又长在它的树梢头。绿色的一棵树、长在树梢头的果实,臊味又重……大概这样可以确定它是钻到肝经去的了。入肝经的容平之气,就可以打掉肝经里头的一些不好的东西。

当然,它的作用点不是只在肝,以肝脏为中心轴的整个消化系统它都还可以治得到;用在少阴病,也治得到肾功能衰竭。

吴茱萸这个药的特质是什么?我们中国人,九九重阳要登高对不对?登高的时候要把吴茱萸插在地上或佩在身上。这个东西实在是好,古时候的神仙故事说,有个神仙叫费长房,有一天跟他徒儿说:你们家快要大祸临头,你们在九月九号那天要赶快从家里逃走、到山上去,然后,身上绑吴茱萸、登高喝菊花酒。这个徒儿照做了,当天回到家里一看,唉唷!果然家里的什么猪、狗、牛都死光了……就是瘟疫来了,他们在山上用吴茱萸把它挡下来了。

这个故事其实是有相当正确象征符号意义的,怎么讲啊?吴茱萸这个药,最厉害的就是破阴浊之邪,或者要说袪湿浊之痰也可以。而且它的走势,是从上往下压的。

阴气、阴浊的湿痰这种东西,本来照道理说是会往下掉的。可是,有时候这些东西也很厉害,它会沿着身体往上爬,它在身上爬着爬着,当这些阴邪,包住、缠住你的阳气的时候,就会出现吴茱萸汤证。阴浊之邪这样爬上来的时候,如果我们用吴茱萸这味药,一吃下去,它就立刻把这些东西跟身体分开、然后往下打掉,是很强的一味药;同时又可以顺便通肝经。

通肝经这个效果,我不要特别去强调它,因为吴茱萸不是补药,它是破阴药、专心破阴的破阴药,所以吴茱萸的副作用,例如吃了之后眼睛发干、人燥燥的……这是

常有的,我们接下来会讲到。但,即使有这些副作用,它的药性还是真的太好了。

:

附子会比较走气,吴茱萸因为它味道重,所以用在阴的部分就特别多。

如果要以用药的路数来看吴茱萸通肝经这件事的话,你说一个人有头顶痛,这是厥阴头痛对不对?用乌梅丸、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这些都是厥阴药,用了都可能有效,你说那这时候到底要用什么?看症。如果你是头顶痛又胃酸上逆,这是吴茱萸汤;头顶痛又肚子很饿,可是饭到面前又觉得不那么想吃了,这是乌梅丸;头顶痛又手指冰冷、脉弱到快要把不出来,这是当归四逆汤。这些都是入厥阴的药方,使用上我们抓主证就可以了。

吴茱萸汤证的主要结构是浊阴上逆这件事情,湿冷湿冷的东西在中焦这里,从肝堆着堆着,堆到脾胃去,这个湿浊之气在这里盘踞着之后,阳明病的这个消化轴会出问题。

可能就是因为这些湿冷的东西堆积在这个地方,你不吃的时候,阴邪它平常不作乱 ──阳邪很会到处跑,阴邪不太会──所以你不吃的时候它不作怪,一吃东西了,身体要消化这些东西,阳气就动了,当阳气要动的时候就不行了,阳气被这些浊阴之气绑住、压住,动不了,所以就只好把食物吐掉了。

吴茱萸汤的这种特征,通肝经这个就不用讲了,比方说我们桂林本讲到肝脏结的时候说的两胁痛、脉沉而结,肝脏的脉已经沉下去而且纠成一坨,这个用吴茱萸汤没问题。腋下痛、大便难,这个是我们之后会教到的条文,也不太有问题。

我要说的是,桂林古本卷十一里面有一条讲的是少阴病的吴茱萸汤证,它是什么主证?呕吐、拉肚子、手脚冰冷而烦躁欲死,一个人烦到不行,吴茱萸汤证的这个特征,实在是很好用!一个人热盛会烦,这个我们都知道对不对?可是你不要忘记,一个人的阳气被阴邪所纠缠的时候,更会烦!所以前面有同学喝了桂枝汤反烦不解者要刺风池、风府对不对?这是阳气无能摆脱阴气的纠缠,这个时候更加会烦。辨证点方面,少阴病的那个吐、利或者手脚冷都还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烦躁欲死。但,病人可不会直接跟你说我烦躁欲死哦,他会说我痛苦得要命!我觉得我快不行了!,你也可能是看到病人在床上翻滚挣扎、坐立不安,这些都要认得出来。

如果一个少阴病的病人的主证之中同时有手脚冰冷烦躁,你不必管他有没有吐、利、头痛、有没有大汗,吴茱萸汤开下去,几乎都会对。如果不是感冒,而是杂病的话,这个手脚冰冷的辩证点,也有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有效。

我觉得我自己都好会制造吴茱萸汤证,有人在攻击张仲景这一条,说:吴茱萸这个药,是厥阴药,『少阴病』有什么好烦躁欲死的?这为什么要算到少阴病?我说,以我制造吴茱萸汤证的方法来讲,它的确可以算到少阴,怎么讲呢?要制造这个少阴病的烦躁欲死要怎么制造?你只要刚感冒的时候,还在桂枝汤、麻黄汤证的时候就吃肾气丸,马上拉到少阴,这个病的阳邪跟阴邪都纠结在一起的时候,你就只好在床上挣扎翻滚、烦躁欲死啊!很好制造的。所以基本上拉进少阴或是拉进厥阴都是可以的,肾气丸三阴都入嘛。

如果是体质本来就湿气很重的、痰饮很多的人,得了少阴病,真武汤能去水、四逆汤能去寒,可是这些汤都不去湿痰!残余的湿气、痰饮,在少阴病的时候,往往会发成吴茱萸汤证的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个也很重要,呕吐这个东西,比如说小柴胡汤的主证,有呕而发热、呕而心烦…… 但是为什么要特别讲到呕而胸满呢?其实我们可以说呕吐这个动作,是会损耗人的胸中大气、伤胸阳的,这个人的阳气本来就已经被阴浊之邪纠缠不清了,一吐之后,阳气更少,阴浊之邪是不是更能窜上来?所以吐完之后,不但不松反而更紧,虽然我这样讲,有一点曲解原文,原文是以胸闷为主,兼且呕吐的意思才对,但这样看吐了之后更胸闷,就蛮好抓吴茱萸汤的主证了。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那个涎沫是我们有时候干呕的时候涌上来的那种酸酸、咸咸的大量的口水,那个口水就是吴茱萸汤证啊!如果你平常就是会干呕的时候,嘴里一堆这种口水的人,那这根本可以说在体质上就是吴茱萸汤证的体质。

有些人的这个吐涎沫,是在那个人不是很有意识的状态下,可能是睡醒了之后整个枕头上一大滩口水的,这是吴茱萸汤证。再加上头痛的话,主证就更好抓了。

这种种的阴浊之气包裹住阳气的问题和症状,种种加在一起,现代人的疾病能打到多少?很多哟。

一般的头痛,可以用袪风、通经络的药去治对不对?但是吴茱萸汤证的头痛,袪风、通经络没有办法。

吴茱萸汤证头痛的这个阴浊上逆,一定要把底下肝脏的阴实挖掉,这个头痛才能收掉,它的特征是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偏头痛长年不愈,你可能要问他痛起来什么感觉?他如果说痛得我好想去撞墙!想撞墙是烦躁,这就可以用吴茱萸汤了;痛得我坐立不安!这也可以,只要有那种烦躁的感觉夹杂在里头,就可以。或者问他头痛的时候会不会想吐?如果会,就最好,那这就是很完整的吴茱萸汤证了,头痛和泛恶心都会在一天之内出现的,打很就很准。也可以加一点半夏。主证差不多这样抓。

但各位要知道,这种头痛,如果去看西医,普拿疼拿来当糖吃也不会好啊!止痛药吃到最后都要止痛药上瘾了,但头痛还是不会好。以治疗路数来讲,这不是西药碰得到的领域。

之后我们再讲吴茱萸汤的推扩的时候,下体痛、痛得坐立不安,这男人、女人都有可能啊,有坐立不安就可以用吴茱萸汤,是这样抓主证的;阴浊之邪跟阳气纠缠的时候,人就是会有这种感觉。

各位学的时候,先拿吴茱萸汤治头痛、呕吐、治少阴病,等到练熟了,认得出这个

烦躁欲死的调调和轻重程度,治其它的杂病,也就会顺手了。

比如说高血压的晕眩,不能说绝对是肝阴实;但很多高血压是肝阴实的高血压,这种高血压的晕眩,是吴茱萸汤。

而一般治疗晕眩,是用温胆汤之类的方剂,走少阳的去痰药之类,去治疗内耳平衡的问题对不对?但有时候,少阳药就是没有用,因为那个患者整块少阳的病都是假的;是因为肝阴实,所以浊痰被逼上少阳。

那种晕眩症,你说张仲景的书里写说颠眩、吐涎沫是五苓散,这没有错,张仲景讲的没有错:苓桂术甘汤的晕、泽舄汤的晕、脑虚的晕……今日临床都还是遇得到的。

吴茱萸这味药,我们来看看《神农本草经》是怎么说它的。

《神农本草经》:

吴茱萸中品:一名藙.味辛温.生川(山)谷.温中下气.止痛.欬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凑(腠)理;根:杀三虫。

它说吴茱萸,一名,我一开始读的时候,还以为茱萸这两个字的谐音,后来才发现原来这个字,是古时候的人因为这个东西非常辛辣,所以用这个字来代表它的味道。

这个东西还有另一个写法,吴茱萸的树,他们写成,看起来很猛啊!我想这些有破阴效果的药里面,这个听起来好猛呢。肉桂是写作,有侵略的力量;吴茱萸叫作,力道可想而知了。

:

除湿血痹。血分里的湿浊之气,当然不是只有吴茱萸有效;但是血路不通、有湿寒之气,这个吴茱萸的确是厉害。

很多人的肠道就是这样。吃太多冷的,被冻结成这个湿血痹的状态,所以才一直便秘。吴茱萸汤下去之后,大便通了,还有果冻一样的痰一起排出来。

逐风邪。虽然它不是一个发表的药,可是对于肝经被风邪塞住,它的效果的确是很好的。腠理间的风邪,它也很行,但这就连到下一句了:

开腠理。我想我们人,腠理会不开,多多少少是被什么东西瘀住,要说痰也对、说油也对、多余的组织也对;如果是生活中压力很大的人,那种组织的沾黏,中医叫作筋结,也算是一种肝阴实

吴茱萸开腠理的效果能不能体现在吴茱萸汤?好像一时半刻没有那么清楚的效果,如果体质、脉证脗合,吃长期,可以发现吴茱萸的确是可以开腠理的,以吴茱萸汤而言,吃久了,肉质会变,硬肉会变软肉。长年生闷气而瘦不下来的人,有时候要用这个办法。不过这并不是一个我敢跟初学者推荐的办法,因为这味药还是有危险性的。

吴茱萸的使用,历代中医在肝脏的病、吐酸水、胃酸上逆,像吴茱萸跟干姜、黄连一起用,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套路。如果这个人的体质是很寒的,就干姜加多些,黄连就用一点点当反佐就好;如果这个人的体质是偏热的,黄连多一点,吴茱萸、干姜当反佐,大概是这样子用。至于说一个人身体里面积了很多冷东西,吴茱萸在破阴方面的效果,尤其是针对消化轴,是胜于附子的。

所以有的时候体质很虚寒造成的某种拉肚子,中医说的有一种叫五更泻、天亮之前拉肚子,通常来讲五更泻是一定要用一些补肾的药了,药方里面可能会有补骨脂、五味子……但是,另外要补脾胃的暖度的话可以放肉豆蔻,如果要把阴寒之气破掉的话,吴茱萸也可以加,所以,肉豆蔻、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这样的一个结构,在处理五更泻的时候还是不错的。

同样的道理,吴茱萸它的走厥阴肝的效果,女人下体的一些病,或者是男人疝气的方,我们先不用力讲了,通常疝气用吴茱萸加乌头效果是非常好的,将来〈厥阴篇〉会教到,到时候我们再一起整理。

女人如果是下体寒,有一些塞进去暖子宫的药,也是用吴茱萸的,不过我想各位也不爱用塞药,所以就别讲了。

不过,像是月经痛这种问题,病因是子宫的还是多,所以月经痛的时候的基本用药结构,比如说:吴茱萸1钱、肉桂1钱、当归3钱、香附4钱,这个结构对于现在女生的月经痛,反而往往比较有效一点,因为现代人的毛病都偏到这边来了。男生疝气、下体的一些病也是。

我是觉得,下体的这些感染,比方说女生的子宫颈糜烂,这几年遇到的,通常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之类的东西可以医得很好。当然,这恐怕不是古来女人的体质,但现在的女人变成这种体质了。厥阴肝经这个东西,根本就管到肚脐以下整个身体的免疫机能,厥阴肝经寒到了,下腹腔免疫机能低落到不行、细菌乱长,这时候一定要以通厥阴肝经为主、要用热药。

吴茱萸降浊气跟痰饮,我想在临床上面比较可以带到的病,是脑水肿,如果一个人的病症是脑水肿的话,那个方子里面有吴茱萸的话会有效非常多,当然还可以加别的药,比如说穿山甲,或是治晕眩的天麻、勾藤……或是降水的像生半夏、蚯蚓干都可以加,降脑压的代赭石要同用也可以;但是,有吴茱萸,这个效果会更好。

这样的药物搭配,尤其对小孩的脑水肿,特别有效。

从这个角度来看,青光眼、眼压高的时候,用到吴茱萸的机会也是非常多的,降眼压很快的结构,比方说附子理中汤,加单味的吴茱萸;或者把附子理中汤换成苓桂术甘汤加车前子也可以。路数没有什么一定,但是有了这味药,就好用。

一般我们今天说的结膜炎、角膜炎,我们一般都是用菊花等散风散热的药为主。可是今天放眼望去,好多得结膜炎、角膜炎的,都是吴茱萸证!肝太寒了,所以肝里的阳气被逼得上逆到眼睛了。当然现在外面会说是病毒感染对不对?但实际上,体质造成的还是很多,要把这个肝阴破掉,阳气才能收回来,所以眼睛的病用吴茱萸也是有的。

:

趺阳脉微而弦,法当腹满,若不满者,必大便难,两胠疼痛,此为虚寒,当温之,宜吴茱萸汤。

胃脉又弱又沉弦的,便秘的患者,把个脉就分得出来了。如果中医要证明肝主疏泄这句话,这一条倒是一个临床左证。

由阴实而阴虚的胃肠病

我们说吴茱萸是一个治疗阴实的药,我们一直讲阴实阴实,有时候看到一些看起来像是阴虚的病,大家可能会想这是不是能用吴茱萸?,但是这个东西在今天也要重新洗牌了。

比如说有一种胃炎,称为萎缩性胃炎,胃在萎缩,谁也晓得是阴虚对不对?通常我们看到萎缩性胃炎,都是用炙甘草汤、麦门冬汤……以养胃阴为主。

可是,其实,今天的萎缩性胃炎,有很需要用到吴茱萸的地方。怎么讲呢?

这个萎缩性胃炎,在中医的临床上,近年来大家认为它的起因多半是消化轴瘀血。消化轴会瘀血,多半是寒。所以一开始这个人是吴茱萸证,然后变成消化轴瘀血,这个胃才跟着变成处在大黄蟅虫丸证的胃,然后就萎缩掉了。

这样子的情况,你再加滋阴药去灌溉它也没有用,要用吴茱萸汤或者吴茱萸这味药,加上破消化轴瘀血的,我们在教大黄蟅虫丸的时候教了不少啊:什么五灵脂加人参…… 等等,把消化轴瘀血化掉,然后这个萎缩性胃炎才会恢复。

那你说:我怎么知道他的萎缩性胃炎是因为寒还是热性的?因为标准版的萎缩性胃炎是热而阴虚啊!这很简单,吃了冷的、或天冷的时候,比较会发作的:西医跟你讲萎缩性胃炎,病人却跟你说他不能喝冰的,这样就好了。

阴实吗?怎么阴虚也会生癌?这个部分的转法晓得一下,就没什么疑惑了。

:

另外就是,心下痞,我们一般心下痞是以热症为主,用泻心汤的机会多,但,有没有寒的?有。所以这也有用到吴茱萸汤的时候,你只要把吴茱萸汤证相关的条文所描述的症状想得再轻微一点,有点想吐、有点觉得胃闷闷的、头胀胀的……那个时候常常会挂到吴茱萸汤。

当然性器官的病,用到吴茱萸汤的时候是很多的。

还有很多肠胃道不通,都是湿气、寒气,才令肠胃道动不了。

乃至于有些这样体质的人,得了阳明病大承气汤证,燥屎都已经摸得到块了,他吃了大承气汤,燥屎就是不下来、不动,这种时候,大承气汤要加吴茱萸,这样它才动得了。比这个还要更严重的,才用到巴豆剂的热下法。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在卷九之67的条文后面,有一个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的这个方剂结构,它是吴、人、姜、枣,有人参、生姜、大枣,这个方剂也是经方里头一个很典型的姜、枣的作用不关系到营、卫的一个方;我们说枣入营、姜出卫,这个效能基本上是在有甘草的状态下才会这样运作的,所以这个方里,生姜做生姜的事,大枣做大枣的事。

生姜放到六两,我们在今天如果用吴茱萸汤治呕吐的话,通常生姜都要放得比吴茱萸重,因为降逆止呕,还是生姜好用,如果你分不清楚这个人是吴茱萸汤证还是小半夏汤证的话,吴茱萸汤加半夏也没什么不可以,吴茱萸汤加半夏是打头痛常用的一个结构,因为加了之后,上面的痰清得还快一点,所以是可以合用的。

你想,吴茱萸是这么燥的药,所以用人参跟大枣来顾护脾胃之阴、津液,这是有道理的。生姜用这么重,把水毒逼开,跟吴茱萸协同作用的效果也是很好的。

如果吴茱萸汤吃到后来人会发燥的话,香港的谭述渠用什么来救?用真武汤。用真武汤把水转上来,因为真武汤证跟吴茱萸汤证往往都是同一个人的体质,真武汤可以把水升上来,用来处理吴茱萸汤的副作用。

我们学中医,常常一开始学的时候,会以为附子是很燥热的药,可是其实大家吃附子剂到今天也有一些经验了,附子不配干姜,其实没有多热的;但是相反地,吴茱萸很燥热,附子反而可以救到吴茱萸造成的而消掉那个,所以这个也稍微知道一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里头……吴茱萸汤入了胃里头,吴茱萸往下面推对不对?生姜是没什么方向性的,往上也推、往下也推,但吴茱萸主要是中轴往下扯,如果这个人的痰饮是比较飘浮在上段的地方的话,吴茱萸汤就打不到,不但打不到,生姜用得那么多,反而它会激惹到这些痰饮,让这个人吐得更厉害。

吃吴茱萸汤以后更吐,然后就吃小半夏汤好了。那个时候我的吐,是痰饮里的溢饮:手脚吹了风,然后觉得手脚里头这痛那痛的,这个在张仲景的书里是大、小青龙汤在管的,散在四肢的痰饮。这些痰饮,我三四天没理它,然后它开始往里面凝聚过来了。这个从四肢流回来的痰饮,它的确是在比较上段的这个地方覆盖在这里,不是胸痹,是痰饮。它在消化轴比较上面的地方,那个时候我因为想吐而吃吴茱萸汤,结果更吐!再吃小半夏汤,就好了──这样的一个经验,我想张仲景说的属上焦也是真实存在的,虽然我也不知道它到底是悬浮在什么地方,但的确吴茱萸汤就是打不到

第十六课

其一,少阴烦躁为阳衰,以躁为主,是不自主的乱动;厥阴烦躁是阴阳交争,阳虽虚尚可与邪争,未至脉微蜷卧。故少阴躁烦以四逆回阳,厥阴烦躁以吳茱萸汤通阳。二者各不相同。

其二,肝阳虚与肾阳虚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肝肾同居于下焦,少阴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由肝胆而升,行于三焦,温煦各个脏腑组织,因而肝胃虚寒不能与少阴无关。其三。厥阴寒逆与肾阳虚之间有很多症状存在鉴别意义,通过二者之间鉴别,可以更清楚地揭示吳茱萸汤的应用条件。

名曰少阴病,主厥阴药者,以少阴厥阴多合病,证同情异,而治别也。少阴有吐利,厥阴亦有吐利;少阴有厥逆,厥阴亦有厥逆;少阴有烦躁,厥阴亦有烦躁。此合病而证同者也。少阴之厥有微甚,厥阴之厥亦有寒热;少阴之烦躁则多躁,厥阴之烦躁而多烦. 厥阴之病有多阴盛阳郁,故主以吳茱萸汤之辛热,迅速以通阳,此情异而治别也。因而,吳茱萸汤虽分列于阳明、少阳、厥阴三篇,症状虽异,病机却同,皆属厥阴阳虚寒盛,或肝阳虚馁而外邪直中厥阴。故主以吳茱萸汤以温肝散寒,温胃降逆。方以吳茱萸汤为君,暖肝散寒降逆;重用生姜以温中散寒;党参、大枣实脾以制肝,共成暖肝散寒,温中降逆之剂。随李士懋老师侍诊,李老认为,人一身之气,升降出入,皆由肝之升发,才能生生不息,推陈出新。肝阳虚馁,失其舒启之职,升降出入乖戾,则变证肆起。诚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临床运用应用吳茱萸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颇有验效。现总结其应用要点如下:一脉弦,沉取较弱,指下有不足之象者,即为主脉;二舌苔白滑,舌质或胖淡或淡暗;三症见畏寒肢冷,倦怠无力。以上三者为主症,可兼见头痛头晕、胸胁满痛、吐利脘痛、口苦清水、小腹阴寒、阴痛缩急、抽筋拘挛、顽麻痹痛等兼症。临证时只要主症见,兼症或见一二即可应用。

厥阴头痛案。                            

张某,女,47 岁,会计。巅顶痛已10 年,时好时犯,屡治不效。夏夜于室外乘凉,感受风寒,头剧痛,巅顶尤甚,痛欲撞墙,面色青,手足冷,恶心,吐清水,无嗅味。脉沉弦紧,舌质略紫暗,苔白润。诊为厥阴头痛,予吳茱萸汤。

处方:吳茱萸12 g,党参12 g,生姜15 g,炙甘草6 g,大枣4 g,配合针刺上

星透百会、合谷、太冲。2 剂而痛缓,6 剂痛止。后予逍遥散加吳茱萸,至今未发。

按:肝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厥阴寒浊循经上干则巅顶痛。此种头痛,多伴有肢冷吐清水,可绵延10余年而不愈,每于恚怒或感受风寒时易发。厥阴寒逆头痛,自有别于感风寒者,无须加白芷、羌活、防风之辛散。惟暖肝散寒,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厥阴寒浊不上干于巅,则头痛自愈,虽沉年痼疾,亦可数剂而瘥。

赤石脂60 干姜3 米仁30 冬瓜子12

病案 急肠炎3年 脸色白 脉沉滑 舌黄腻 四肢不温抗生素无效治疗用桃花汤加白芷服

15天好转

对于脾肾虚 病久的 我们临床上可以配合 补骨脂 吴茱萸 五味子 肉豆蔻治疗还可以加黄芪 白芍 黄连还可以加柯子车前子

仲景方中与黄连阿胶汤作用相似的方剂还有栀子豆豉汤、猪苓汤、三黄泻心汤。四个方剂的共同点是:都可以用来治疗火邪内扰所引起的心烦、不眠、如狂等神经症状。但栀子豆豉汤主要治疗火邪郁于上焦、扰乱心胸而导致的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