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落的红星——古浪流落红军陈保国纪实

 铁血老枪 2021-04-11

古浪,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军事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尤其是具有“金关银锁”之称的古浪峡,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这直插云天的绝壁狭缝中,曾发生了多少令人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涌现出了多少英雄人物,笔难尽述。流落红军陈保国则是其中之一。

失落的红星——古浪流落红军陈保国纪实

陈保国,1908年生,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孔坊镇闻冲村梨树沟人,自幼家境贫寒,父亲死得早,靠母亲艰苦劳作,抚养成人。1927年6月,19岁的陈保国在家乡参加革命加入地方游击队,1929年编入红五军一纵队成为一名红军战士,由于他作战勇敢,很快提升为班长、排长、连长到营长,一路征战,几次负伤,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

1932年由于他出色的表现,陈保国被选派到四川红军大学学习,1933年到1934年他在红五军13师37团1营任营长。随后他便随部队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此期间他和许许多多的红军官兵一样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了万里长征的甘肃会宁胜利大会师。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的三十军、九军、五军、总部直属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红军渡河后,在甘肃景泰一条山、五佛寺等地与敌激战数日,取得了重大胜利。11月,渡河部队奉命组成西路军,放弃一条山和五佛寺渡口,踏上了进军河西走廊的艰苦征程。

红军渡黄河后,陈保国属西路红军第五军十三师三十七团一营教导员,途径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一条山,裴家营,大靖,朱家湾,于1936年11月12日晚到达土门堡,土门休整后继续西行,沿途与马匪进行了无数次的浴血奋战和殊死搏斗,陈保国所在部队终于来到了河西走廊的梨园口。

梨园口,是进入祁连山腹地的一个峡口。两边的山崖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呈赭红色或棕红色,犹如浸血一般。

失落的红星——古浪流落红军陈保国纪实

在梨园口,陈保国所在部队被数倍于我军的马匪围追堵截,部队被全部打散,陈保国右臂被子弹穿通,浑身是血。眼看天色已晚,陈保国只好退到靠山脚下的一个破羊圈里暂时躲了起来,准备到天亮再寻找部队。谁知马匪军到羊圈来抓羊吃,发现了受伤的陈保国,当时他还背着全营的文件包,也被敌人抢走,受伤的陈保国被抓去交给了敌军军官,在敌人面前陈保国改名换姓,装成营部的马夫,但敌人不相信他是马夫,对他严刑拷打讯问,但陈保国一口咬定自己就是马夫,对敌军讯问的其他情报一慨不讲。

当时天已经全黑了,敌人看问不出什么,便用一根绳子将陈保国背绑着吊在了一间屋梁上,准备第二天审讯。并调了两个敌兵看守陈保国,当夜北风呼啸,天下大雪,守卫敌军因忍受不了冷冻便进屋睡觉。陈保国便趁机挣脱绳子偷偷跑了出来,跑到了西面大石山上躲到了天亮,等到敌兵走后再做打算。

第二天,陈保国看到向西走的路上全是马匪军,只好向东走。他沿路乞讨,一路辗转近月余时间,终于又到了当初部队的休整地土门,随后又进入山区,到一个叫段家扎子的地方,遇到了一个叫段九爷的好心人收留了他,段家人对他很好,给吃的穿的,后来又收他当了义子,事后为了安全,段九爷又把他送到了甘肃省古浪县岘子乡沿土沟村,在那里经人介绍结婚生子,直到全国解放。

失落的红星——古浪流落红军陈保国纪实

放后,陈保国曾在1951年到1953年任新泉乡农会主任,土地改革后在生产队里任保管员多年,多年来享受国家优待补贴。1962年因思乡心切迁往湖北老家居住,后因北方家人们不习惯南方生活,于1970年重返甘肃原址居住。陈保国一生生育儿子六人姑娘四人,现在子女都已成家立业,其中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参军。陈保国一生勤勤恳恳,年轻时为国家效力,成家后照顾家庭,终因积劳成疾,於1982年10月12日因患肝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八十多年过去了,西路军将士用生命撰写的这段殷红历史,触目惊心地横亘在祁连山间,聚合奔突的风声在祁连山不停地诉说着,诉说着悲壮的红西路军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断奋勇向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