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无极与太极(下篇)

 蓝波湾gz2ymz2v 2021-04-11

无极太极图解构及理论运用

三、无极图与太极图的解构

由于无极图与太极图是无极与太极的形象体现,因此,前面所阐述的无极与太极的内涵和主要理念,都可看作是对两图的具体解构,下面只是对与两图构造直接相关的几个问题稍加补充说明。

1.无极图与太极图的形成历史

我们今天所说的无极图为一圆形图,太极图通常指阴阳鱼太极图。据史书记载,无极图与太极图的形成跟五代宋初的华山道士陈抟有很大关系。据传陈抟创作无极图——此图并非今天所说的无极图——后,几经辗转,传至周敦颐之手。周敦颐将其改称为太极图,并创作了著名的《太极图说》。但该图也不是我们今天常见的阴阳鱼太极图,而是由五幅小图从上而下构成的一组图,其中的无极而太极图为一大圆,大抵可看作今天所说无极图的最早来源。近代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所画的无极图也为一圆形图。周敦颐太极组图中的阳动阴静图由三重黑白半环交错组合而成,与阴阳鱼太极图可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该图尚未见明显的阴阳鱼形象。

《朱子语类》第六十五卷记录了朱熹的两段话:龟山取一张纸,画个圈子,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此说极好!《易》只是一阴一阳,做出许多般样。与周敦颐太极组图中的阳动阴静图相比,龟山的《易》图尽管简单得多,却似乎更能启发后人创作阴阳鱼太极图的灵感。

现存文献中最早一张阴阳鱼太极图出自南宋张行成的《翼玄》,图中的阴阳鱼形状与现代流行的太极图略有差异,也就是说,该图中间的S线不是由标准的两个半圆组成。明初赵伪(也作撝)谦的《六书本义》中也出现了阴阳鱼图,不过当时仍未称为太极图,而是叫天地自然河图。赵图与张图也有一些不同:1.赵图外圈为先天八卦,张图为先天六十四卦;2.赵图鱼眼为偏长的水滴状,近似小阴阳鱼;张图鱼眼为圆形。明末赵仲全在其所著《道学正宗》中也画有阴阳鱼图,并且命名为古太极图。与赵伪谦图比较,该图由四条相交于圆心的直线平分为八等份,从而将卦爻阴阳位数与太极图黑白变化度数大致对应起来。此外,明代倪元璐的《儿易外仪》中也载有阴阳鱼图,并且此图与今天所流行的太极图最为接近。

清末民初的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所采用的太极图,既有阴阳鱼太极图(书中类似张行成的阴阳鱼图和类似赵仲全的古太极图的兼而有之),也有明代来知德所创作的来氏太极图,并且将来氏太极图放在该书卷首位置。来氏太极图阴阳部分并非鱼形,而是中间较宽两头渐细、螺旋缠绕的黑白形状。此外,该图中心另有一较小的圆,象征太极本体。由此看来,即使到了清末民初的近代,对于究竟什么样的图才能真正代表太极的形象,并未形成基本一致的认识。

目前中国及全世界最流行的太极图(为方便起见不妨称之为现代太极图),外面为一大圆,中间以两个半圆反向连接成的反S线将大圆分成黑白两等份,形成一阴一阳两鱼首尾相合相抱状,黑白两鱼鱼眼分别为白黑两小圆。除非另有说明,本文所说的太极图都是指现代太极图。

2.无极图及其含义

无极图为一圆形图,代表事物内部阴阳未分或阴阳分界尚不明显的整体状态;或者难分彼此或暂不必分彼此的两个正在进行合作的事物所形成的整体状态。

3.太极图大圆的含义

太极图可以用两种迥然不同的方法画出来。第一种:先画一个大圆,然后在圆中画一条S线或反S线,再画鱼眼,最后涂色或画阴影线分阴阳;第二种:先画一阴鱼(或阳鱼),再紧挨此鱼画一阳鱼(或阴鱼)。这两种不同的画法,正暗示着太极形成的两种不同途径:或由一个整体分化而成,或由两个独立的个体相偎相合而成。而这也就等于告诉我们,太极图的外部大圆至少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它或者代表一个单独的整体,或者代表两个个体合成的整体。另外,也有人认为太极图大圆代表包容、圆满、圆融等理念,当然也是说得通的。总之,对于太极图大圆及其他部分的解读,远远不止本文所指出的这些。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既不过于牵强,又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多一种解读又有何妨呢?

4.太极图S线的奥妙

如果将被誉为中华第一图的太极图比喻成一顶精妙绝伦的皇冠,那么,图中的S线就好比是镶嵌在这顶皇冠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宝钻。我们只需将太极图中的S线换成一条直线,再与原图进行比较,就会很容易感觉到S线的妙不可言:一个是僵硬、呆板的阴阳两分图,一个是柔韧和谐、生机活泼的太极周旋图。太极图S线的奥妙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读,下面仅从最基本的几个层面进行粗浅探讨。

首先,可以将S线看作太极内部阴阳双方对抗的刚柔程度。S线越趋向于直线,代表阴阳对抗的性质越刚,反之越柔。当S线变为直线时,表示阴阳双方都只知刚性看待和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虽然双方暂时仍构成一个整体,或者仍在进行某种合作,然而一旦彼此发生矛盾,哪怕是非常微小的矛盾,由于双方均只知用刚而不知用柔,只知进攻而不知退让,矛盾很容易不断升级而形成僵持局面,使整体或双方的合作因内部张力增大而变得相对脆弱,甚至可能由于矛盾继续升级而导致整体分裂或合作破裂。因此,太极图S线提醒我们,处理事物内部或合作双方的矛盾时,必须多考虑整体和全局,尽可能多用柔而少用刚。当然,强调多用柔并非完全反对适时适度地用刚,而是提倡优先考虑用柔、处理问题适当偏柔、在难于恰当把握刚柔相参的度时宁可失之于柔,不可失之于刚。因为刚则易伤、刚则易折、刚则易毁;毁树容易栽树难,伤人容易愈合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之树可毁于一旦,百年之人可亡于一时;结交一人难上难,得罪一人一时间。

其次,太极图S线可以表示变化或变通的刚柔程度,S线曲度越大,代表变化越柔顺,反之表示变化越生硬。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太极的顺势顺意变通理念,顺势顺意变通就是一种相对柔和的曲线渐变,而太极图S线可以说是曲线渐变的最佳形象代言人。我们不妨将太极图的外部大圆设想为一条圆形的高速公路,这个圆的大小刚好能满足汽车以某一设定的高速行驶。如果我们希望在这个圆的内部再修建一条连接道,使汽车在不减速或尽量少减速的情况下通过这条连接道改变在圆形高速公路上的行驶方向,那么,以标准S形或反S形的路线将毫无疑问是修建连接道的最佳选择方案。

当然,太极变通并非一成不变地按照标准“S形或反S形的路线进行,而是必须根据主观意识的需要和客观条件的可能,选择尽可能合理的弧形或S形路线进行刚柔适度的变通。

5.太极图阴阳鱼小圆的意义

太极图阴阳鱼中的小圆,大多数人认为它们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等理念,表明阴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类诠释当然是说得通的。至于明代的赵伪谦和赵仲全在各自的著作中,将阴阳鱼图中的小圆用黑白水滴状小图,或者说用两条小阴阳鱼代替,则似乎有弄巧成拙之嫌。只要想一想,硬是将两个圆溜溜的鱼眼睛画成两条死去的小鱼——无眼小鱼不是死鱼又是什么——形状,则太极图的生动、活泼、周旋、和谐之美便会大打折扣,这岂不是大煞风景么?其实,太极图阴阳鱼眼的有无,对于表现太极本义是无甚损益的——太极只是阴阳相合相推之道而已。朱熹认为龟山所画的黑白各半圆图已足以代表《易》理,韩国国旗太极图阴阳鱼也没画鱼眼。因此,我倒觉得不如就将太极图阴阳鱼中这两个小圆简简单单地看成是阴阳两鱼的眼睛好了,其意义主要在于使阴阳鱼和太极图看起来更富生机。至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义理,还是让太极本身去说罢。既然万物都由阴阳构成,我们如果要单独研究太极图中的阴鱼或阳鱼,何不直接将它也画成太极图呢?

6.太极图的标准

如果要问当今中国和全世界最流行的太极图是什么样子,答案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现代太极图;然而如果要说这就是标准的太极图,或者说是最符合太极本义的太极图,则恐怕很难得到为数不少的当代太极理论家们的认同了。在互联网输入太极图三字搜索相关网页,会发现不管是百度百科还是大多数引经据典的太极理论文章,都会或明或暗地将太极图正宗的标签贴在明末赵仲全的古太极图上;而对于今天全世界最流行的现代太极图,客气的说法是与本义不符(百度百科太极图词条),不客气的说法就是以不对错误予以直接否定。至于理由,主要是不符合与卦爻位数严格对应的本义

不可否认的是,赵仲全通过四条相交于圆心的直线将阴阳鱼图平分为八等份,使八卦阴阳爻位数与所对应的阴阳鱼黑白比例基本吻合,确实有其高明之处。然而在太极的本质属性尚多争议、太极概念的确切内涵尚无基本统一表述的情况下,断然将与卦爻位数严格对应作为判断是否符合太极本义的准绳,则未免显得过于轻率了。百度百科和赵仲全的拥趸们据此便将赵氏太极图立为标准、封为正宗,并一举否认现代太极图的合理成份和应有地位,实在难免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嫌。

对比赵仲全太极图与现代太极图,赵图除多四条直线外,其主要区别还在于作为阴阳鱼交界线的S形曲线和阴阳鱼眼的具体形状上。关于现代太极图与赵图阴阳鱼眼形状的区别问题,前面已有详细论述。赵氏太极图之所以能通过四条直线使八卦阴阳爻位数与所对应的阴阳鱼黑白比例基本一致,关键即在于赵图S线形状的特殊性。今人田合禄先生在其论文《论古太极图是原始天文图》中,阐述了利用圭表和日晷仪测记晷影所得到的曲线与古太极图(就是赵氏太极图)的S线基本吻合的事实,据此认为古太极图是在天文实测的基础上实绘而成。我们估且先不去怀疑田合禄先生的结论,也不妨先承认赵氏太极图确实做到了与卦爻位数严格对应,然而这些就能成为将赵图认定为正宗和标准太极图的充分理由吗?

对于太极的本质属性和内涵,本文前面已有明确表述。从本质上说,太极只不过是一种状态,一种阴阳既相合又相推的特殊状态。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形象化示意的简单图形,太极图只需大致能显示太极所代表状态的主要特征或理念即可,太极图的标准和是否正宗完全不必考虑太极的子孙级概念——八卦,也不必受制于太极所代表的某种具体的现象——晷影的变化。太极图S线只是阴阳鱼首尾相抱而自然形成,并大致能显示两鱼柔和相推的运动特征,本身并没有也不必承载任何特别的深意。至于人们根据太极的内涵和相关理念,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赋予其某些特别的含义,只要大致合理,本无可无不可,但如果一定要将某种特别的解读当成唯一的标准,并据此一概排斥其他理解,则恐怕有违太极阴阳兼顾、包容和变通等理念吧?当然,如果一定要勉强定立一个标准,作为人们画太极图的大致依据,本人倒觉得现代太极图的S线或反S线就是最为合理的标准。理由如下:

首先,按照本文前面对太极图S线的解构,太极图S线主要代表太极内部阴阳对抗的刚柔程度或变通的刚柔程度。而刚柔程度是一个可大可小、因物因时因事而各不相同的变数。因此,太极图S形线既可以画得相对柔曲一些,也可以画得相对刚直一些。如果要设立一个大致的基准,以两个半圆反向相接的S线简单、圆润而又容易把握,为多数中国和世界人民所喜闻乐见,应可算最佳的选择。

其次,宇宙间一切天体的运行轨道都以圆为基础——圆形或椭圆。我们如果要以柔顺渐变的方式改变高速运动物体的运行方向,半圆或圆弧无疑是最佳选择,这一点只需实地察看或上网查阅各种公路立交桥图片就可得到证实。假如想通过一条连接道尽可能柔顺地改变物体在圆形轨道上的运行方向,还有什么比由两个半圆反向连接而成的S形路线更合适的方案呢?

最后,太极是《周易》的重要命题,通常有变易、不易、简易三种含义。由两个半圆连接成的S线既给人以柔和渐变的感觉——变易,又有圆形作为标准——不易,并且很容易执行和遵守——简易,以其作为太极图S线的标准,应不算辱没太极的尊贵地位吧?

以上只是重点讨论了太极图S线基本形态的准则,要设立太极图的标准,除了规定S线的形状,还涉及到S线的渐变方向和摆放角度,阴阳鱼眼的大小(阴阳鱼眼的形状前文已讨论)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都已无关大体,本文暂不展开讨论。

四、无极、太极理论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太极拳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观看杨露禅演练太极拳后大加赞赏,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从此以后,人们便将这种拳称为太极拳。另一种说法认为太极拳的名称来自王宗岳《太极拳论》。不管哪种说法真正符合历史事实,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早已同无极与太极结下了不解之缘。无极与太极理念在太极拳中的具体运用,前人已作过很多精彩的论述,本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粗浅感悟稍作补充。

1.阴阳之道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与少林拳等外家拳一样,太极拳主要也是根据搏击的要求发明和发展起来的,几乎所有门派太极拳套路的几乎所有拳式动作,都有或明或暗的攻防含义。太极拳与外家拳的主要区别,在于太极拳通常都更严格地遵循阴阳相济的原则,尽量不与对手硬顶,彼刚我柔、彼退我逼,与对手形成阴阳周旋之态,在反复周旋中了解对方的虚实、化解对方的进攻、控制对方的重心、寻找和制造机会战胜对方。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等,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阐明太极阴阳之道在太极拳中的具体运用。

2.太极拳中的无极、太极与两仪状态

下面我们以太极拳家与对手搏击为例,来看看无极、太极与两仪在太极拳中的具体体现。

搏击之前和搏击结束之后,如果双方在各自的生活之中彼此不发生关系,可视为各自处于自己的无极状态之中。准备开始搏击时,太极拳家将自己和对手分别看作相互独立的阴阳两仪。搏击开始时,太极拳家尽可能迅速地与对手合成太极状态——此谓两仪合太极。随后,太极拳家运用刚柔相济等太极理念,在与对手的周旋中形成太极动态平衡。如果在周旋过程中发现对方太过不及的明显失误,则顺势将其发出或击倒,为太极生两仪的过程。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习练者为实际搏击进行的模拟训练。高水平的太极推手演练,推手双方你进我退,你攻我引,恰如不断旋转的太极图。太极拳套路是太极拳家为单个人模拟搏击而定制的训练方案。练拳之前直至预备式,心中无对敌之意,可视为无极状态;太极起式和收式,可视为与假想敌形成的两仪状态;套路中其他所有动作,均可视为由自己与假想敌形成的太极状态。

无极太极理念在太极拳搏击、推手或练拳时的具体指代和解读,并没有唯一的标准和形式,孙禄堂和陈鑫在其著作中,都是从练拳者自身内部的状态来论述无极与太极的。此外,我们也可将左手与右手分别看作太极的阴和阳,或将身体重心在两脚的虚与实看作太极的阴与阳……。正如太极拳师们常说的一人有一太极,每个人对无极与太极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不管怎样解读,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当然,用无极与太极理念来解释太极拳的搏击、推手或练拳过程,决不只是为了说起来动听,为了给太极拳涂脂抹粉、镶金镀银,而是要用无极太极理念来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太极拳,用无极太极理论来指导太极拳练拳、推手和搏击的实践。例如,既然太极拳套路练习时应将自己与虚拟的假想敌视为共同形成太极状态,练拳时就应仔细揣摩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用心思量我之拳式动作能否真正达到化解和粘逼对方之效果,这也就是练太极拳所要求的用意的主要内涵。

五、无极、太极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与应用

虽然无极与太极的概念早已于两千多年前就被圣哲们先后提出,然而由于前人对无极与太极的本质属性和内涵没有令人信服的清晰表述和详细的专门论述,使这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一直处于一种既神秘又笼统、且极具争议的一种状态之中。因此,尽管历代儒家、道家和阴阳家们都曾试图利用这两个概念为他们的学说罩上神秘的光晕,然而一到实际运用时,概念、理论和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总使人有骨肉分离或隔靴抓痒之感。

自从太极拳的发明、发展和在全国、全世界的广泛传播以来,人们对无极与太极理念的理解和运用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既然这些理念能成功地贯彻和运用于太极拳的实践当中,那么它们也必然能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使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生活更加和美。这种将无极与太极理念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的智慧,就是无极智慧与太极智慧,本人将在另一篇文章《论无极智慧与太极智慧》中进行详尽的论述。

   作者简介:和合欧阳,原名欧凯明,1973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广州海军陆战学院战术理论教员,2013年从部队转业。前后从事太极拳教学和太极理论研究10余年。曾受教于多位太极名家,并在重要国内外太极拳比赛中获得突出成绩。根据太极拳经典理论,结合自身练拳和推手实践,融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成功学、积极心理学等思想精华,积极探索无极太极智慧理论,多次在大学、中学和民间团体宣讲,荻得广泛好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