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杀死那个哲学家

 李怡楚 2021-04-11
公元前235年,秦王嬴政陈兵边界,准备伐韩。
韩国战战兢兢,如临大敌,这时却收到秦王的一封国书,邀请韩国公子韩非入秦。
书信写得很客气,但态度坚决,如果不去,便只好派军队来请了。
韩国上下不知秦王有何居心,如此兴师动众,为的不是攻城略地,只是要一个人,而且是一个男人。
消息传出,天下哗然,连韩非自己也不知此行,是福是祸,心头小鹿乱撞
嬴政并非有龙阳之好,馋韩非的身子,他喜欢的是韩非的脑子,他的书籍和理论。
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一读之下,如获至宝。
自己的帝王心术,所行所想,以及无数不可言表的思绪,作者笔下写得纤毫毕现,如同镜像。
秦王读得失魂落魄,神酥骨软,便下了下了决心,一定要见见真人。
为此,不惜一战。
 
1800多年后,另一位国王,也做了一件类似的事情。
1649年,23岁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约请法国人笛卡尔来斯德哥尔摩,做他的家庭教师。
笛卡尔起先是拒绝的,说自己身体不好,去不了苦寒之地。
女王再三请求,态度强硬,威胁说,要派一支舰队来接她。
笛卡尔不敢推辞,只得从命,苦着脸去了北欧。
其时的笛卡尔已经53岁,是一位拖着病体整日咳嗽的老头子。
跟秦王一样,女王看中的自然不是他羸弱的身体,而是有趣的灵魂。
 
笛卡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从远古的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家们就在考虑一系列“虚幻”的问题。
上帝到底是否存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终极真理?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每个哲学家,终生都在怀疑,进而提出问题,并且尝试给出答案。
笛卡尔也在怀疑一件事情:我眼前的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存在。
是的,我感知到了周围的人和物,看起来无比真实,但这些会不会都是虚构的幻想,如何来证明它们的存在?
甚至,我自己本身,是否也是真实存在的?
想了很多年,笛卡尔最后终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说,不管我怎么怀疑,“我正在怀疑”这件事情是正在发生的,它毫无疑问真实存在。
那么,我就一定存在,因为如果我不存在,我就不会有怀疑的念头。
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我思故我在
从“我思”推导出“我在”,逆否命题便是,我若不在,我便不会思。
 
笛卡尔的另一个身份,则是数学家,发明了解析几何,以及坐标系。
这些成就让他名声大噪,敬仰他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那位狂热的瑞典女王。
笛卡尔不情不愿地到了瑞典,时值严冬,斯德哥尔摩如同一座冰窟,他感觉血液都要被冻住了。
笛卡尔自幼体弱多病,同时遗传了母亲的肺病,咳嗽不断。
年轻时在教会学校读书,校长是远方亲戚,看他身子不好,从不让他参加清晨的早课。
自此养成了赖床的毛病,每天睡到中午才起床。
从温暖的法国,来到苦寒的瑞典,对于一向怕冷的他,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更麻烦的是,女王要求他每周上三天的课,全部从早上五点开始。
他不得不每周三次,凌晨四点的光景,从被窝里挣扎爬起,穿过寒风刺骨的街道,到皇宫里给女王讲课。
几个月后,得了感冒,又转成肺炎,最终因病去世。
跟韩非一样,死在了他国。
女王呢,其实跟秦王一样的心迹,不过是仰慕对方的才华,没曾想却杀死了那个可怜的哲学家。
 
关于笛卡尔,流传最广的却是另一个故事。
欧洲爆发黑死病,他辗转流浪到了瑞典,在街头遇见了美丽的瑞典公主。
她比他小34岁,但被他的数学才华深深折服,于是说服父王,请笛卡尔入皇宫,做她的家庭教师。
二人朝夕相处,彼此有了情愫。
国王得知后,勃然大怒,将笛卡尔逐出了瑞典。
笛卡尔回到了法国,不久便染上了黑死病,在弥留之际,给公主寄了最后一封信。
国王收到信,打开一看,只有一条简单的公式,r=a(1-sinθ)。
整个瑞典的数学家,都无法解出这条算式,也猜不出这封信的含义。
最后,国王还是将信交给了公主。
公主含着眼泪算出了答案,一颗心型曲线跃然纸上,它代表了笛卡尔至死不渝的爱恋。

第二个故事凄美无比,但并不是史实,只是一则虚构的童话
很多故事有一个现实版本,还有一个童话版本,我们会选择相信哪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