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唯一的四川籍状元,殿试时写下8个字,光绪落泪:状元就他了

 旧时楼台月 2021-04-12

科举制度自隋唐时期创建到清朝晚期结束,经历了长达1300年的历史,在这过程中,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选举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科举制度在百姓的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因为能够通过考试并且取得优异成绩的人都是国家栋梁。

古代的家庭里如果出现了一位状元,那个人便是整个家族的光荣和骄傲,不过状元毕竟是凤毛麟角,历史上出现的所有状元加起来也不到500人。

正因为状元等级的人才很稀缺,所以大家会将更多的目光放在状元身上,因此历史上流传了很多有关各大状元的奇闻轶事。基于这个原因骆成骧作为清朝时期四川地区的唯一一位状元,他的经历更让人惊叹。



骆成骧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状元,光绪年间在清朝历史上也是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当时的光绪皇帝虽然是清朝的统治者,但也只是名义上,而真正的掌权人是“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

光绪皇帝虽然看起来比较懦弱,但是他还是心怀抱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清朝完成改革。

可是凭借光绪皇帝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够,为了能够得到更多支持,光绪皇帝想了一些方法来拉拢人才。其中,科举考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毕竟在殿试时,皇帝会亲自监考,能够通过皇帝的考查获得第一名的人也是人中龙凤。

骆成骧就是在光绪皇帝寻找人才的时期出现的,而他的经历以及知识正好是光绪皇帝所需要的人才。

骆成骧并不是他的原名,他原本出生在一个李姓家庭,他母亲在他年幼时期病逝,他的父亲因为没有能力便将其送给了一位姓骆的商人,自此改名为骆成骧。那位骆姓商人因为经营不错,赚了一些钱,骆成骧因此能够上学读书。



而骆成骧天生喜爱读书,非常有天分,所以他的养父便请了专人教他。骆成骧没有浪费养父的一番心意,他勤奋好学,取得了好成绩。

1893年,骆成骧28岁,他在四川举办的乡试中考取了第三名。在这之后的第二年,骆成骧又前往北京参加会试,可惜的是在北京参加会试时,骆成骧发挥的并不好,最终名落孙山。

因为北京距离他的家乡路途遥远,而骆成骧也并不甘心最后这个成绩,所以他就留在了北京继续学习。

孤身一人在北京闯荡的他生活并不如意,还是依靠着朋友的接济他才能勉强维持生计。两年之后,清朝政府再次举行会试,这一次骆成骧把握住了机会,中了进士。



成为进士之后,骆成骧获得了参加殿试的机会,这是他第一次见光绪皇帝。当时的光绪皇帝已经意识到只依靠“之乎者也”并不能够挽救国家,所以他提出以“时局策论”为考核标准来选拔人才。

这对骆成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他孤身在北京的这两年间,不仅深入了学习儒家经典,而且还亲身感受了北京的政治变动,同时感受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以及底层民众的困苦生活。

相比较其他只知道“之乎者也”的考生来说,骆成骧显然更有优势。他在书写答案的时候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答卷。不过,在他将要交卷之时,抬头看到了坐在龙椅上略有忧愁的光绪皇帝,于是再次提笔,在试卷的末尾写上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个字。

这次殿试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光绪皇帝来说,这是一次能够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大清命运的机会。因为光绪皇帝在政治上的决策始终受制于慈禧太后,所以他想借助于这次考试建立自己的势力,希望找到可以帮助自己完成改革的忠臣。



基于这个目的,当光绪皇帝看到“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个字时,心中顿时感触颇多,最终喜极而泣。光绪皇帝没有想到他真的找到了如此忠心的学子,随即便钦点他为“状元”。

骆成骧在做官之后,没有辜负光绪皇帝的期望,一生为官清廉,忠心不二,可惜清朝灭亡已成定局,骆成骧也没能改变历史的发展轨迹。民国建立之后,骆成骧还被邀请担任临时议会的议长,威望极高,这得益于他“以廉政为先、以百姓为先”的为官理念。1926年,骆成骧病逝,百姓们自发为其悼念,可见其备受百姓爱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