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殿堂 | 史前古蜀造形艺术品的欣赏收藏

 aoshima 2021-04-12

改革开放后的近几十年间,全国各地到处修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四川盆地亦不例外,大量的基本建设施工导致古蜀文化遗存突然潮水般地出现在人世间。今天介绍一位资深的古蜀文化收藏大家,他的收藏颇丰,仅仅是古蜀文化金器和玉器就多达2000多件,内容如下:

(1)玉牙璋、玉戈600 件;

(2)圆雕玉器500 件;

(3)玉琮50 件;

(4)玉容器50 件;

(5)玉器镂空件50 件;

(6)玉立人400 件;

(7)玉神坛60 件;

(8)玉质筒形器50 件;

(9)玉璧60 件;

(10)异形玉器50 件;

(11)古蜀文化金器130 件。

各个品种合计达2,000件之多。

仅从数量上就让人咋舌,如果再看实物的话更是颠覆人的传统认知——古蜀文化玉器的艺术造诣之高深和加工工艺之精良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远古时代的人是这样的社会文化形态?可以具有如此高的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等等,留下一连串的谜团。

 

首先,古蜀文化到底是什么时候的?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收藏家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断代研究,2014年,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美国迈阿密贝塔放射性碳测年实验室( BetaAnalytic Inc.)对古蜀文物中的一片乌木做了碳14检测,显示年代为距今4860-4825年,正负误差35 年。这个检测报告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130 多个国家认可。

放射性碳测年服务 | BETA 实验室(美国)

那么,古蜀文化玉器的材质是什么?属于什么玉?收藏家的研究结果是龙溪玉,龙溪玉又称岷玉,产于四川汶川,具体位于离成都市以北约150 公里左右的龙溪乡。根据标本,龙溪玉的颜色有灰白、米黄、黄绿等,龙溪玉从不透明到半透明,质地细腻,玻璃光泽,摩氏硬度约5.5-6.0,属于软玉,密度2. 95-3.01左右。龙溪玉透闪石含量达98%,微透明者为玉石料。龙溪玉早在2300 年前矿源就已经枯竭,因此今人是无法仿制古蜀文化玉器的。

龙溪玉

既然古蜀文化玉器有如此悠久的历史,为什么只是在现代才突然出现呢?其实,这是宣传的误区,事实上古蜀文化玉器早就有发现,例如:

(1)公元490 年,南齐永明九年,《四川通志》引《南齐书》就记载了在四川广汉县发现了古蜀文化青铜器、玉器以及文字。

(2)600年前的明朝士大夫阶层便已经把玩收藏古蜀文化玉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献记载和收藏的实物可以佐证。

(3)200多年前的清朝也有地方官吏将古蜀文化玉器贡献给帝王的记载。

(4)民国时,元老陈立夫就收藏有古蜀文化玉人头。1930年前后有过多次科学发掘并见诸报告。

也就是说,从南齐至今的1500多年里,古蜀文化玉器就有发现和收藏与交流,这是有史料记载和实物证据的,并非讹传是现代突然发现三星堆文化的。

陈立夫

那么,该收藏家的藏品到底可信程度如何呢?该藏家不仅仅是自己深入到龙溪玉产地调查而且委托国内外研究机构做了大量的科学检测,例如:2012 年,福建厦门上古文化艺术馆抽取10 多件古蜀文化玉器,到厦门大学的一个研究所做鉴定,结论是:“表面无任何化学物质残留。”排除了古蜀文化玉器表层系现代人用化学手段做假的可能。2013年,四川民间收藏的古蜀玉器样品,经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检测、分析,结论为:“该玉器根据外观特征及扫描电镜检测,所涉及的人为作假因素皆可排除,应为真古玉。”此外,主流媒体也对古蜀文化玉器做过大量的报道。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这些古蜀文化玉器在风格上有许多鲜明的特点:

体积:最长的玉版画4.2米、最高的玉龙舟1.82 米、最重的玉神坛达300 公斤;

造形:立人、跪人、人首以及各种鸟兽动物、造形上似乎偏爱叠加构造,多达两千件造形艺术品中无一雷同,艺术创作力的功底深厚、宏大、强力是无可比肩的;

工艺:几乎涉及到了玉器琢刻的所有工艺。有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减地、阴刻、阳刻等等技法。

内容:广泛涉及古蜀先民宗教、祭祀、骑射、征战、农耕的场景。

评价:震撼人的心灵、其奇妙的造形设计和工艺的精美程度令人惊叹、恢宏大气令人肃然起敬,顶礼仰视!

立姿人物

立姿兽首人物

跪姿人物

坐姿人物

人首+头顶鸟兽

器物、神坛、玉琮构造

鸟兽为主造形

叠加造形


古埃及文化元素造形

玉璋

以上为该收藏家部分藏品,现有意转让,寻求有缘人续藏研究,接续民族文化香火,有意者请联系,非诚勿扰。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

微信号aoshima002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