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货拉拉事件”,让我看到系统对人性的异化

 静扯淡 2021-04-12

哲学教授刘擎在《奇葩说》中谈到了哈贝马斯“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指出如果把一些独属于人类情感和价值的东西,一旦放到了数量化里面,就是系统里面,它会变得有效率,但是它完全错失了人和人之间的复杂性互动。而在“货拉拉事件”中,则让我们更多看到了系统对于人性和人情的异化。两个原本陌生的人,因为系统中的一单生意而产生了交集,基于各自价值观及对于规则的不同理解,又出于对彼此的不理解乃至误解,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一个本该有大好前程的女孩,命丧花季;一个正是养家糊口顶梁柱的男人,身陷囹圄。细思细想,可悲可叹。

他们原本都不是什么坏人,都是在生活中努力打拼的打工者,但却在这个系统里,成了敌人,不但困在系统中,而且困兽犹斗。

发现没有,当人们一旦被卷入系统,心态和关系都会发生微妙变化。如果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即使是买卖或雇佣关系里,一个中年男子看见年轻女孩上上下下搬那么多东西,也可能会主动搭把手帮着搬,而女孩看到别人为自己这么辛苦,即使不说多给点儿钱或拿瓶水,至少也会道声辛苦,说些好话。但当功利成为系统的唯一逻辑,一切利益都变得可计算,所有环节都被标准量化,系统中那些原本活生生的人,便都成了不同的利益体,一心想着的,就是如何在规则和潜规则之内,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我并不认同一些公众号文章将双方说成社会底层的说法,无论他们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其收入都并不算低。女孩在长沙工作的月薪据说是两万,而货拉拉司机周某据说“收入还好,但不稳定”,应该也不至于说有多困难。两个人之间,更多的还是利益和情绪交织的“暗战”。在女孩看来,不管自己要搬多少趟,反正没有超过40分钟,你不能收我的超时费;而在司机心里,本来你这单生意就没多钱,你来来回回搬了15趟都不用我,还卡点让我足足等了36分钟,不但没赚到卸车服务这些费用,还会影响我挣下一单的钱,当然心里会不舒服。女孩认为自己是善用规则,司机会觉得女孩不近人情,而这背后,是双方把这单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分解成了对利益的计算,谁都不想让对方占到便宜,谁又都觉得自己理直气壮。

正如有人所说:“被系统殖民的生活,说到底其实是种功利的生活,是一种用当下的、即时的投入产出比来计算价值的生活,是一种忽略心理体验、拒绝延迟满足的生活。”而当系统的工具理性、利益计算在人的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更是很容易导致人性和人情的异化,让身处其中的人们,往往忽略了对他人利益和情感的观照和体谅,用刘擎教授的话说,就是“压倒、淹没了价值理性”。

而且,系统中的甲方和乙方,总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到一条猜疑链中。就像“货拉拉事件”中,女孩会猜疑司机在想方设法赚自己的钱,会猜疑司机故意绕道,会猜疑司机恶意报复;而司机也会猜疑女孩故意拖延时间或者就是为了省钱不顾自己感受,会猜疑女孩事后会投诉……在系统和人心的暗黑丛林中,可能就会要么选择主动出击,要么选择狼狈逃离。

他们都是在系统中计算到了自己的每一寸利益,但谁都没有想到,人心不可计算,命运不可计算。因为彼此不能共情,不能理解,所以都成了对方人生中的“地狱”。

我想,同样是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或许是这一难题的解药。通过“可理解、真实、正当和真诚”的言谈,“平等地、自由地展开理性的讨论”,把自己和对方都当成是社会生活中的理性人,而不是在系统中彼此倾轧、互相剥夺的工具人,或许这一件本来就不算多大的事情,就会消弭于无形。然而,遗憾的是,当一个初涉世事,未谙人情世故的年轻女孩,遇上一个忙碌生活,文化和素质可能并不是很高的司机,这一切,可能就都从无谈起。唉!他人即地狱,认知即命运啊。

我们并不能否定系统的高效,我们的未来恐怕更摆脱不掉系统的“铁笼”,但是作为由人打造出来的系统,需要理性的打磨,更需要人性的润滑,要把人当人,当成生活的最高目的。而“在人间”的我们,更是要把彼此当成有血有肉的人,看到对方背后的不易和悲欢,而不是简单冰冷生硬地互为甲方乙方、雇用或者赚钱的对象,很多事情、很多命运,或许就会有不同的走向。这样的人间,才有温度,才让人觉得值得。而一个真正值得的人间,更不值得为一些不值得的事情,闹得鸡飞狗跳,两败俱伤,悔之晚矣。画家老树的那句诗怎么说来着:“得失一念耳,你争什么争?”

欢迎加星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